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何拜占庭和基辅罗斯都不开发夹在基辅和克里米亚之间的黑土带?

爱一个人的时光 2022-10-18 12:36:51

在黑海沿岸地区,历史上一直呈现一直南方繁荣富庶而北方荒凉的格局,有人说这是过往游牧者破坏的结果,然而小亚细亚也屡遭游牧者入侵,但是最终仍然维持着农业区域的优势,反观北岸,则在基辅和克里米亚半岛南部之间的广大区域内形成了一个巨大的“农业真空区域”。这是难以解释的。

今天这里是世界上最肥沃的三大黑土带之一,而且绝非自然地理的原因,因为在他的南方有克里米亚垦区,而在北方则有基辅-切尔尼戈夫古代耕地带,温度不是问题,而第聂伯河与顿涅茨河、德涅斯特河、布格河等都可以提供充沛的灌溉资源,水热都不是问题。其实这里探讨的有两个问题,第一是古代农业殖民扩展为什么在南俄草原比较困难,第二是既有的农垦区是否对新开垦区域起到一定的阻碍作用。古代农垦扩散是一个普遍的问题,西欧东亚等地都有类似的进程,从东方的经验看,军事屯垦和改土归流是主要方法,这里也涉及人口增殖的问题。从欧洲角度看,主要是分封制度内在的利益分配矛盾导致封建领主对外扩张,强迫土人为之服务、服役,形成新的封建庄园区域;或者围绕商业据点形成新的城市附属地,这些附属地向城市供应农产品。而且针对后者,我们还得想到一个更重要的问题,那就是运力成本,这个是商业发展的基石。如果我们利用拉铁摩尔的一些看法和观点,就能发现其实南俄草原是非常好的运价低地,因为这一带只需要带人的干粮,马匹等畜力运输工具的补给根本就不存在问题,只要让他们吃草就行了。所以商业据点的设置其实也没有问题。那么为什么就没有南下草原的成规模的农业殖民呢?

第一,这和当时基辅罗斯国家的分封制度特点有关。在雅罗斯拉夫之前,俄国并没有非常固定的分封制度,他们是兄弟之间互相轮流坐庄,优质和劣质的采邑轮换着更替,留别奇会议后才终止了这种轮流坐庄的“顺序制”分封办法,成为固定采邑,在此之前的几百年里,他们就没有那种贵族分封出现接近庶人的“废柴贵族”扎堆的现象,到了后来固定采邑时期,王公的办法都是不断裂土封疆,直到每个村子都成为一个采邑为止,当然在北部的普斯科夫和诺夫哥罗德情形有所不同,那里谓彻的优势更大,分封的王室实际权力几乎不复存在。但除此之外的广大地区内的问题几乎是一样的。他们越分越小,相互之间征战,封建内讧愈演愈烈,再想分兵出来一部分贵族南下建立殖民地是不可能的事,一旦分兵更多,自己在诸侯混战中的情势会更加不妙,不如就在内部死磕,总也比外放出去要强。罗斯的分封制度其独特性使得它没有出现西欧在十字军东征过程中的那种大量无继承财产的贵族一拥而上出海打秋草,而是我在家里继续死磕。这是农业上难以开拓新垦区的重要原因。

第二,商业既得利益集团对于新设立商业据点的阻力。这是内外两方面的,首先从基辅罗斯内部来说,商业的资源来自于冬季在农村的巡行劫掠和城市内有限税收,如果新设一个商埠,不会增加用于和拜占庭进行商品交换的己方产品,反而会分走一部分旧商埠的红利,他们自然是不乐意的,而且早期基辅罗斯的统治者主要生活在城市中,如果中心城市的商业收入减少,在自己的城市受到围攻时能够坚持的时间就会更短,这是不利于其政权生存的。商埠分散,不会增加商业收入,反而会削弱军事财政-政权安全的链条的韧性。这是从基辅罗斯角度说的。如果我们从南方帝国的视角看,在草原上形成一个商业轴心,对于自己在赫尔松涅斯的存在也是一个威胁。众所周知,草原上最不缺的就是机动力,但是缺的是对人的补给,也就是粮食、盐巴和布匹的输送,这些都是需要商业运输的。在古代,商业和军事其实息息相关,即便到了近现代也是如此,马汉在海权论里特别强调商业航运对海军基地和海上权势扩张的基础性作用,一般来说,我们仅仅注意到有海上利益就需要海上军事强权来维护,但是没有注意到一个强势海军内在的运行逻辑,尤其是常态维持一支海军,相对可以接受的成本也是非常重要的,因为有航海交通的基础,所以给海军运输后勤物资和弹药等也就便宜,不要小瞧这一点,在战时这就是个效率乃至成败的问题,我用一百镑运来的弹药比你同样成本运来的多,那我就比你有优势,在长期的对峙之中,我有这么一个商业运输优势,那么我在长期对抗中花费的总成本就比你低,你就不如我更有耐心,这在战略和战术上都是优势。

