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是挺冤的

我是历史其实挺有趣 2024-11-11 10:09:19

本文参考历史资料,史料笔记,结合部分野史和个人观点进行撰写,文末已标注相关文献来源。

(《出警入跸图》中的锦衣卫)

明朝正统年间,京师紫禁城里,有个锦衣卫,名字叫做杨安。

这杨安啊,福气非常好,娶了一房娇妻,叫做岳氏。

岳氏模样好,身段好,气质好,那叫一个漂亮,当然那具体怎么漂亮,没见过,就知道这岳氏是绝世大美女,甚至到了别人都惦记的那种。

锦衣卫里有个校尉,是杨安的同僚,他就心术不正,垂涎岳氏的美色,有一次趁着杨安不在家,他还偷偷跑到杨安的家里去调戏岳氏,伺机侵犯,不过这岳氏吧,贞洁烈女,宁死不从,反抗非常激烈,校尉不能得逞,只好悻悻溜走。

这事儿发生半年之后,杨安患病,死了。

杨安一死,岳氏成了寡妇,那校尉就更惦记了。

但是吧,校尉也知道,岳氏是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性格,自己强求不得,整不好这女的自尽了都有可能,所以他想了不少办法,可想来想去,没有一个办法能把岳氏给弄到手。

既然弄不到手,得不到,那校尉就有点变态了,他想要把岳氏给毁了。

于是,校尉一纸诉状,把岳氏告上了公堂,诬陷杨安是岳氏害死的。

校尉编排的是有鼻子有眼,说岳氏一早就和自己的女婿邱永有染,俩人是奸夫淫妇,见杨安患病,心生歹念,于是岳氏和邱永通过邻居郝氏找来了江湖术士沈荣,沈荣给杨安开了一副毒药谎称有治病奇效,杨安不知情,服下后遂被毒死。

从明朝法律的角度来讲,这事儿涉及奸情,杀人,伙同奸夫谋杀亲夫,反正条条是重罪,条条是死罪,说白了,校尉这是要把岳氏往死里整,光是整死岳氏还不解恨,校尉还拉上了三个无辜的老百姓陪葬。

(岳氏 形象)

我们这里说的衙门,是顺天府,这个衙门就设在大明都城,这属于是北京首都最高的地方行政机关。

可就是这个一个衙门,却没有明白人,一看是锦衣卫的校尉来告状,衙门里的大官小吏们是偏听偏信,全听了校尉的一面之词。

这审案的关键是什么?是证据啊,没有证据,那就是胡来,可是,顺天府就盲目相信,不讲证据,派衙役把岳氏四人捉来,一不拿证据,二不要证词,三不听岳氏四人大呼冤枉,而是立刻下狱,严刑拷打,那是皮鞭子沾凉水,把岳氏等人好一顿收拾,以至于屈打成招,四个人纷纷认了罪。

不过,这明朝呢,对于死刑的裁定,一向都是十分严谨的,顺天府是执法部门,能捉人,能审案,能判决,但是却无权执行。

岳氏四人都被顺天府判处了死刑,但是顺天府不能说他们判完之后就自己找人把岳氏四人给砍了,他们必须把这个案子以卷宗的形式往上报,报哪儿呢,先送到都察院,都察院认为没问题,转送刑部,刑部认为没问题,转送大理寺,大理寺认为没问题,再呈送御前,由皇帝本人亲自确定,皇帝签字了,再把这个卷宗送还到顺天府,顺天府才能砍人。

要经手这么多的部门,要经手这么多的人,目的就是为了防范冤假错案的发生,也体现了本朝人命关天,对于法律的严谨性。

岳氏四人案子的卷宗,先被顺天府送到了都察院,都察院签字通过,又送到了刑部,刑部也签字通过了,于是又送到了大理寺。

可就是在大理寺,卷宗卡在这儿了。

在大理寺接手这份卷宗的,是大理寺的少卿薛瑄,这个职务,相当于是大理寺的二把手。

薛瑄拿过岳氏的卷宗一看,没有问话,没有证据,什么都没有,说白了就是把岳氏四人打了一顿,这不活生生的刑讯逼供么?这就要给人家砍了?

(薛瑄 绘像)

因此,薛瑄对这个卷宗很不满意,他就没签字,而是把卷宗驳回到了刑部和都察院。

刑部和都察院呢,也是很轴,他们看过卷宗之后依然认为没有问题,又送到了大理寺,而大理寺的薛瑄心说你们看没看啊,这么明显的冤假错案,草菅人命的事情都看不出来?于是又将卷宗送回了刑部和都察院。

刑部和都察院还是认为没问题,于是又送大理寺,大理寺的薛瑄继续驳回,送还刑部和都察院,刑部和都察院仍旧认为没有问题,又送交大理寺...这个卷宗就这么无限循环了起来。

细品一下,我们就会发现,这其实已经不是卷宗本身的问题了,而是三个部门之间的较量。

刑部和都察院都认为没有问题的案子,你大理寺卡着不放,一遍不放,两遍不放,几遍也不放,你什么意思?你影响团结,不配合工作,就显着你了呗?

