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日三月一日是农历二月二龙抬头,本该是个好日子。深夜十一点,河南省纪委监委突然发布消息:济源市市长张宏义涉嫌严重违纪违法,正接受调查。

前一天他还在主持农村沟渠整治现场会,第二天就成了被审查对象。这戏剧性的一幕,让公众再次思考权力监督的问题。
张宏义是河南新野人,19岁考上军校,学的是中国革命史。23岁毕业当了军校老师,在部队一干就是八年。三十一岁转业到河南省委办公厅,从科员起步,后来外放到濮阳市当区长、县委书记,一步步走到市长位置。军旅生涯给他打上雷厉风行的标签,却也埋下隐患。
2021年调到济源后,他同时担任示范区党工委副书记、管委会主任和市长。三重职务集于一身,批项目、管资金、抓人事几乎全由他说了算。那段时间济源GDP增速冲到6.4%,城乡供水工程、新材料产业园等大项目接连上马,表面看确实是个能干的领导。

但数据背后藏着蹊跷。政府主导项目增速高达35%,民间投资却只有30.9%,有企业主私下抱怨:“好项目都被圈内人拿走了。”去年八月他正式当上市长,权力达到顶峰,负责的财政项目超过二十个,总金额近百亿。这时候监督的眼睛反而模糊了。
被查前两天,他还在布置农村沟渠清淤工程。这个投资8.7亿的项目号称要解决农田内涝,可村民发现施工队只清理靠近公路的沟段。“挖出来的淤泥堆在田埂上,下雨又冲回沟里。”这种面子工程成了压垮他的最后一根稻草。

翻开河南反腐记录会发现,过去五年里有十三位地市一把手落马,其中四成是军转干部。这些人在部队习惯封闭管理,转到地方后容易把“服从命令”变成“一言堂”。张宏义的同僚透露,他开会时经常打断副手发言:“别讲虚的,按我说的办。”
权力集中的代价正在显现。他主推的锌基材料产业园,土地出让金比市场价低三成,接手的公司成立不到半年。城乡供水工程招标时,三家投标企业法人代表竟是亲戚关系。这些线索像散落的珠子,终于被纪委监委串成了证据链。

张宏义的坠落,究竟是个人贪欲的膨胀,还是制度漏洞的必然?当一个人能同时决定项目、资金和人事,监督的力量该如何落脚?欢迎在评论区聊聊你的看法。
龙抬头抬得起祥瑞吉兆,抬不动铁一般的纪法。张宏义的故事告诉我们:坐在权力火山口上的人,最该警惕的不是对手,而是失控的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