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中国成立之初百废待兴,几乎各行各业都需要人才,有这样一位女性,其丈夫是党内重要人士,同班同学是著名作家丁玲女士,曾在国统区从事地下工作十年之久,本身是个极富才学与勇气的女子。
周总理曾邀请她担任党内要职,可是她却直接拒绝了,这究竟是为什么呢?
王一知的革命理念“王一知同志,鉴于你之前为革命事业做出的贡献,组织经过慎重考虑后决定,将你调到教育部任职。”
1949年,上海解放后,毛主席、周总理和朱德元帅三人都曾对王一知表达了亲切的慰问。
这对于任何人来说都是至高无上的荣耀,新中国刚成立,各行各业的人才都极其稀缺,尤其是教育事业方面的人才非常紧缺,没了教育,何谈培育下一代呢?
而王一知曾经上过女子中学,又从事过教育工作,经验丰富,自然是说一不二的重要人选。
可面对这份重任,王一知却拒绝了,因为对她而言,还有着更重要的任务。
自从走上求学之路开始,王一知都早早领悟到,要想拯救国民,就必须奋起反抗,将先进的教育思想传输给每一位学生。
1922年,她在刘少奇的影响下,加入了马列主义研究会,接触到了更加系统的进步思想,于是她毫不犹豫选择了加入共产党,成为其中一员。
她读的书、追寻的理想都告诉她,只有共产党才能够拯救中国,为了这个理想,王一知甘愿赴汤蹈火。
而在追寻革命的这条道路上,王一知遇到了与自己志同道合的战友张太雷。
张太累是最早的一批共产党员,曾经赴俄留学,在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的第一次代表大会上做出政治发言,赢得了不少人的认可。
就连李大钊对于张太雷的能力也是颇为认可。
两人结婚后,各自奔忙在自己的事业上,共同的理想将两人的心紧紧连在一起。
不幸的是,结婚仅两年时间,张太雷就在一次行动中遇伏牺牲了。
随着白色恐怖的蔓延,王一知孤身一人深入国民党统治区,承担起了为组织传递情报的重任,而这一潜伏,就是十年时间。
坚持教育事业这十年时间,王一知隐匿身份,多次潜伏在危险的前线,为党组织带回了不少重要的情报。
抗日战争期间,王一知也从来没有停止过对抗日工作的宣传,她顶着巨大的压力,在敌占区出色的完成了自己的任务,深得周总理等人的赏识。
1942年,随着抗日战争的逐渐深入,我军的重要情报人员李白被日军发现。
眼看最重要的电台马上就要落入日本人手中,就在众人束手无策的时候,王一知深入险境,坚持将消息通知给了负责电报的工作人员,救助了大量的地下人员。
而那台电台也被抢救了出来,被送到了安全的地方。
当然,她也没有忘记自己的本职工作,那就是教育工作。
虽然受到时局所限,一直没能在教育事业上有所突破,可是她早已经做好了将毕生都献给教育事业的准备。
1948年在西柏坡的时候,周总理和毛主席等人就分别向王一知发出了邀请,希望她能够进入党中央工作。
不过王一知一心扑在教育事业上,所以没有接受周总理的邀请,而是选择了前往基层工作。
而让人没想到的是,新中国成立后,王一知更是先后三次拒绝了组织的任职邀请。
王一知的三次拒绝第一次拒绝是在1950年,当时我国的教育部急需要人才,而王一知当时已经在上海最大的吴淞中学担任了一年多校长。
这一年多的时间里,她对吴淞中学进行了全面的改革,重新规整了学校的教学制度,对每个思想不端的人进行了严格教育。
在王一知的影响下,不少老师和学生彻底改变了过去的想法,对她十分敬重。
这样宝贵的经验是十分紧缺的,所以中央将王一知调到了教育部工作。
但是王一知直接拒绝了,对她来说,只有留在教育一线,时时刻刻看到学生们,她才能够放心。
最终中央尊重了她的决定。
两年后,吴淞中学的教育改革完成后,王一知又被送到了华北中学工作。
这所学校和吴淞中学的情况完全不同,都是高干子弟。
王一知同样进行了改革,最终将这所学校变成了一所普通的中学,让高干子弟和普通的学生们一起上学,更好的体会到共产主义精神。
1954年,中央再次对王一知发出了邀请,不过王一知再次拒绝了,仍旧坚持留在教学一线,这一留就是几十年时间。
1977年,因为种种原因,王一知暂时停止了工作,中央得知后,第三次对她发出了邀请。
不过王一知依旧没有同意,而是仍旧回学校中担任了校长,一职。
对她来说,在教育一线工作,远比在教育部任职要快乐得多,只有在这里,她才能感受到实现理想的快乐。
一直到1981年,王一知在教育一线工作了30年时间,才终于重新退休过起了安乐的生活。
这短短三十年时间里,她为我国的教育事业提供了不少行之有效的教育方案,还在1964年亲自编写过教材,推动了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
1991年,王一知怀揣着对中国教育事业美好的祝愿离世,她和张太雷一样,都为新中国的成立与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他们的精神,将永远如旗帜般,在人们心中屹立不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