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有没有发现一个现象?一边是互联网大厂员工拼死拼活996,一边是DeepSeek团队周末双休却搞出个现象级产品。这不禁让人怀疑:加班到底有多大用?

996的本质,是慢性毒药
先别急着骂老板,咱们得先搞清楚996到底是什么。表面上,它是“奋斗文化”的象征,但本质不过是资本用时间换利润的套路。就像某位老板说的,“996是福报”,可福报的代价是员工脱发、颈椎病、甚至过劳死。更讽刺的是,很多大厂连加班费都舍不得给,美其名曰“奋斗者协议”,实则把员工当永动机。
创新需要时间,而996只有重复劳动
我有个朋友在某大厂做算法岗,每天加班到凌晨两点,周末还得“自愿”到公司“优化代码”。结果呢?半年下来,除了把咖啡当水喝,啥也没干成。这种高强度工作模式下,大脑长期处于“自动驾驶”状态,连思考都嫌费劲,还谈什么创新?
反观DeepSeek团队,人家虽然双休,但每个成员每周都有专门的“创意时间”。就像乔布斯说的,“创新需要时间去散步、冥想,甚至发呆”。DeepSeek的CEO还鼓励员工玩桌游、打羽毛球,因为这些看似“摸鱼”的活动,反而能激发灵感。

双休不是懒惰,是创新的加速器
说到这里,有人可能会跳出来:“余华、当年明月不都是摸鱼写出了好书?”没错,真正的创造力从来不是靠堆时间堆出来的。脑科学研究表明,当人处于放松状态时,大脑的默认模式网络(DMN)会激活,这时候最容易产生创意。就像爱因斯坦泡澡时想出相对论,牛顿被苹果砸中时发现万有引力——这些灵光乍现的时刻,哪个不是在休息时发生的?
别用战术勤奋掩盖战略懒惰
很多老板总把996当成“奋斗”的遮羞布,却不想想:为什么华为、腾讯这些大厂早期能靠加班突围,现在却纷纷推行弹性工作制?因为管理者们终于明白,创新不是靠人海战术,而是靠组织智慧和制度设计。就像DeepSeek的自组织管理模式,把决策权下放给团队,让每个人都能成为创新发动机。

结语:与其996,不如给大脑充个电
写到这里,可能有人会杠:“不加班哪来的狼性?”但真正的狼性,不是靠透支身体,而是靠高效产出和持续创新。当大厂还在用996制造虚假繁荣时,那些尊重员工、善用时间的团队,已经在悄悄拉开差距。毕竟,创新从不是靠熬时间,而是靠给大脑留出喘息的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