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溯历史】旧金山、新金山及新金山洪门创始人梅东星的故事

余慈姚江 2024-11-09 14:54:41
新金山洪门创始人—梅东星

李偉樑、端山老梅

一、旧金山与新金山

旧金山,这座位于美国西海岸的璀璨明珠,其本名为 “圣佛朗西斯科”,又名 “三藩市”。

“旧金山” 这一独特的叫法,深深扎根于十九世纪那场震撼人心的淘金热时期。在那个风云变幻、充满机遇与挑战的时代,来自世界各地、各行各业的人们,纷纷被财富的梦想所牵引,如潮水一般蜂拥而至。

那些怀揣着财富梦想的人们,有的是欧洲历经沧桑的工匠,他们渴望在这片新大陆上凭借自己的手艺开辟出一片新天地;有的是亚洲勤劳朴实的农民,他们背井离乡,心怀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踏上了这未知的征程;还有美洲本土那些年轻而勇敢的冒险者,他们满怀激情,准备在这片土地上大显身手。

正是这无数人的涌入,使得旧金山迅速崛起。原本荒芜的土地上,一夜之间矗立起了密密麻麻的帐篷和简易房屋。商业活动如雨后春笋般涌现,从最初简单的物资交换,到后来形成了复杂而庞大的贸易网络。城市的基础设施也在快速建设和完善,道路逐渐拓宽,桥梁横跨河流,通信设施不断升级。

在这个过程中,旧金山见证了无数的悲欢离合、成功与失败。有人一夜暴富,实现了自己的财富梦想;也有人历经艰辛,最终却一无所获。但正是这些丰富多样的经历,为旧金山赋予了浓厚的传奇色彩,使其成为了一个令人心驰神往、充满神秘魅力的地方。

至今,当人们提及旧金山,依然能感受到那段激情燃烧岁月所留下的深刻印记,以及它所承载的无尽传奇。

同一时期,在遥远的澳大利亚,墨尔本也惊喜地发现了金矿。自 1851 年金矿被发现,到 1854年短短三年时间里,墨尔本这座原本只有一万多人的小城,人口急剧增长到 12 万多。在这庞大的人群中,不乏大量的华人劳工。他们背井离乡,远渡重洋,只为在这片新的土地上寻找更好的生活。为了与美国的 “金山” 区分开来,人们便将澳大利亚的墨尔本称为 “新金山”。

二、新金山洪门创始人 —— 梅东星

新金山义兴会三大首领

在历史的长河中,澳大利亚一直是中国移民的重要去向之一。随着移民的浪潮,洪门组织也传入了当地。澳大利亚的华人洪门组织在辛亥革命前夜和辛亥革命以后,对中国政治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它激发了华人的民族主义情怀,加强了海外移民与祖国的密切联系。

澳大利亚学者杨进发在其著作《新金山澳大利亚华人,1901—1921 年》一书中提出,澳大利亚的义兴 “秘密会社是在太平天国起义期间和起义以后从中国迁移过来的,太平天国起义迫使许多人为了政治原因从广东移居海外”。

1913 年 4 月 26 日的《广益华报》曾有报道,1852 年,年仅 21 岁的四邑人梅东星移居新南威尔士。他后来成为了当地义兴的大头领。自 1856 年起,他在那个地区担任义兴领导人。在他领导新南威尔士义兴的五十五年中,他本人就吸收了大约三千名会员。他的忠实追随者有李元信、沙信和黄柱隐。其中,黄柱隐在辛亥革命前后给了孙中山的革命事业以很大的支持。

梅东兴(星)、李三元和黄柱(又名黄柱稳)都是广东四邑人。他们来到澳洲后,凭借自身的特长和不懈努力,先后发家致富。同时,他们用自己丰富的社会经验,长期担任所在地的 “义兴会” 领导工作。梅东兴(1831 - 1919)出生于台山端芬镇。1852 年,他移居澳洲新南威尔士,通过经商积累了财富。他待人真诚、和蔼,把一生都奉献给了新南威尔士的 “义兴会”。在他担任领导的 55 年期间,大约吸收了 3000 名成员。他去世之后,由黄柱继续领导。李三元在 31 岁时来到澳洲,他先在 Ballarat 和 Bendigo 当金矿矿工,后来到墨尔本开设零售商店,同时担任 “义兴会” 的首领。到 1911 年时,在维多利亚的华人仅有五六千人,而参加义兴的已达 3000 人之多。辛亥革命时期,他带头与墨尔本的 “少年中国会” 共同组成反对清政权的联合阵线。黄柱在 1878 年,16 岁时来到新南威尔士的小镇 Junee,靠种植小麦和充当羊毛代理商而致富。

首都哈瓦那街头至今还屹立着一座二丈多高的圆柱形纪念碑

广东省的台山、开平、新会和恩平四个县,互相接壤,粤次方言语言相通,统称四邑。由于生活习惯及婚俗相近,而且大家都信奉关帝,同在雪梨谋生的四邑华人就在 1898 年成立了守望相助的 “雪梨四邑同乡会”。在建会之初,梅东兴(Johnny Moi sing)和黄柱(James Ah Chuey/Wong Chuey,1862 - 1938)等人精心构思,最终在雪梨内城区 Glebe 的 Edward Street 选定福地,兴建关帝庙。最初只建成一座简单庙堂,及至 1904 年,整座庙宇落成现在之规模。其正门横额书写着 “四邑关圣帝庙”,背面则写着 “四邑会馆”。

三、梅东星与梅光达的关系

随着对史料的不断整合比对,有人认为梅东星与梅光达(Mei Quong Tart,1850 - 1903 年)可能为叔侄关系。

理由之一:两人都是祖籍广东台山端芬人。梅东星年龄比梅光达大 19 岁,他们的工作地点都是新南威尔士州堪培拉附近的布莱顿镇金矿场。在那个艰苦的环境中,他们共同为了生活而努力拼搏。

理由之二:资料显示,咸丰九年(1859 年),年仅 9 岁的梅光达就告别了父母,跟着叔父到澳洲谋生。叔父带着他来到新南威尔士州堪培拉附近的布莱顿镇金矿场当矿工。在那里,他们开始了充满挑战的新生活。

由此可以推断,梅东星在 28 岁那年回到龙腾里,把 9 岁的梅光达带到新南威尔士州堪培拉附近的布莱顿镇金矿场,让梅光达在英格兰人汤玛士・福斯特(Thomas Forsyth)的杂货店当杂工。在大首领叔父梅东星的培养和支持下,梅光达经过不懈努力和奋斗,最终成长为一代华侨领袖。后来,他带着白人妻子衣锦还乡,成为了家乡人民的骄傲。

1 阅读:3

余慈姚江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