拜占庭是幸运的,因为他的北方邻居是基辅罗斯,早期龟缩城市,后期窝里斗,根本就没心思在这里设置一个固定长期的商业运输中心,否则的话一旦他们和游牧者联合起来打击克里米亚半岛上的东罗马堡垒,那么拜占庭是劣势的,因为他们除了城市附属地外就没有什么稳定的补给和支援,赫尔松涅斯是孤悬海外的一块危城,不要说古代,就算是鲁滨逊漂流记的那个年代,英国的近程海上运输都不算靠谱,更别说中古时期了。城市附属地也岌岌可危,一般来说,如果真的发生了围城战,那么附属地都会被进攻者蹂躏,所以堡垒也就近乎于失去补给的状态,不说抵抗了,内部人心惶惶就足以打击斗志,即便众志成城最后没有吃的了也会慌乱。一个在第聂伯河中游输送兵员所需的给养的商埠,就足以帮助大军南下,而不是仅仅输送骑兵力量,步兵也能大量抵近半岛南部的城邦。熟悉古代战争史的读者一定知道当年拜占庭步兵是如何对付游牧者骑兵的,所以没有步兵克制制衡拜占庭的步兵,进攻也无法有效推进。那么问题来了,既然基辅罗斯不玩这一套,为什么拜占庭自己不在这片“农业真空区域”建立屯田区和商业壁垒呢?

这个问题不仅仅是守卫赫尔松涅斯的问题了,而是一个关于拜占庭国家战略的结构性规划,首先,拜占庭为什么要守住这块鸡肋一样的赫尔松涅斯?这是和游牧世界的一个窗口,有了这个窗口,对于遏制小亚东部和沙漠地带来的敌人就有了一个北方牵制者,这一招在拜占庭历史上屡试不爽,和突厥的合作打击了萨珊波斯,而后来利用哈扎尔人牵制阿拉伯帝国,再后来还有帖木儿击败奥斯曼苏丹“闪电”巴叶塞特,虽然这件事和拜占庭的“东方运作”关系不大,但是也证明了拜占庭保护小亚,除了自己实行的军区制,还有一点,那就是远交近攻,打击进攻小亚的中东势力。而中东势力的北部疆界极限一般就在咸海到河中一带,只要更往北就是骚扰和劫掠他们的游牧者,这是拜占庭人经常合作的对象,当然也有桀骜不驯的,比如佩彻涅格人,最后被鲁迅所说的张献忠策略给干掉了。在克里米亚有这么一个壁垒,绝对比保加利亚和基辅罗斯直接南下色雷斯逼着他们在君士坦丁堡订立城下之盟要强得多,也有尊严的多,里子和面子上的效果都更好。如果拜占庭人占领了克里米亚和基辅之间的这片南俄草原,虽然能够增强赫尔松涅斯的防御纵深,但是这样会画蛇添足,因为在这里设立一个堡垒的作用就是用拜占庭人的商业资源勾住游牧者,然后利用他们的武力在高加索方向对于波斯或者阿拉伯、塞尔柱苏丹国等加以打击,而不是真的要守住赫尔松涅斯,如果真的在南俄草原大事经营,则拜占庭保留小亚的精力要有很大一部分被牵扯到北方去,这样反而会遭到游牧者和基辅罗斯的夹击,对自身的安全战略是不利的。

所以赫尔松涅斯注定是座孤城,甚至在某种程度上说,这座城市沦陷反而是一种好事,因为他等于把君士坦丁堡在黑海北岸开了一个分店,也就是说,赫尔松涅斯被攻占,等于花钱消灾,替君士坦丁堡挨了刀子,但是帝都就没事了。而且这说明他们被诱惑住了,拜占庭人就可以用财富贿赂的办法来解决掉他们,钱能解决的问题,总比土地和政权灭亡才能解决的问题要强得多。保地原则是这里自古以来的一个地缘“真理”。这是一支体温计,也是一面盾牌。由此可见,无论基辅罗斯还是拜占庭,都不能或者不愿意在南俄草原设立商埠/军事据点,而农业开发更加困难,对罗斯诸侯们来说没有资源,对拜占庭来说这与保住小亚细亚的战略宗旨背道而驰,等于更多树敌,所以他们不可能经营南俄草原,将之改造成一个商业城市和农田连片的富庶之地。

0 阅读:17

爱一个人的时光

简介:那种一生只够爱一个人的时光,我都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