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道各位第一次听到“天若有情天亦老”这句话是在何处?反正我是小时候看《东游记》,里面的主题曲《逍遥游》中有这么一句歌词。当时啥都没记住,就记住了这句话。
而这句话真正的出处乃是唐朝大诗人,有“诗鬼”之称的李贺。
李贺一生虽然短暂,但是留下了佳作无数。尤其是这句“天若有情天亦老”备受世人追捧,可惜整个唐朝都无人可以对出下半句。直到200年后,下半句才横空出世。
李贺为何会发出如此感慨?又是何人对出下半句?这下半句又是什么呢?
落魄宗室,千古奇才李贺,看到他的姓氏,估计就有不少人猜测。他是不是和李唐皇室有什么关系?确实,李贺正是宗室之后。其祖上乃是唐高祖李渊的八叔,被追封为郑王的李亮。
只可惜到了李贺这代,早已家道中落。而导致其家道中落的根本原因,便是安史之乱。
安史之乱不仅使得唐朝由盛转衰,更是使得朝堂元气大伤,对很多地方都失去了控制力。这又进一步导致朝廷能收上来的税赋大幅减少。
李贺这种远房旁支宗室,基本就是靠朝廷的赏赐度日。一般家中男子长大了,都能得个没啥实权的官职,领一份俸禄。
可惜,安史之乱改变了这一切。以至于李贺一家想要吃饱穿暖都很难。为了养家糊口,李贺兄弟二人只能出去谋生。
李贺特意写下一首《勉爱行二首送小季之庐山》送给哥哥,其中一句“欲将千里别,特此易斗粟。”道尽了李贺家的贫苦与无奈。
因此,李贺小小年纪,便立志要考取功名,报效朝廷,再现唐太宗时期的盛世。也顺道让家族重新找回往昔的荣耀。
为此,李贺一边打工,一边刻苦读书。不得不说,他确实是读书的料。他念不起私塾,就自己琢磨。很多内容他多读几遍,竟然能无师自通。
更让人惊喜的是,李贺在诗文方面天赋异禀,年纪轻轻,就写下了不少诗文,其中不少比那些读书多年的秀才还要强不少。
后来,他的名声甚至传到了诗词大家韩愈的耳中。韩愈虽然不太相信一个小孩子能有如此高的造诣,但是本着爱才之心,还是特意找到了李贺。
一番考校下来,韩愈才意识到,自己小看人了。李贺的诗才可谓是冠古绝今,即使和“诗仙”李白相比,也毫不逊色。事实上,李贺后来被人们称作“诗鬼”,其地位与李白不相上下。
韩愈毫不吝啬地对李贺大加赞赏,一时间,李贺名满京城。所有人都相信,他将会是朝堂上的一颗新星。李贺也相信,自己一展抱负的时候不远了。
胸怀大志,奈何造化弄人有时候理想很丰满,可惜现实很骨感。就在李贺开始畅想未来的时候,他的梦却因为一场意外破碎了。
到了科举年,李贺与其他书生一道参加科举。李贺从乡试开始,一路过关斩将,眼看就要进入殿试了。
就在这个节骨眼上,坊间开始流传一条对他很不好的消息。
这件事与李贺的父亲有关,其父亲名叫李晋肃,因为“晋”与“进”同音,一些人便说李贺应该为了避讳,终生不要参加科举。
没错,现在看来,这个理由实在是扯淡。事实上,即使放在当时,也有些牵强附会了。得到消息后,韩愈第一个站了出来,为李贺摇旗呐喊。韩愈专门写了一篇《讳辩》,来为李贺辩解,可惜无济于事。
事实上,这整件事情的背后透露着一股诡异。根据当时的情况来看,此事应该是朝中重臣在幕后指使。
由于唐朝在走下坡路,以至于朝中大权被一些世家大族所保持。李贺一介布衣,却比那些世家大族的子弟优秀千倍万倍,这让世家大族的脸面放在何处?
