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容县抗日名将何柱国故居杨梅镇成美村忠恕堂丨抗战胜利80周年

劳动知库 2025-03-26 13:07:53

在广西容县杨梅镇成美村的青山环抱中,一座四进四合的泥砖老宅静静矗立。门楣上 "忠恕堂" 三个大字,历经近百年风雨依然醒目。这座看似普通的宅院,不仅承载着何氏家族 "五子登科" 的荣耀记忆,更走出了一位在民族危亡关头力挽狂澜的抗日名将 —— 何柱国。

何柱国

一、坭砖黛瓦间的家国基因

从杨梅镇绿荫城门马路对面走入,沿着巷子步入成美村,何柱国祖居 "忠恕堂" 便映入眼帘,堂号 "忠恕" 或取自《论语》"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这座始建于民国二十年代的宅院,采用典型的岭南民居格局,四进厅堂依次递进,单横廊连通各房。尽管以坭砖为墙、青瓦覆顶,却在简朴中透出庄重。故居门联上书“忠诚报国,恕道传家”,也暗合何柱国一生的处世准则。

忠恕堂屋边小巷

忠恕堂正屋地坪

头座厅往里拍

二座厅往里拍

三座厅

三座厅何柱国照片

三座厅往门外拍

回溯何氏家族史,清乾隆年间的 "五子登科" 堪称传奇。何畴官至一品御史、太傅,其兄弟四人皆中举人,一门五杰威震乡里。这种崇文尚武的家风,为何柱国的成长埋下伏笔。幼年丧父失母的他,在兄长资助下苦读经史,私塾先生曾断言:"此子他日必成大器。"13 岁离乡求学,从黄埔陆军小学到日本士官学校,这位农家子弟一步步成长为精通骑兵战术的军事才俊。

二、长城烽火中的铁骨忠魂

1933 年 1 月 3 日,山海关城头硝烟弥漫。面对日军陆海空立体进攻,时任临永警备司令的何柱国亲临前线,向全军发布《告士兵书》:"愿与我忠勇将士,共洒最后一滴血,于渤海湾头,长城窟里......" 这份气壮山河的誓言,化作守军与日军血战三天三夜的动力。

1932年年末独立步兵第9旅旅长何柱国在榆关(山海关)视察

长城抗战的枪声,不仅是何柱国个人的觉醒,更是民族精神的觉醒。此前他曾在军阀混战中迷茫:"自相残杀,徒耗国力",直到投身东北军,才找到 "走向国防第一线" 的方向。在榆关城头,他拒绝日军的利诱,以 "图穷匕首见" 的决绝,打响了长城抗战第一枪。

榆关(山海关)

被日本敌机炸毁的山海关南门

守卫在山海关的中国军队第626团第2营,在阵地上抗敌

1933年1月,日军占领了山海关,伪满洲旗帜下的山海关

榆关抗战纪念碑

榆关抗战纪念碑

三、历史转折中的家国抉择

1936 年的西北高原,何柱国再次站在历史的十字路口。面对红军北上抗日的请求,他力排众议:"此时不正是东北军为国奋起抗日的大好时机?" 当彭德怀亲笔信送达时,这位身经百战的将军毅然决定让出海源、同心城一线。这种超越党派的民族大义,为红军会师陕北打开通道,也为后来的西安事变埋下伏笔。

西安事变期间,何柱国作为核心参与者,坚决拥护中共和平解决主张。张学良被扣后,东北军内部主战主和两派剑拔弩张。何柱国多方奔走斡旋,甚至冒险面见周恩来共商大计。在调解东北军分歧中,何柱国多次到三原面见周恩来,从此两人结下了很深的情谊。

国共全面抗战期间,何柱国任骑兵第二军军长,率部驰援晋西北,与八路军结成铁血同盟。1937年太原会晤周恩来、朱德后,其部与贺龙120师并肩血战板垣师团,在忻口会战中协同开展游击战,夜袭敌后、断其补给。何柱国派参谋长联络贺龙,既赠骑兵连支援又亲授爆破技术,贺龙回赠《论持久战》百册,两军互派慰问团情谊深笃。太原沦陷后,他率部转战朔县等地持续袭扰日军。1938年榆树湾之战歼敌四百,收复五城。将军两赴延安,毛泽东亲迎盛赞其"劳苦功高",何柱国在欢迎会上疾呼"国共团结方能光复山河",其部足迹遍及晋陕豫皖,以铁骑踏破敌寇封锁,谱写出国共协同抗敌的壮烈篇章。

四、烽烟散尽后的赤子之心

抗战胜利之际,有可能获得接收东北机会的何柱国将军疑似被陷害,突然双目失明,因病退为预备役失去军权,在杭州养病期间,他断然拒绝转去台湾,新中国成立时,还致电毛泽东、周恩来表示祝贺。1956年,他加入民革,后当选为民革中央常委,为国家的和平建设与统一事业继续贡献着自己的力量,直至1985年因病逝世。

今天,我们站在忠恕堂的天井中,仰望斑驳的梁柱,仿佛仍能听见历史的回声。何柱国用一生诠释了 "忠恕" 二字的真谛:对民族的忠诚,对同胞的恕道。这座老宅不仅是历史的见证,更是一面镜子,照见了一个时代的风骨与担当。当后人轻抚门楣上的 "忠恕" 二字,那些烽火连天的岁月、那些荡气回肠的抉择,都化作穿越时空的精神光芒,照亮着我们前行的道路。

0 阅读: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