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评丨勇敢退场,因为敬畏

中工网 2025-02-23 07:50:26

于灵歌

近日,某知名歌手在国外演唱会前嗓子突发不适,演唱会被迫取消。随后,该歌手工作室发布了详细的补偿公告,宣布门票原路返回,并对机票、酒店等费用按照业内罕见的超高标准进行补偿。粗略计算,这一补偿方案赔付额度高达几千万。有歌迷表示,这一补偿的“顶格标准”彰显了满满的诚意。

近年来,演唱会市场蓬勃发展,但随之出现的退票难问题却屡遭诟病,例如观众退票时常面临高额手续费、平台推诿责任、退票流程复杂等损害消费者权益的问题;更有演唱会由于质量下降,如演出曲目与宣传不符、歌手假唱、演出阵容缩水、演唱会时长注水……引得观众对演出行业的信任危机从“退票难”蔓延至“质量塌房”,因失望发生投诉、要求退票。

因此,相比一些退票乱象,该歌手团队从取消演出到公布补偿方案仅48小时,将观众交通住宿等沉没成本纳入赔付,歌手本人亲临现场道歉,工作室多次公开致歉,用“直面问题”的态度有效缓解了观众情绪。这种快速响应不仅履行了演出主办方与观众之间的契约,守住了信用和口碑,也体现出对演出质量及歌手健康的重视。

选择退场需要勇气,而敬畏艺术的人,永远不会将观众视为“韭菜”,而是将舞台视为神圣的契约。在数字修音技术日益成熟的今天,演唱会修音、“半开麦”已成行业潜规则。而该歌手含泪道歉的同时,也坚决拒绝通过假唱、垫音等方式“糊弄”观众,宁肯承担巨额损失也要给观众最好的演唱会体验。勇于承担巨额经济损失而选择“不完美退场”,不失为一种真诚且珍贵的行业标杆。

理性选择退场的背后,也是艺人对更可持续职业伦理的坚持。实际上,带病坚持演出的艺人不在少数,发高烧仍坚持上台、在后台注射封闭针强撑演出的事例屡见不鲜,也曾有观点认为,这是明星“敬业”的表现。但这样既有可能无法保证演出质量,也会进一步损耗艺人的健康。实际上,大众早已厌倦艺人用身体透支制造的“励志叙事”。取消演出的决定虽遗憾,却避免了因勉强演出导致的更大风险。艺人因病退场,是对自己身体健康的负责,也守护了作品质量与底线。

当然,这并不意味着,观众必须无条件接受演出的变故。此次事件中,不少观众对艺人因病取消演出表示理解,但也有声音质疑“为何临近开演才通知”,认为主办方筹备期应预留应急方案。此前,也有不少粉丝为情怀购买艺人演出票后,却换来“因不可抗力取消”的一场空。因此,在演出市场蓬勃发展的今天,探索和完善退票机制,不仅是对消费者权益的保护,也是演出市场健康发展的必然要求。而成熟的市场机制应将不可抗力纳入风险管控,而非转嫁给消费者。例如,海外就有一些针对大型赛事活动而设置的取消险,国内演出市场或可探索“主办方投保+观众自愿加购”的保险机制,既减轻主办方全额赔付压力,也让消费者的损失可控。

对观众而言,一场场真金白银的演出消费背后,交付的是情怀,更是信任——对艺人、对主办方的信任。因此,当观众的信任被敬畏舞台的人真诚对待,当消费者的权益得到合法合理的保障,才能迎来一个更加健康的演出市场。

来源:中工网-工人日报

0 阅读: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