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将在茫茫人海中寻访我唯一之灵魂伴侣。得之,我幸;不得,我命。
1922年秋天,诗人徐志摩从英国剑桥留学归国,石破天惊地发表了一篇一一徐志摩离婚通告。通告中就包含开头这句话。
图|张幼仪与徐志摩
这个通告立刻轰动全国,轰动的原因倒不是这篇通告写的有多么文采斐然(实际上写的确实不错),而是因为这个通告造成了近代史上头一宗西式离婚事件,挑战了百年前中国的封建婚姻制度。
徐志摩的原配妻子张幼仪,此时已与徐志摩一起生活了七个春秋(1915年结婚),在徐志摩强硬的要求离婚时,张幼仪已经怀了徐志摩第二个孩子——彼得,而当两人在德国签字离婚时,小彼得已经出生,但是此时的徐志摩已经不在乎这些,在他的眼里离婚似乎比孩子重要。
当张幼仪在离婚书上签字后,徐志摩仿佛完成了生命中的一件大事,急不可耐的发表通告,似乎要向全世界宣告他的“喜事”。
图|张幼仪
在这场婚姻中,张幼仪是不幸的。早在徐志摩的父亲将张幼仪的照片拿给徐志摩看时,徐志摩冷冷的说:乡下土包子。
读到这里,你是不是真以为张幼仪是乡下土包子啊,实际上还真不是。张幼仪出生于大户人家,她的父亲当过官,张幼仪的二哥张君劢是著名的哲学家、学者,张幼仪的四哥张嘉璈,在张幼仪结婚前就已经是浙江都督朱瑞的秘书。
虽然在徐志摩眼中张幼仪是土包子,而在同时代人的笔下,张幼仪则是标准的大家闺秀:“其人线条甚美,雅爱淡妆,沉默寡言,举止端庄,秀外慧中。”
虽然当时徐家是江南富商,但是无论怎么比,张家与徐家联姻,都是徐家求之不得的,而且在政治背景上,徐家完全不能与张家比。
图|张幼仪的四哥张嘉璈
离婚后,张幼仪到巴黎投靠二哥张君劢,并随其去了德国,入裴斯塔洛齐学院攻读幼儿教育。
这次离婚对张幼仪的打击是巨大的,还好有幼子彼得,这个儿子成为张幼仪在异国他乡唯一的慰藉。
但是老天似乎还觉得她经历的坎坷不够,1925年,张幼仪的爱子彼得因病去世,孩子的去世让张幼仪濒临崩溃,她再也没有心情在德国生活下去。
1926年夏,张幼仪被八弟张禹九接回上海,不久她又带长子阿欢去北京读书,直到张母去世,她携子回沪。
回到上海后的张幼仪逐步调整自己,经时张嘉璈已经是中国银行副总裁,并主持上海各国银行事务,而徐志摩的父亲徐申如也把海格路125号(华山路范园)送给张幼仪,使她在上海衣食无忧。
在生活和爱情的打击面前,张幼仪没有沉浸在往日的痛苦中,她打起精神,出任云裳公司总经理。
当时上海极其周边的时尚女性,都以穿上云裳公司的衣服为荣,云裳时装也成为了当时的一个时尚标志。
此时的张幼仪,终于活成了让徐志摩刮目相看的女人,看看,当年徐志摩瞧不起的乡下土包子,究竟是谁在引领上海滩的风潮。
图|张幼仪与她的晚辈
不仅如此,在张嘉璈的支持下,张幼仪还出任上海女子商业储蓄银行副总裁,
张幼仪最初是个金融方面的门外汉,虽毫无经验,但她以学徒的心态从零做起,勤力奋勉。
同时固执地将办公桌摆在银行大厅的最后头,这样银行的全景就能一览无余。由于潜心学习,笃志于此,张幼仪没过几年便如鱼得水,并连续多年当选为银行董事。
当时的银行职员后来这样回忆道:
那年她约40岁左右,腰背笔挺,略显高大,神情端庄大方,有大家风范。她就在我们营业厅办公,准时上下班,除接电话外,很少说话,总是专心看文件。我经常要将报表和装订好的传票本请她盖章,有时听到她打电话时用德语。
张幼仪管理银行期间,恪守信誉,管理有术,即使在战时,女子商业银行历经波折也岿然不倒。
此时的张幼仪已经不再是土包子,而是一个做事干练、有胆识有智慧的女强人。
1954年,已逾知天命之年的张幼仪在香港与邻居中医苏纪之结婚。婚前,张幼仪写信给儿子,征求意见。
儿子的回信情真意切:
母孀居守节,逾三十年,生我抚我,鞠我育我……综母生平,殊少欢愉,母职已尽,母心宜慰,谁慰母氏?谁伴母氏?母如得人,儿请父事。
此时的张幼仪终于找到了自己的真爱。
图|徐志摩与陆小曼结婚照
徐志摩如此对待张幼仪,那么张幼仪恨不恨他呢?答案是不。
徐志摩虽然对张幼仪薄情寡义,但是张幼仪却对徐志摩极其家人礼遇有加,甚至是有恩于徐家。
1931年,徐志摩搭乘的飞机失事,陆小曼伤心欲绝,大恸之下根本无力操持丧事。
徐志摩曾经深爱过的林徽因,也只是遣丈夫梁思成弄回一片飞机残骸,挂于卧室以供凭吊。
关键时刻,只有徐志摩的这位发妻挺身而出,以她的冷静果断的处理一切。甚至,在徐志摩罹难后,张幼仪每月都要寄钱帮助贫病交加的陆小曼。台湾版的《徐志摩全集》也是在她的策划下编辑出版的。
而徐志摩的父母,也是张幼仪以干女儿的身份为他们送终。
图|张幼仪与儿子徐积锴
可以说,徐志摩,最对不起的人就应该是张幼仪了。
晚年,张幼仪曾对侄孙女张邦梅说:“我要为离婚感谢徐志摩。若不是离婚,我可能永远都没办法找到我自己,也没办法成长。他使我得到解脱,变成另一个人。”
晚年的张幼仪已经看淡了一切,此时她的心中早已没有了恨,我想,她才是徐志摩应该珍惜的女人。
1988年,张幼仪病逝于纽约,享年88岁,是与诗人徐志摩有过情感生活的人当中,活得最长的人。晚年的她儿孙满堂,相比徐志摩的早逝与陆小曼晚年的凄凉,她无疑是人生的最大赢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