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时候,家族里头等重要的事就是延续后代。人们常以家里孩子数量,来评判这个家族是兴旺还是衰落,子嗣传承对家族发展起着关键作用。
皇族里头这情形格外突出。皇子越多,选太子时可选范围就广,就越有机会挑出出色的来接皇位。所以啊,太子会被叫做“国本”,意思就是国家的根基所在。
然而到了永乐大帝朱棣这儿,情况却大不一样。朱棣在当王爷期间,生了九个子女。可等他登上皇位,却再也没生出一儿半女,和之前形成鲜明反差。
朱棣离世后,有个宫女在不经意间,道出了事情的真实情况。
【朱棣的儿女们】
朱棣那些闺女,都是在他身为燕王之际出生的。在那段时光里,其女儿们陆续来到世上,而非在他成为皇帝等其他阶段诞生,均是燕王时期所生。
朱棣的大儿子是朱高炽。他身材胖,性子又太过宽厚仁义,朱棣不太待见他。可朱高炽到底是嫡长子,加上朱棣格外宠爱朱高炽的儿子朱瞻基,权衡之下,朱棣还是把朱高炽立为了太子。
朱高炽在位时长不过九月,可他向来宽厚仁义,在位时又推行诸多仁政,因此深得百姓和朝臣拥护,死后获“仁宗”庙号。他最大功绩,是开创了“仁宣之治”,为后世称道。
朱棣的次子朱高熙,很得朱棣青睐。他跟着朱棣四处征战,功劳不小。而且性格与朱棣颇为相似。朱棣曾在朱高炽和朱高熙间纠结许久,最后因更看重朱瞻基,才决定立朱高炽当太子。
朱高熙对这结果可不认同。在他看来,自己哪哪儿都比哥哥出色,哥哥身形圆胖得像个球,根本没资格跟他争,他实在想不明白,这结果为啥是这样。
朱高炽登基后,朱高熙想如朱棣般发动“靖难之役”。奈何朱高炽在位没多久,朱高熙没机会起兵。朱高炽一死,朱高熙又动手。但朱瞻基不像他爹好说话,直接用强硬手段把叛乱给平定了。
为警示众人,朱瞻基把他放进锅里活生生烤死。如此一来,朱高熙便成了明朝王爷中,下场排第二惨的。要说最惨的王爷,那当属被李自成做成“福禄宴”的福王。
朱棣的三子朱高燧,空有野心却没啥真本事。他觊觎皇位,可没胆量如朱高熙那般起兵造反,就琢磨歪招,打算先给朱棣下毒,再伪造诏书,以此来篡夺皇位。
很遗憾,计划走漏风声,朱棣大失所望,本想杀了他。好在宽厚的朱高炽极力相保,不然朱高燧就性命不保,正是靠朱高炽出面,他才侥幸捡回一条命。
经历这件事后,他仿若参透世情,不再热衷于功名利禄。此后便待在自家王府,平静地度过往后岁月,一心享受这远离喧嚣与纷争的生活。
朱棣的第四个儿子叫朱高爔,很可惜,他刚出生没多久就不幸夭折了,未能在世间长久留存。
朱棣家大女儿叫朱玉英,被封为永安公主,许配给了广平侯袁容。她作为朱棣的长女,这一婚姻安排,在当时有着重要意义,也为相关家族带来影响 。
朱棣的二女儿朱月贵,被封为永平公主。这位公主颇为与众不同,她的离世情况不明,像是蒙上了一层神秘的面纱,至今都是个让人捉摸不透的谜团。
明仁宗朱高炽向来以仁厚出名,却出人意料地下令赐死朱月贵和她儿子李茂芳。究其原因,是这两人在朱棣掌权时,妄图实施谋逆之举。
朱高燧曾企图给朱棣下毒,朱高炽却全力护着他。可为啥到朱月贵母子这儿,就直接被赐死了?况且,朱月贵母子究竟是怎样谋划叛逆之事的,压根没人清楚。
总归来说,这所有情况都像一团迷雾,让人摸不着头脑。以当下的条件,实在难以参透,只能寄希望于后来的人,看他们能否揭开其中的奥秘。
朱棣家的安成公主、咸宁公主,跟长女朱玉英一个样,都嫁给了朝中大臣,往后的日子安稳度过,平平顺顺过完了一生。
朱棣有个女儿叫常宁公主,很是可惜,她年仅五岁就早早离世了。
说来奇特,朱棣在当燕王期间,四子五女相继出世。可自打他登上皇位,便再没新的子嗣诞生。这究竟是何缘故?