而且到时候这些人给自家子弟升官,那么李贺的官到底升不升?要知道,这些人的本事是远远不及李贺的。
甚至他们在朝堂上的对手会拿此事说事,弹劾他们。
所以,为了避免以后的麻烦,在科举中途就让李贺出局,才是最符合这些世家大族的利益。
这也就是为何,以韩愈的影响力,竟然无能为力的关键。如果放在平时,这些人也要给韩愈几分薄面。但是此事涉及自家利益,这些人自然一步也不会退让了。
最后,李贺垂头丧气地离开了长安,回到老家。在此期间,他醉心于诗词创作,每天骑着一头小毛驴就出门了,一灵感,就写在纸上,然后一卷,丢进背后的背篓里。
等晚上回到家,就开始整理诗句,不断完善,一篇篇佳作就这样诞生了。
而李贺由于沉迷诗词创作,竟然经常忘了吃饭。其母亲总是心疼道:“我这儿子,为了写诗也算是呕心沥血了。真担心他这身子骨哪天就撑不住了。”
千古绝句,引来无数后人赞叹不得不说,以李贺的才华和遭遇,使得不少人为他鸣不平。朝廷也不想事情闹得太大,于是将他召到长安城,给了个从九品的奉礼郎当。
李贺原本不愿接受这种“嗟来之食”,但是为了将来能够实现理想,一展抱负,最终还是选择了奉召。
李贺在长安待了三年,可谓是度日如年。因为他看到了朝堂上的太多黑暗。皇帝安于享乐,权贵则忙着争权夺利,没人关心百姓的疾苦,也没人关心朝廷的利益。
在李贺看来,这样的朝廷已经无药可救,这官不做也罢。
于是李贺离开长安,游历天下,最后到幽州投奔张彻麾下。多年的经历,使得李贺已经看出来,大唐王朝已经病入膏肓,无力回天了。
他投奔张彻,也是希望能协助此人遏制一下藩镇割据的现象。这也是他此时唯一能做的事情了。
而李贺也是在游历途中写下了《金铜仙人辞汉歌》。
茂陵刘郎秋风客,夜闻马嘶晓无迹。
画栏桂树悬秋香,三十六宫土花碧。
魏官牵车指千里,东关酸风射眸子。
空将汉月出宫门,忆君清泪如铅水。
衰兰送客咸阳道,天若有情天亦老。
携盘独出月荒凉,渭城已远波声小。
在这首诗中,他假借金铜仙人,表达了自己对无法挽救大唐王朝败局的无可奈何,反映了他心中的不甘。
这首诗一经面世,便震惊四座。
整首诗中的点睛之笔便是那句“天若有情天亦老”,很多人都觉得“衰兰送客咸阳道”根本不足以与其配对。
只可惜李贺当时忧心国事,写诗只是为了抒发感情,他根本没有兴趣去完善这首诗。
于是人们使出浑身解数,想要为其对上一句绝句。
可惜,直到唐朝灭亡,也没人可以对出。直到两百年后的宋朝,才有人对出一句绝句。
两百年后,下半句横空出世对出这绝句的,乃是一个叫石延年的人。这石延年,也算是才华横溢,但是和李贺比起来,他的名气不是小了一星半点。那么,石延年又凭什么能对出绝句呢?
因为他的经历。
事实上,虽然石延年名气不小,但是科举并非他所擅长的。他的名气都源自其书法,据说他的字迹笔锋劲道有力,给人一种铮铮铁骨的感觉。宋朝推崇文人,可偏偏打仗不太行,因此石延年的书法在当时很有市场。
只可惜,书法写得再好,对于科举来说也只是加分项。科举考试,主要看重的还是文采。
于是石延年每次都名落孙山。
后来朝廷为了鼓励读书人为国效力,特意下旨,让一些屡试不中的人也能做官。但是石延年也是有自己的自尊的,因此迟迟不肯接受诏书。
后来还是好友反复劝说,他也确实希望报效朝廷,一展抱负,这才接受了诏令,做了个三班奉职。
此后,他便经常要面对人们的指指点点。一开始,他自然很不习惯。但是时间久了,他也就不在意了,因为将所有的精力都花在专心做事上面了。相比之下,那些虚名根本不值一提。
也正是因此,他虽然没有功名,依然靠着功绩慢慢升迁。最终,石延年做到了大理寺丞、太子中允的位置。
有一次他与好友宴饮,大家聊起了李贺的“天若有情天亦老”。石延年冷不丁地冒出一句“月如无恨月长圆”。
如果说“天若有情天亦老”道尽了绝望与悲观,那么“月如无恨月长圆”则是告诉人们,放下情绪,一切都淡然处之,没有迈不过去的坎。
事实上,石延年与李贺一样,也陷入过绝望、悲观的境地,可是他选择直面困难,最终走了出来。这才成就了一番事业。
反观李贺,由于过于悲观,最后得了心病,郁郁而终,年仅27岁。
人间正道是沧桑其实,千年后,毛主席也曾用过“天若有情天亦老”,不过毛主席给出的下句是“人间正道是沧桑”。
说实话,我更喜欢毛主席这句。因为它道出了人生的真谛:人生中充满了磨难,没有谁可以一帆风顺,最后走向成功的人,都是肯吃苦,能够闯过一个个难关的人。人生这条大道走到最后,就是四个字“沧海桑田”。
事实上,李贺的英年早逝,他的不如意,都是因为他缺乏阅历,不明白这些都是人生的必经之路所致的。
看看石延年,人家不一样没有考中进士,但是一样能够身居高位。无非是要付出更多的努力,需要更多的耐心,面对更多的外界压力罢了。
但是吧,很多事情,只要你有恒心恒力,只要你坚持不懈,成功是迟早的事情。
只能说,李贺写得诗诗好诗,可惜他这人还是差了些火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