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年初送礼物功能为何惨遭滑铁卢?

云端客 2025-02-20 08:06:34

“别帮我收了,太麻烦了!”电话那头传来朋友无奈的声音。

刚升职加薪的婷婷,特意在一个电商平台给朋友挑了份精致的巧克力礼盒,还想着给对方一个惊喜。

可没想到,从下单到对方确认收货,她却像处理了一场令人头疼的售后服务。

不发货、无客服、退款只能靠收礼人来操作——这份原本应该传达心意的礼物,最后变成了两人反复沟通的不愉快经历。

可笑又揪心的画面,不止发生在婷婷一个人身上,它勾勒出了一种全新的消费困境。

今天,我们就来说说让无数人卷入的“送礼物”功能:为什么商家看似想讨好用户的设计,最终却成为了众人避雷的对象?

去年年底,不少电商平台跟随微信,推出了“在线送礼物”功能。

从巧克力到书籍,从零食礼包到萌趣玩具,用户只需在商品详情页点下“送礼”按钮,就能轻松发送心意给好友。

这样的“简化手续”听起来很方便,甚至一度吸引了不少人尝鲜。

但实际操作中,这些“送礼”功能却让人感受到了层层隐患。

有用户发现,自己送出去的礼物,朋友根本收不到,快递从发货到派送线上消失得无影无踪。

还有人心血来潮测试了一下退款流程,却发现送礼订单的退款只能由收礼人来操作,而收礼人操作退款,又可能被商家拒绝,引发两边僵局。

对用户来说,既表达了心意,又希望服务靠谱,但这样的体验实在让人摇头。

问题不止如此,一些用户选择线上送礼是为了节省时间,却发现这些程序甚至比传统送礼更费时费力——二维码链接,领奖信息,填写地址,几道关卡下来,不想放弃收礼的热情都难。

退款成了吐槽的“重灾区”。

曾尝试通过某电商平台送礼功能买袜子的金鑫,直言“太累了,早知道不送了。”她下单后等了三天,物流始终没更新。

找客服催,平台表示需要收礼人解决。

但收礼人申请退款后,商家直接拒绝。

两方都无能为力,“退个十块的东西都这么难,谁还敢买贵的?”

售后问题频出背后,是平台的逻辑短板。

送礼订单在服务流程上与普通购物订单有差异,偏偏很多平台在推广功能时,用户和商家都没有被明确告知这些“潜规则”。

有时候,填写地址出错或者商品缺货了,系统却没法直接处理,更增添了解决问题的复杂性。

用户选择这样一项功能,原本是想图方便,结果却碰了一鼻子灰。

这些“小意外”不断累加,最终成了购物体验中的“大事故”。

事实上,许多尝鲜者对送礼功能的兴趣,并不是因为社交需求,而是看中了隐藏的优惠。

某电商平台悄悄打出“支持送礼”的折扣活动,用户可以通过小号和大号互相发送礼物,享受价格较低的优惠。

比如直接用送礼功能买到折后价商品,或者利用赠送包邮特权节省物流费用。

但这种看似聪明的操作,也暴露了平台的一些问题。

部分商家抓住了消费者心理,借送礼功能虚假宣传,甚至利用差价牟利。

有消费者送出一份微信礼物后,发现对方收到的却是从拼多多发货的低价商品,自己支付的金额比实际价格高几倍。

这种“拆盲盒”式体验,不禁让人质疑,电商平台究竟是真的想提升社交购物体验,还是变相让用户“被割韭菜”?

更深层的原因,或许还在于送礼功能与传统送礼文化之间的不匹配。

试想一下,当我们真的想给亲密的人送份礼物时,填写地址、选择物流方式往往是一件再自然不过的事情。

因为送礼不仅是送东西,更是一种传递心意的过程,这个过程中的亲力亲为非常重要。

而让收礼人代劳填写地址的模式,很快让人变得冷淡:惊喜感没了,仪式感也被省略了大半。

除此之外,“线上送礼”能用到的场景也极为有限。

给朋友送礼会担心礼物质量,给上下级送礼会因为操作登记显得有些不礼貌,而讲究面子的商务往来场合则更不允许线上送礼。

更别提多人提到的“图片不符、物流信息不可控”等问题,直接让用户多了一层心理负担。

送礼,传递的是一份真心,而不仅仅是一次简单的支付行为。

无论是商家想要提升用户黏性,还是消费者愿意尝试新形式,这份心意的传达始终是核心。

如果平台能从优化功能逻辑、改善服务流程入手,解决用户体验中的关键痛点,或许线上送礼的市场才会迎来真正的热潮。

但更重要的一点是,技术可以简化流程,却无法完全替代人与人之间的情感连接。

有时候,真正的惊喜可能是那份亲自挑选、亲手送达的礼物。

或许,这正是未来“送礼物”功能需要去触碰的文化核心所在。

0 阅读:41

云端客

简介:云端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