【宫女透露的秘密】
朱棣驾崩后,有个宫女不小心把话给说秃噜了,大伙这才晓得,为啥朱棣当上皇帝之后,就再也没生出孩子来。
那时有个宫女回家探亲,和朋友唠嗑时抱怨说:“以前的皇上,成天就爱在前面的宫殿待着,一个月都难得去几次后宫。后宫的娘娘们对此心里都有气,可又没谁敢直接说出来。”
这么讲吧,朱棣登基称帝后,基本就不怎么踏足后宫。像那种宠爱嫔妃的事儿,对他来说压根儿就不可能发生。
古代朝鲜的史料《李朝世宗实录》,同样记录了这件事。它以特定视角留存相关内容,从侧面反映出当时状况,为了解该事件提供别样参考。
明朝时,朝鲜是藩属国,按惯例会进献美女,朱棣后宫便有几位朝鲜嫔妃。每逢节日,朝鲜就派使者去拜见朱棣,这期间使者也会找机会和朝鲜籍的嫔妃交谈几句。
所以说,朝鲜知晓朱棣后宫的事儿,这没什么可稀奇的。毕竟当时各种消息传播途径多样,朝鲜有所了解也算正常。
这份史料提到,朱棣登基之后,极少踏足后宫。而且,史料里还讲了个事儿,朱棣后宫有个姓吕的妃子,后来有人向朱棣报告,说这吕妃居然和太监暗中有不正当关系。
朱棣听闻消息,怒火中烧,马上差遣锦衣卫彻查这事儿。结果吕妃被下令处死,众多宫女和太监也都受连累。
这从侧面能看出,朱棣基本不咋去后宫,宠幸嫔妃的事儿就更稀罕了。那些嫔妃一直待在深宫里,孤单得受不了,没办法,就冒险和太监偷偷往来。
朱棣登基后,极少踏足后宫,对嫔妃也没什么宠幸之举,如此一来,子嗣自然难以诞生,这便能说明为啥他称帝之后,再也没有新的子女出生。
【朱棣的良苦用心】
有个说法一直流传于朱棣相关事迹中,称在靖难之役期间,朱棣身体遭受严重损伤,此后丧失了生育能力,再也没法生儿育女了。
要是真这样,朱棣本该常去后宫,还得广招各地名医来诊治才对,可实际上他却长时间都不进后宫,这做法就有些奇怪了。
实际上,朱棣此举那可是费尽心思。他在这件事上,花费诸多精力,经过细致考量,目的明确,就是想达成特定的结果,可见其用心着实不一般。
常言讲多子多福,可朱棣不这么看,他觉得儿子多未必是好事。就拿朱元璋举例,他儿子多得很,然而朱允炆登基后,那些分封各地的藩王,全成了朝廷的威胁。
朱棣是以藩王身份起兵造反,最终登上皇位的。藩王势力对皇权的威胁程度,没人能比他体会得更深。毕竟他自己就是从藩王造反成功,深知其中厉害。
对皇室而言,通常皇子多便于选出合适继承人。可朱棣早打定主意,皇位先传朱高炽,再传朱瞻基。所以,对他来说,皇子数量多并没有实际用处。
要是他再让朱高炽多几个弟弟,日后这些人都可能对朱瞻基构成威胁。要晓得,就他那三个儿子,为了争皇位都已经闹得不可收拾了。
朱高熙举兵造反,朱高燧还妄图下毒并伪造诏书。光是这三个儿子的事儿就够他焦头烂额,要是再多几个儿子,真不知道他是觉得自己命硬,还是觉得朱瞻基太闲了,非得找点事来折腾。
无论是为了自身,还是为了将来的接班人考虑,这位皇子的数量都不该再增多了。从长远来看,维持现有数量,对各方而言或许才是更为妥当的安排。
对朱棣来讲,最稳当的法子便是不涉足后宫,远离女色。为了国家和后代,朱棣着实拼尽全力。这,才是他的真实意图,一切都是从江山与子孙后代的角度出发考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