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治通鉴:做人记住说三分话;学会藏两样东西,本事和心事

小蕊评商业 2025-03-25 17:22:47

鲁肃

{资治通鉴:做人记住,逢人且说三分话;要学会藏两样东西,本事和心事;公元200年}

【典籍原文】

鲁肃曰:“为将军计,惟有保守江东以观天下之衅耳。若因北方多务,剿除黄祖,进伐刘表,竟长江所极,据而有之,此王业也。”孙权说:“今尽力一方,冀以辅汉耳,此言非所及也。”

【白话译文】

鲁肃蹦出一句:“哥们儿,咱们得想个辙,保住江东这块宝地,然后就坐等天下大乱吧。咱们得抓住机会,趁曹操在北边忙得团团转,没空管咱们的时候,把江夏郡的黄祖给灭了,再顺手把荆州的刘表给收拾了,把长江流域给牢牢控制住,这才是真正的帝王之道呢!”

孙权听了,摆摆手说:“哎呀,你这想法太飘了,我只希望能尽我们一份力,支持汉室,你这话说得有点儿太过了。”

孙权

【读立思维】

《增广贤文》有言:“逢人且说三分话,未可全抛一片心。”人性如镜,既能照见世情冷暖,亦能折射暗箭难防。若你身处低谷,倾诉或许换得片刻慰藉,但真正能助你破局的,唯有自己。

《周易》所言:“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反之,若你春风得意,处处炫耀,则可能引火烧身。乞丐往往不妒富豪,却会嫉妒比他多讨一碗饭的同行。

孙权少年继位时,江东内外交困。堂兄孙辅因嫉妒其权位,竟勾结曹操欲献城投降。这一背叛印证了《资治通鉴》的警示:“利之所在,虽疏必争;害之所在,虽亲必避。”孙权的应对之策,恰是参透人性后的生存法则——藏锋守拙,以静制动。

当谋士鲁肃献上“鼎足江东,以观天下”的霸业之策时,孙权虽心动,却只答:“孤欲匡扶汉室。”此举绝非怯懦,而是效仿勾践“卧薪尝胆”之智。他深知,过早暴露野心会招致群雄围攻,唯有以“尊汉”之名韬光养晦,方能争取发展之机。

张纮从许都归来,本可留作心腹,孙权却命其远赴会稽。非因忘恩,而是因张纮身负汉室官职,若过分亲近,必暴露割据意图。正如《孙子兵法》云:“形人而我无形,则我专而敌分。”

孙权将零散弱旅整编为新军,交由吕蒙操练。表面看是整合残兵,实则为培养嫡系力量。此举恰如老子所言:“大巧若拙,大辩若讷”,暗藏锋芒于无形之间。

一、暗流涌动:权力场中的人性博弈

孙辅的背叛,揭示了人性博弈的残酷真相。他密信曹操时,满心盘算着“首降者得厚赏”,却不知自己早已沦为权谋的棋子。孙权截获密信后,果断将其软禁终生。这一处置既显雷霆手段,又避开了“弑亲”的伦理诟病,可谓“杀鸡儆猴”的典范。

孙权,始终以“藏”字诀化解危机。他未留任何话柄给对手,即便曹操索要人质时,也能以实力强硬回绝。正如《菜根谭》所云:“处世让一步为高,退步即进步的张本。”

二、破茧成蝶:从守拙到锋芒毕露的蜕变

赤壁之战前夕,孙权已非昔日少年。当曹操大军压境,他掷地有声:“孤与老贼,势不两立!”此时的锋芒毕露,源于多年的积累:

1.识局之眼:早年藏拙让他看清群臣忠奸;

2.破局之力:暗练新军使他手握精兵;

3.控局之智:平衡宗室与寒门,稳固政权根基。

这正应了《孟子》之言:“虽有智慧,不如乘势。”从守拙到亮剑,孙权的蜕变印证了一个真理:真正的强大,始于承认弱小,成于厚积薄发。

孙权鲁肃

三、千古箴言:生存智慧的现代启示

《围炉夜话》有言:“神闲气静,智深勇沉,此八字是干大事的本领。”心事若宣之于口,便成他人手中的刀。

职场上,同事可能因嫉妒而设阻;生活中,亲友或借关切之名窥探隐私。唯有学会“揣着明白装糊涂”,方能避祸全身。

“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孙权的故事,不仅是一部权力博弈史,更是一本人性教科书。

在这个信息透明的时代,我们比古人更需懂得:守拙不是退缩,藏锋方能致远。唯有参透“藏与露”的尺度,才能在纷繁世事中,如庄子所言“外化而内不化”,守住本心,笑看风云。

0 阅读:6

小蕊评商业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