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菜挺好吃的,叫啥名字?”皇帝随口问道。
大臣闻言,刚准备回答,突然却停住了。因为他想起来皇帝的忌讳,而这蔬菜的名字刚好犯了皇帝的忌讳。一旦他说出来,很可能就小命不保。
好在大臣反应快,灵机一动,编出一个名字,这才躲过一劫。而他编出来的这个菜名反倒流传下来,沿用至今。
这个皇帝是谁?他有何忌讳?大臣又是如何躲过一劫的呢?
石勒的忌讳这位皇帝名叫石勒,乃是南北朝时期后赵的开国皇帝。
石勒的出身低微,他来自羯族的一个小部落。这个小部落有够穷的,他的父亲虽然是个小头领,但是想要让一家人吃饱穿暖依然不可能。为此,石勒小小年纪就要跟随父兄去做生意,来贴补家计。
到了南北朝时期,到处都是一片混乱,地图上遍布大大小小的势力。其中一些势力便将主意打到了胡人身上。
其实胡人只是一个笼统的称呼,基本上中原地区以外的游牧民族都能被称作胡人。在当时的中原人看来,这些胡人也就比荒山野岭中的“野人”强一些。
毕竟中原地区掌握着当时最先进的文化和技术,中原国家的发达程度在当时放眼全世界,也是独步天下的。而那些游牧民族,以游牧为生,时常闹饥荒,而且很多工具、器物都无法自己生产,只知道喊打喊杀,是野蛮、落后的代名词。
一些势力为了扩充实力,派出军队四处捕获胡人。这些胡人,要么被充军,要么则被当作奴仆卖掉,以换取粮草辎重。
很不幸,石勒也被抓住,成为了奴仆。他被卖到一个地主家里,每天都要没日没夜地耕种,才能换取一点残羹剩饭。
其他人都在唉声叹气,抱怨上天不公,唯独石勒在观察形势,为将来做打算。他经常和同伴说:“现在战乱不断,正是大丈夫建功立业的好机会。我们现在要做的,就是等待机会,进入军队,到时候封侯拜相都大有可能。”
可惜他的同伴都笑话他,说他现在只是个奴仆,还想封侯拜相,简直是痴人说梦。
倒是地主发现石勒的不凡,认为他在自己这里种地是暴殄天物,不仅还他自由身,还送给他一笔钱财,让他出去闯荡。
就这样,石勒加入军队,屡立新功,逐渐拥有了自己的势力,最终建立了后赵。
当上皇帝后,石勒颁布了一系列律令。其中就有一条,禁止提“胡”字,违令者斩。
这条律令看上去简单,但是对人们带来很诸多不便。自从“五胡乱华”以来,汉族人和游牧民族打交道的次数越来越频繁。
汉族人出于习惯和方便,一般称他们为胡人。现在石勒不让提“胡”子。那么也就不能喊“胡人”了。
称他们的部族名字吧,胡人里面部族众多,汉族人根本分不清。最后,人们只得指名道姓地称呼这些人。毕竟小命要紧,称呼上的不便和自己的身家性命比起来,自然不值一提。
慢慢地,人们便不会再区分“胡人”和“汉族人”了。
其实,这正是石勒的目的所在。胡人与汉族人的矛盾与隔阂由来已久,最早可以追溯到西周时期,都隔了上千年了。这也就是当初各大势力都打胡人主意的根源所在。
但是最近几十年,胡人与汉族人居住在一起,已经开始慢慢不分彼此了。只是汉族人总是习惯性地将胡人与自己区分开来。
石勒的这条律令,就是为了彻底消除二者的矛盾与隔阂,使得当初发生在自己身上的事情不再发生。
为了达到这个目的,石勒对于触犯律令之人绝不手下留情,不少人仅仅因为说了“胡”字丢了脑袋。
一时间,朝堂上人心惶惶,都担心祸从口出,祸及家人。
“胡瓜”是什么瓜?就在石勒对这条律令执行最严格的时候。有一次他与大臣商议朝政,不知不觉到了饭点,便拉着大臣一起用膳。
席间,石勒指着桌上的一道菜问大臣:“这菜好生特别,寡人第一次见到,你可知道此菜叫什么名字?”