你说案子有问题,你一遍一遍的驳回,意思是我们刑部和都察院失职了呗?

因为这个缘故,都察院有个叫做王文的御史,还跑到大理寺去找薛瑄,说你啥意思啊?这卷宗来来回回折腾来折腾去,搞得案子结不了,搞得大家工作量都变多了,你别瞎整了,你赶紧签字通过,快速结案!

薛瑄呢,当然是不会卖王文的面子,王文是软的也来硬的也来,好话也说,赖话也说,可薛瑄回复他的只有三个字:

不可能。

且不说法大于天,薛瑄绝不会放弃自己的原则,就是单看王文,薛瑄也不可能给他好脸。

(王振 绘像)

时年是明正统年间,具体时间不太清楚,但是土木之变还没爆发,所以那个时候正是大明初代权宦王振兴风作浪的时候,王振其人,老坏了,贪污腐败,横行霸道,残害臣公,鱼肉百姓,那是铁铁的大奸臣。

而这个王文,就是王振提拔上来做御史的,说白了王文就是王振的爪牙,薛瑄为人正直,他最讨厌王振擅权祸国,所以他卖谁的面子,也不会卖王文的面子。

薛瑄不仅不卖王文的面子,反而觉得都察院和刑部面对这种显而易见的冤案却选择了视而不见,说明这案子一定有事儿,一定有猫腻儿,因此他干脆心一横,直接把卷宗送到了明英宗朱祁镇的办公室。

我说案子有问题,你们非说案子没有问题,那行,咱们让皇帝看看,到底是谁在睁着眼睛说瞎话?

英宗年幼,你让他断案,你让他处理,他也未必研究的明白,但是皇帝还是很务实的,既然卷宗到了自己的桌子上,自己就没有不过问的理由,因此皇帝简单了解之后,立刻派人到民间去查,表示自己一定秉公执法,做圣明之断,把案子给研究个水落石出。

您说吧,这案子还能怎么水落石出,只要智商大于八十,都能看出是冤案,因此被派下去的大臣都没用一个星期就调查出了案子的真相,那就是,岳氏等四人无罪,校尉纯属诬告。

案子调查清楚之后,英宗很生气,后果很严重,他认为本朝的执法部门出现了严重的问题,执法者手里拥有的权力,他们做出的决定,他们签的字,他们认可或者不认可一份卷宗,他们随随便便的行为,改变的可都是别人的命运啊。

可是,顺天府,都察院,刑部,这么多大臣,这么多官员,却对岳氏四人的冤情置若罔闻,实在是太说不过去了。

这不仅仅是严重的工作失职,更代表了这一群体的冷漠自私,对别人的生命缺乏最基本的尊重。

(明英宗朱祁镇 绘像)

所以,皇帝对顺天府,刑部,都察院都做了十分严厉的惩处和训诫,对锦衣卫部门更是狠狠的敲打了一遍,皇帝还专门把锦衣卫的指挥使(领导)马顺叫来大骂一顿,说你看看你手下的校尉是什么东西啊?诬人清白害人性命!这完全是你不能约束部众,驭下无方所导致的!

指挥使马顺,他还是很委屈的,自己这是人在家中坐,锅从天上来,完全是被校尉给拖累的。

感叹自己倒霉之余,他心里还很怨怼,在马顺看来,这案子如果大理寺也草草走个流程,所有部门都同意了,不过是把岳氏等四个平头百姓给杀了,那又有什么关系?还会闹到皇帝面前来,皇帝还会发现这是校尉的诬告么?

如果一切相安无事,自己根本就不会被校尉所连累。

在当时的政治环境中,大权独揽的是宦官王振,而锦衣卫指挥使马顺也是王振的人,御史王文呢,也是王振的人。

王文当年去大理寺找薛瑄通融,让他在卷宗上签字放行,薛瑄不办,那就是不给王振王公公面子,这回他把卷宗捅到皇帝的面前,导致了自己被牵连,那就是不给自己的面子,说白了这薛瑄就是在和自己对着干,那马顺肯定是不能容他。

马顺打定主意,他一定要把薛瑄给好好的整治一顿。

他是怎么整的呢?说起来也很简单,我们知道马顺本身他就是锦衣卫,而且还是锦衣卫的高级领导,这锦衣卫,是本朝特务机构,皇权特许,先斩后奏,它有一套自己的法外之法,他可以不经过本朝的任何部门同意,从而独自审理,捉拿,甚至判决人犯,锦衣卫还有自己的监狱,也就是诏狱。

