嘿,哥们儿,你敢信吗?
高速路上,眼瞅着锥桶就在那儿杵着,愣是没躲过去,直接撞上去了!
这要是搁老司机身上,早八百里就刹车变道了,可偏偏是辆号称“智能”的自动驾驶车,你说这事儿,魔幻不魔幻?
这年头,汽车圈儿的戏,比电视剧还精彩。
以前比谁家钢铁多,现在比谁家“脑子”好使。
自动驾驶,成了各家车企的“流量密码”,恨不得把“未来科技”四个大字贴脑门儿上。
但话说回来,这自动驾驶真有那么神?
我看未必。
就拿最近这起事故来说,某车企的自动驾驶车,在高速公路施工路段,一头撞上了交通锥。
要我说,这事儿搁人身上,那是低级错误,但机器嘛,它就认死理。
明明前方电子屏早就亮出了“前方施工”的提示,可这“聪明”的车,愣是没当回事儿。
眼瞅着撞上去了,才发出警告,可这时候,黄花菜都凉了。
事故一出,厂家肯定要被架在火上烤。
但这事儿,我觉得也不能全赖机器。
毕竟,这玩意儿再智能,也是人造的,它没长眼睛,没脑子,啥都得靠程序。
可问题就出在这儿,现在的自动驾驶技术,压根儿就没到“完全体”状态,厂家却把它吹得天花乱坠,恨不得让车主躺着开。
这就像啥?
就像你花大价钱买了个“半成品”,厂家告诉你,这玩意儿能自动做饭,结果你兴高采烈地把食材扔进去,等着吃香喝辣,结果呢?
要么糊锅,要么夹生,最后还得自己动手。
说到这儿,就得提一下自动驾驶的分级标准了。
这玩意儿,行内人都懂,外行人一听就懵。
简单来说,就是从L0到L5,级别越高,自动化程度越高。
但现在市面上跑的,大部分都是L2或者L3,说白了,就是个“辅助驾驶”,离真正的“自动驾驶”还差十万八千里。
可有些厂家,偏偏喜欢玩文字游戏,把L2吹成L4,把“辅助”说成“完全”,忽悠得消费者一愣一愣的。
这就像啥?
就像你买了个“经济适用房”,开发商告诉你,这房子自带“空中花园”,结果等你住进去才发现,所谓的“空中花园”,就是个阳台。
当然,技术没到位,也不是啥丢人的事儿。
毕竟,罗马不是一天建成的,自动驾驶也不是一天就能搞定的。
但问题在于,有些厂家为了抢市场,把半成品当成品卖,这就有问题了。
要实现真正的自动驾驶,可不是光靠几个摄像头、几个雷达就能搞定的。
这玩意儿,需要硬件、软件、地图、数据,四位一体,缺一不可。
先说硬件,摄像头要足够清晰,雷达要足够灵敏,芯片要足够强大,这样才能保证“眼睛”看得清,“耳朵”听得真,“大脑”反应快。
再说软件,这玩意儿就像人的大脑,负责分析数据、做出决策。
算法要足够精准,误差要足够小,才能保证车辆在各种复杂路况下都能安全行驶。
还有高精地图,这玩意儿就像导航,能提供实时路况信息,让车辆提前预判路况,避免突发情况。
最后,就是数据了。
这玩意儿就像经验,自动驾驶系统需要不断学习、不断积累,才能应对各种复杂的场景。
这四个条件,缺一不可,哪一个环节出了问题,都可能导致事故发生。
所以,现在的自动驾驶技术,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说到事故,这几年,因为自动驾驶或者辅助驾驶出的事儿,还真不少。
就拿2018年Uber自动驾驶撞人致死事故来说,这事儿当时闹得沸沸扬扬。
一辆Uber的自动驾驶测试车,在夜间行驶时,没能识别出横穿马路的行人,直接撞了上去,导致行人死亡。
这事儿,直接把自动驾驶的安全问题,推到了风口浪尖。
还有2023年上海车展,一辆小鹏汽车在自动泊车演示时,没能识别出展台工作人员,直接撞了上去,造成人员受伤。
这事儿,再次证明了自动驾驶在复杂环境下的安全隐患。
当然,除了这些比较严重的事故,还有一些小事故,比如追尾、剐蹭等等,也时有发生。
这些事故,虽然没有造成人员伤亡,但也给我们敲响了警钟:自动驾驶技术,还远没有达到可以完全信任的程度。
所以,在使用自动驾驶功能时,一定要保持警惕,随时准备接管车辆。
不要把自己的生命安全,完全交给机器来掌控。
厂家在宣传时,也要更加务实,不要过度承诺,不要误导消费者。
要把自动驾驶的局限性,清清楚楚地告诉消费者,让消费者对自动驾驶有一个正确的认识。
说白了,自动驾驶就是个工具,用好了能提高效率,用不好就会出事儿。
就像一把刀,用它切菜,能做出美味佳肴,用它砍人,就会惹祸上身。
自动驾驶的未来,肯定会越来越美好。
但在这之前,我们需要保持理性,审慎前行,不要盲目吹捧,更不要拿生命安全开玩笑。
路漫漫其修远兮,自动驾驶这事儿,还得慢慢来,急不得。
所以,下次再听到有人吹嘘自动驾驶有多牛逼的时候,你就可以回他一句:“吹啥吹,先把命保住再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