大臣一看桌上那菜,脱口而出道:“陛下,这菜我认识,它叫……”
说到这里,大臣突然欲言又止,不敢继续往下面说了。因为此菜名叫“胡瓜”,他若直接说出这名字,那就是犯了皇帝的忌讳,是要丢脑袋的。可是他已经说他知道菜的名字了,如果不说,那就是欺君之罪,一样下场不好。
就在他左右为难的时候,石勒催促道:“这菜叫什么?你倒是快说呀!”
大臣那叫一个急呀,他一顿抓耳挠腮。最后,他决定自己编个名字得了,到时候皇帝问起来,就说自己老家一直这么称呼这菜的,也不算欺君之罪。
于是他告诉石勒:“这菜叫黄瓜。”
“黄瓜?此瓜通体黄色,确实应该叫这个名字。”石勒说道。
那么有人要问了,黄瓜不是绿色的吗?怎么是黄色的?
不知有人想过没?一个通体绿色的蔬果,为何不叫绿瓜儿叫黄瓜呢?其实,完全成熟的黄瓜就是黄色的。而我们平时吃的黄瓜,其实是生的,还没长成熟。
其实,自从石勒禁止提“胡”字的律令一出,人们对如何称呼“胡瓜”大感头疼。因此,当大臣开了个头,这黄瓜的称呼立刻被人们广而传之。
此后,世间再也没有“胡瓜”,只有黄瓜了。
其实石勒也并非嗜杀之人虽然大臣们对于石勒的这条律令十分畏惧,担心祸从口出。其实石勒这条律令主要是针对普通人的,是为了消除汉族人与胡人的隔阂,这样他才能更好地治理后赵。
对于朝中大臣,或者在一些紧急情况下,他根本就不在意那律令的。既然不在意,自然也就不会真执行。当然,这仅限于特殊人群和特殊情况。
有一次,他在都城巡游,突然听到前面传来一阵大呼小叫的声音。
过去一看,原来是有胡人喝醉了,策马狂奔,直接冲撞止车门。所谓止车门,就是禁止马车或骑马通过的城门,因为正在往前面就属于皇宫的范围了。
石勒询问城门守卫,为何不及时制止住那骑马之人?
面对皇帝的质问,守卫一时慌了神。脱口而出:“那胡人喝醉了,和他讲道理他压根不听。”
说完,守卫突然意识到什么,急忙磕头求饶。
石勒突然大笑道:“你把朕当作什么人了?你等保卫皇城安全,如果是有人攻打城门,难道也因为惧怕律令,就弯弯绕绕半天说不清楚?到时候岂不是误了大事?放心,但凡涉及正事,朕绝不会因为说了‘胡’字怪罪你们的。”
守卫这才松了一口气,急忙称颂“陛下圣明”。
还有一次,有个叫樊坦的参军升迁,按照惯例要入朝谢恩。结果石勒看到他的时候,对方一身破破烂烂的衣服。
石勒奇怪道:“爱卿,朕虽然知道你清贫。但是也不至于穷到这个地步吧?朕给的俸禄应该足够你一家老小吃饱穿暖,顺便置办一点家产的。”
樊坦闻言,立刻哭诉道:“陛下,你可要为臣做主呀。臣在途中遇到一群胡人打劫,身上值钱的东西全被抢走了。就连一身衣服也不给我留下。臣身上这身还是在路上捡的。”
樊坦在那里哭诉了半天,突然才意识到自己犯了石勒的忌讳,立刻不作声了。接着便汗如雨下,开始使劲想办法解释。
石勒见状,笑道:“别怕,那律法是针对百姓的。不是针对你这种德才兼备的贤人的,你该说什么就说,朕不会在意的。”
樊坦立刻对石勒千恩万谢,此后对他更加忠心。
从这两件事我们可以看出,石勒并非嗜杀之人。同时他也不是个死脑筋,遇到事情,到底是死守规矩,还是随机应变,他心里十分明白。
也正是因此,他才能白手起家,打下后赵偌大的家业。
不过伴君如伴虎,大臣们可不知道石勒石怎么想的。也正是因此,胡瓜才变成黄瓜。只是那大臣也没想到,当初为了保命随便编的一个名字,反倒是流传至今。如果那天端上来的胡瓜是绿色的,估计黄瓜就要叫作绿瓜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