既然权力大,那就很好办,马顺干脆把才刚刚释放的岳氏四人重新缉拿,关到了诏狱里。

这四个人,那真是惨了,在诏狱里已经不能说是对他们用刑了,那简直是非人般的虐待,四个人实在撑不住,这才刚被昭雪,又屈打成招,再次认罪。

(锦衣卫 腰牌)

这么一来,马顺就等于是把这案子给翻过来了。

刑部都察院锦衣卫成了正义执法,成了和罪恶不共戴天,而大理寺的薛瑄反倒成了包庇真凶的贪官污吏。

英宗吧,刚才还感觉他明断是非挺聪明,结果其实他不是很聪明,马顺拿着他屈打成招出来的伪证跑到皇帝面前去告状,皇帝一看好啊,原来真正的坏人是薛瑄,是大理寺啊,皇帝很生气,直接就给了马顺授权,让马顺好好调查一下,看一看这大理寺到底怎么回事儿。

有了皇帝的准许,那对马顺来说,能收拾的就不仅是一个小小的薛瑄了,他的理想更大,他要以薛瑄为放射点,把整个大理寺都给收拾个遍。

接下来,锦衣卫大规模出动,把大理寺里头头脑脑,大大小小的官员全都捉拿,挨个审讯,无非是罗织罪名,肆意牵连,你说你没罪,那就打到你有罪,结果大理寺里诸多官员们是革职的革职,降职的降职,停职的停职,流放的流放,基本上就算是被一锅端了。

而在朝廷,在皇帝,在马顺看来的所谓首恶薛瑄,最开始是判的开刀问斩,不过好在薛瑄在朝中素有威信,在民间素有好名,朝野间好多人求情,这才侥幸没死,混了个罢官免职,回家养老。

而至于极其无辜的岳氏四人,运气就没那么好了,两个凌迟,两个绞死,实在是冤呐。

本来事情到这里就结束了,马顺的靠山是王振,王振是权宦,英宗有时候都听他的,所以这案子估计是谁也翻不了。

但是大家都没想到,几年之后,土木之变就爆发了。

年轻的英宗皇帝在亲信宦官王振的怂恿下非要御驾亲征,结果跑到战场上让人家给俘虏了,明军主力也被消灭了七七八八。

英宗被俘虏了,大明没皇帝了,没办法大臣们只好把英宗的弟弟朱祁钰,也就是代宗拉出来顶缸。

王振跟随英宗上了战场,且死在了战场上,但是大臣们对王振那是恨透了,就算清算不了王振,那也要清算王振的余党,于是王振手下的头号爪牙马顺,某天竟然被大臣们活生生的打死在了朝堂上。

(土木之变)

我们说王振的爪牙有两位,武是马顺,文是王文,那王文怎么样了呢?

当年审理这些大理寺官员的时候,王文就参与其中,帮助马顺铸成了不少冤假错案,也是坏得很,可是这位老兄很会见风使舵,代宗做皇帝的时候,他极力拥戴代宗,因此被代宗所倚重,一路升职干到了内阁里,所以就没被清算成。

马顺想不到,自己会成为本朝唯一一个在朝堂上被打死的锦衣卫,而王文也想不到,自己抱上的这个代宗的大腿,并不能从此就高枕无忧了。

因为,后来从瓦剌留学的英宗又回来了,回来之后英宗成了太上皇,还被代宗给关了好几年禁闭,但是英宗这个人很有韧性,多年之后抓住机会,在紫禁城里搞了一场兵变,也就是夺门之变,重新夺回了帝位,复辟了。

英宗一复辟,他也要清算啊,他要清算那些当年拥立代宗的大臣,王文就成了被清算的对象之一。

英宗那是相当的不留情,即刻下令,将王文处死。

王文被脱去了官服,戴上了镣铐,关到了监狱里,英宗也派人送去诛杀他的圣旨,圣旨一道,那就马上砍头。

有意思的是,去给他送这道圣旨的,正是当年那个被马顺和王文整治的薛瑄。

原来,代宗登基之后,因为王振马顺的势力完蛋了,所以薛瑄就又重新被启用,重新入朝为官了。

老熟人见面,不知道俩人在牢房里会说些什么?

会不会谈起,当年在午门外被一刀一刀割死,被绳子活活勒死的,那四个无辜的百姓呢?

丧夫之痛,不白之冤,严刑拷打,非人虐待,凌迟绞刑,死不瞑目...都沦为了故纸堆里一行一行并不显眼的记载。

参考资料:

《彭公笔记》、《都公谭纂》

《明史》、《明实录》、《万历野获编》

马伯庸著.显微镜下的大明.长沙:湖南文艺出版社

2 阅读:53
评论列表
  • 2024-11-12 19:15

    那个校尉,只为了哪点快乐,四条人命,两条千刀活剥、两条吊死,人心到底有多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