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小雯
在中国文化中,父母对孩子的爱常常被视为天经地义,无私奉献的。但很多时候,父母对待你的态度,竟然与你的个人表现、能力和成就毫无关系,而是源自他们内心的深层矛盾和无法与自己和解的困境。
这种现象曾经让无数子女困惑不解,也导致了不少人心中的无力感与自责。但是,你终将知道:父母对待你的态度本质上是他们自我困境的投射,而你,并非问题的根源。
你是不是就能释怀了?
01. 荣格说:“每个人所看到的外界,都是自己内心的映射。”父母对待我们的态度,常常是一种对他们自我内心困境的反映。这不是因为你做得不够好,而是因为他们在自己的人生经历中,未能找到内心的平衡。荣格的这句名言一针见血地揭示了这种现象:父母在对我们发脾气、施加压力或甚至冷漠的背后,真正的根源往往是他们自己内心的焦虑与不安。
许多父母将自己未实现的梦想、未解的遗憾投射在孩子身上,试图通过子女的成功弥补自己过去的失落。
我的朋友小雅,她从小到大都感受到父亲的严厉与挑剔,无论她如何努力,总是无法得到父亲的认可。她的父亲常常说: “你为什么不能像我当年那样拼命努力,考个重点大学?”
直到多年后,小雅才明白,父亲并不是对她不满,而是对自己当年因为家境所限未能深造耿耿于怀。她的努力和成果并不能改变父亲对自己人生的悔恨,而这种悔恨,便通过对她的严厉投射了出来。
你会发现,父母的态度,往往是他们对自己生活中的失落和困境的一种反应。
父母对你的苛责和批评,更多是对他们自己的人生遗憾的诉求。
正如荣格所言,我们看到的外界,常常是自己内心的折射。父母看似在指责你,但实际上他们只是无法面对自己心中的失衡。
02. 苏珊·福沃德:“每一个被期待取悦他人的孩子,最终都会失去自己的方向。”在许多家庭中,父母总是有意无意地期望孩子取悦自己,满足自己的情感需求。而这种情感索取,常常源于他们内心深处的空虚与不安。
苏珊·福沃德的这句话,精准地揭露了这种扭曲的家庭关系模式:当孩子为了满足父母的期待而迷失自我,父母的焦虑和内心的不安却仍然无法被化解。
读者李明(化名)是个成绩优异的学生,从小到大都按照父母的要求努力生活。他的母亲总是对他说: “我为你付出这么多,你一定要成为让我们骄傲的人。”然而,无论李明在学校取得多少优异成绩,母亲总是显得不满意,甚至在他考入名牌大学后,母亲依然不满地说道: “你虽然成绩好,但性格太内向,不够外向大方。”
进入大学之后的李明逐渐明白了,母亲对他的要求,其实从来都不是为他好,而是为了满足她自己对一个“完美子女”的幻想。母亲内心无法与自己和解,对自己年轻时的缺憾不满,这份焦虑与期望便投射到了儿子身上,逼迫李明去成为她心中那个“完美的孩子”。
其实,这种父母对子女的态度,源自于他们未能处理好自己的内心需求。他们的自我认同感薄弱,希望通过子女的成就来填补内心的空缺,而这不仅是对孩子的过度期待,更是一种对自我不满足的宣泄。
当子女无法满足这种期望时,父母的焦虑和失望就会显现出来,这其实和孩子本身无关,完全是他们自己内心的投射。
03. 海明威说:“人生最艰难的战斗,常常是与自己和解。”很多父母无法面对自己的失败与脆弱,于是将这些情感转移到孩子身上。父母对子女的种种控制欲、冷漠或甚至是情感虐待,往往并不是子女的过错,而是他们在自己内心深处与过去的创伤无法和解的结果。
我的另一位朋友阿辉,父亲是个脾气暴躁的人,常常为小事对家人大吼大叫,甚至有时动手打他。阿辉自小就生活在父亲的暴力阴影中,成年后也一直无法理解为什么父亲对他如此严厉。直到后来,阿辉在与父亲的对话中无意间得知,父亲的童年极其艰难,自己年轻时在外地打拼时吃了不少苦。父亲一直无法从那段艰难的记忆中走出来,他将自己未解的痛苦与愤怒发泄在家庭和子女身上。阿辉逐渐明白,父亲对他的态度其实并不源于自己,而是父亲自己无法与那段苦难历史和解的表现。
很多时候,父母无法面对自己过去的伤痛,未能找到有效的途径来释怀和接纳自己的脆弱,于是转而将这些负面情绪施加给子女。这种情感转移是他们内心痛苦的出口,而孩子则成了他们自我挣扎中的受害者。父母的态度、愤怒与冷漠,其实更多反映了他们自己的内心冲突,而你,并非他们问题的源头。
04.梅娘说在网上看到过一句话,很认同:
“一个人在努力奋斗的过程中,最大的敌人和最受打击的评价不是来自于陌生人,而是自己身边的人,比如父母,亲戚,朋友,同事等等。最常见的是你周围的人会在你失意时可怜你,在你成功时候嫉妒你,在你有小成绩的时候看不上你,在你有大成功的时候诋毁你。微妙的心理变化和反应,就是人性最本身的样子。当然也是这些人的变化,最伤害你。但你若知道,这都是正常的,就可以不那么受伤了。”
是的,当父母无法与自己和解时,他们对待你的态度常常显得冷漠、苛责甚至情感失调。这种态度的背后,不是你不够好,而是他们自身的内心痛苦未被解决。
他们的期望、焦虑与情感投射,并非你的问题,而是他们自己无法从过去的阴影中走出来。而这种未能和解的过程,不应由子女来承受,可是如果你被迫承受了,希望你早日清醒。
学会认识到这点,便能帮助我们从父母对待自己的态度中解脱出来,明白这份态度并不代表我们自身的价值,而是他们内心的反映。当你意识到这一点时,你就能够更好地建立自己的界限,找到属于自己的生活方向,而不再为取悦父母而迷失自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