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为985院校的山东大学,停止招收电子信息工程专业,确实令人遗憾。
就师资力量与学生素质而言,倘若该校没有通信工程或电子科学技术等相近专业作为补充,那么电子信息这一大类学科便显得有所缺失。
坦诚地讲,此专业(含相关专业大类)对数学及理科天赋的要求颇高,所学的专业课程也颇为抽象且不易理解。
一些核心课程,诸如信号与系统、电磁场理论、微波技术、天线设计、通信原理及数字信号处理等,均高度依赖于扎实的数学基础。
这些教材中,超过三分之一至一半的内容涉及复杂的公式推导,远非基础四则运算所能涵盖,而是包括矩阵运算、各类积分与求导等高级数学知识。
对于数学基础薄弱的学生而言,学习这些内容犹如聆听天书,难以理解和吸收。

电子信息工程专业及其细分领域对物理电路知识有着极高的要求,如电路分析、数字电路、模拟电路、高频电子线路等。
连相对简单的高中数学和物理都感到吃力的学生,显然不适合涉足这一领域。
没有达到一定的学术水平,跨越专业的门槛,很难在工作中将所学知识有效应用,从而让许多人觉得所学无用武之地,白白浪费了宝贵时间。
即使是顶尖高校的相关专业学生,面对严格要求的专业课程时,也有不少人为了及格而苦苦挣扎,甚至面临重修的风险。
即便是从名校毕业,多年后仍在本行业深耕的人也只是少数。
大多数二本院校乃至部分一本院校,或许应该考虑暂停招收该专业的学生。
因为这些学校往往教学资源匮乏,设备陈旧,缺乏能够深入浅出讲解复杂理论的教师。
加之入学学生因天赋所限难以掌握高深知识,最终只会导致师生间的相互不满与时间精力的双重浪费。
电子信息工程与通信工程,实则仅在命名上有所区别,其余专业课程几乎无异。
只要通信工程仍在继续招生,那么电子信息工程便不会停招。

山东大学心知肚明,在其所处的层次上,想要教会电子信息工程的学生依旧困难重重。
这个专业只适合成绩排名前5%的学生,其余的大多都难以掌握,毕业后恐怕只能转行另谋出路。
从理性视角来看,该行业薪资水平虽不及计算机互联网行业,但在理工专业中仍颇具优势。
工作强度上,它略低于计算机互联网行业。
入职门槛则相对较高。
且中年危机现象较之更为缓和,这主要归因于其学习曲线陡峭,经验与积累在此领域至关重要。
该专业学习难度颇大,数学、物理、电路设计、信号与系统、通信原理、软件编程以及硬件设计等课程,无一不是困难重重。
即便某些知识学得不够透彻,也无需过于担忧,因为这并不影响就业。
尽管本专业课程繁多,但专业对口的从业者中,约70%投身于软件开发领域,20%专注于硬件研发,另有10%左右涉足芯片设计。
就薪资待遇而言,芯片设计岗位最高,其次是软件岗位,硬件岗位相对较低。
切莫盲目听信老师所言,多数老师缺乏市场洞察力,轻视软件价值,过分高估硬件技术含量而推崇硬件。

实则硬件岗位需求有限且薪酬不高。
相较于计算机专业,该专业更侧重于底层基础设施建设。
从业者所面向的是现实世界,无论是开发的软件还是硬件,最终成果都是要推向市场的实实在在的产品或零部件,如手机、音箱、相机、电视等,或是芯片,像CPU、基带、wifi/蓝牙/GPS芯片、摄像头、音频芯片、指纹识别芯片、触屏芯片等。
这是一个充满前沿科技的领域,也是能够孕育众多专利的领域。
行业内的佼佼者有华为、高通、博通、英特尔、联发科技、苹果、小米、vivo、OPPO、中兴以及大疆无人机等企业。
山东大学的确停止了20多个专业的招生,但在这几年间又新设了十多个专业。
许多专业的变动只是形式上的调整,并未触及实质内容。

例如土木工程:是否被撤销?确实已经撤销。
但新增的专业包括土木水利与海洋工程类、智能建造与智慧交通。
从这个角度看,土木工程不仅没有被取消,反而衍生出了两个新的相关专业。
这就像是用左手换右手,将手套换成口袋,把马铃薯改称为土豆,番茄改称为西红柿。
实质上并没有太大的区别。
信息工程、通信工程、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以及电子信息工程实际上被视为一个专业。
这是2000年左右大学合并后忙于扩招的后果。
各位对此有何看法?
每年120亿的经费,办不了一个电子信息系?
全国双一流大学凡是全国排名低于五十名的专业都应该取消,除了养活一堆混子教师以外,就剩下了毕业就失业的毕业生,这样的专业毫无存在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