咱都知道,钓鱼的时候要是能摸准鱼的习性,那收获肯定差不了。就像有时候,鱼会突然离开水底,这时候该咋办呢?是不是简单钓浮就行啦?其实,里头的门道可多着呢。下面悠渔乐好就给大家好好掰扯掰扯!
先说说咋判断鱼离底了
1. 看浮漂信号
浮漂就像钓鱼人的眼睛,它要是有啥异常,那鱼肯定有动静。有时候您会发现,浮漂开始小幅度乱晃,又不像小鱼闹钩,这有可能就是鱼在水底附近游动碰到线了。还有那种情况,以前经典的顿口没了,浮漂开始0.5 - 1目地高频率哆嗦,一秒钟能抖个2 - 3次。
而且原本在钓点的截口变少了,可离水底20厘米的地方截口突然多起来。漂相也变了,从原来的“顿 - 顶 - 黑”变成“抖 - 横移 - 缓沉”,这些信号都在告诉您,鱼可能离底啦。为啥呢?因为鱼不在水底正常吃饵,咬钩动作变了,浮漂信号自然就不一样了。
2. 留意窝点状况
正常情况下,窝点那儿鱼星应该是一直冒的。要是突然鱼星变少,甚至没了,还半天钓不着鱼,那鱼群很可能就离底了。为啥呢?鱼不在水底拱泥找吃,鱼星可不就少了。
要是您还看到窝点周围有鱼跳出水面,或者水面有鱼游来游去,但就是不咬钩,那基本就能确定鱼不在水底呆着了。
3. 看中鱼情况
要是连着好几次钓到鱼,可鱼钩都挂在鱼的侧面或者背上,不是正口,那就说明鱼不是在水底正常吃饵,而是在水的中上层游动的时候不小心碰到鱼钩了,这也表明鱼离底了。
4. 注意饵料反馈
鱼离底的时候,对饵料的要求也变了。它们对雾化区更敏感,要是雾化带高度能提高一半,离底鱼群咬钩的几率能增加七成。而且这时候,它们喜欢的饵料大小也变了,最合适的粒径比在水底的时候小了0.3 - 0.5毫米。
味型上也有差别,在水底的时候喜欢腥香的,离底后甜香的饵料效果能好四成。所以要是发现饵料雾化不对劲,或者鱼突然对某种味型不感兴趣了,就得想想是不是鱼离底了。
5. 分析环境变化
气压、光照、水流这些环境因素一变,鱼的位置也可能跟着变。要是气压在两小时内变化超过5hPa,鱼离底的可能性就增加六成。光照强的时候,比如达到10000lux照度,离底鱼群活动的深度比阴天的时候浅30厘米。要是水流速度超过0.3m/s,底层的鱼就会往上浮,形成“逆流层”。所以环境一有这些变化,就得提防着鱼离底。
鱼离底了,钓浮可没那么简单
1. 确定鱼离底多高
判断鱼离底后,得搞清楚鱼离水底有多高。这可不容易,得慢慢试。可以先从离水底20 - 30厘米的地方开始钓,如果没鱼咬钩,就往上调,每次调个10 - 15厘米,直到找到鱼在哪一层。
您还可以每次钓鱼的时候,先预设三个钓层,离底20厘米、50厘米、80厘米,每隔15分钟换一个试试。
数据显示,这样及时换钓层,能让渔获量增加六成呢。因为不同的鱼种、不同的水情,鱼离底的高度都可能不一样,只有不断尝试,才能找到鱼所在的泳层。
2. 调整饵料状态和味型
鱼离底后,吃东西的习惯和喜好都变了。在水的中上层,它们更喜欢那种雾化好、会动的饵料。所以咱们得把饵料的雾化调整好,比如加点轻麸。理想的饵料状态是这样的:提竿后,钩尖上残留的饵料直径有2 - 3毫米;前30秒能雾化掉四成,1分钟就全雾化完;比重呢,用0.6 - 0.8g/cm³的轻质饵料。
味型方面,得看鱼种、水情和鱼情。夏天热的时候,鱼可能喜欢清淡、带点酸甜味的;春秋季,腥味或者香味浓的饵料可能更吸引它们。像钓草鱼,鱼离底的时候,用发酵玉米加点果酸,就挺容易钓到。而且天气变了,饵料也得跟着变。
刚下雨的时候,要把钓层往上移30厘米,饵料腥味加重两成;一直高温的话,每两小时把钓层往下移10厘米,饵团体积减小三成;突然降温,就用“双饵战术”,上钩轻质饵,下钩重饵,一边诱鱼一边钓鱼。这是因为不同的天气条件会影响鱼的食欲和对食物的偏好,咱们得顺着鱼的喜好来。
3. 改变钓法和线组搭配
鱼离底钓浮,原来底钓的方法就不太好用了。可以试试飞铅钓法,把铅坠往上移,让子线在水里摆动幅度大一些,这样饵料动起来更像天然食物,能吸引鱼。子线可以适当加长,让饵料落下去的时候更自然。
浮漂得选浮力大、翻身快的,这样能快点把饵料送到要钓的水层,还能准确告诉咱们鱼咬钩了。不过,钓浮的时候浮漂调钓得精细点,不同水深调目和钓目不一样。水深3米以内,调5钓3;3 - 5米,调7钓4;5米以上,调9钓5,而且每小时还得根据情况微调个2 - 3次,每次调0.5目。
线组搭配也得看鱼离底多高,离底20厘米,主线用1.2的,子线0.6,钩距2.5厘米;离底50厘米,主线1.0,子线0.4,钩距3.5厘米;离底1米,主线0.8,子线0.3,钩距4厘米。这样调整钓法和线组搭配,是为了适应鱼在不同水层的活动特点,提高中鱼的几率。
4. 关注环境因素影响
您知道吗?水深每增加1米,溶氧量就下降0.8 - 1.2mg/L,底层溶氧要是低于4.5mg/L,像鲫鱼、鲤鱼这些底层鱼就会往上迁徙,而且是按照15 - 30度的角度螺旋上升呢。
还有,表层和底层水温差超过3℃,鱼吃东西的高度就会整体上移,春天回暖的时候,底层鱼上浮速度能达到每分钟0.2米,不过会离水底保持30 - 50厘米的距离。
另外,水底沉积物扰动度超过40NTU,鱼群就会主动离底,白天是断断续续离底,每次5 - 15分钟,晚上就会形成稳定的离底层。所以得综合这些环境因素,判断鱼离底情况,再调整钓法。环境因素对鱼的影响是多方面的,只有充分考虑这些,才能在钓鱼时做到有的放矢。
综上所述,判断鱼离底,然后应对它,可不是个简单事。得仔细观察各种迹象,搞清楚鱼离底的情况,再从鱼离底高度、饵料、钓法、线组搭配还有环境因素这些方面综合考虑,灵活调整。
这既需要经验,也得了解鱼的习性和水情。希望钓友们以后钓鱼都能掌握这些技巧,钓得开心,收获满满。
我是悠渔乐好,后续会继续分享有关钓鱼的所见、所闻、所感,期待钓友们的关注和支持,我们下期再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