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2年尼克松访华带来一张图片,引起中国重视,25年后发现重大宝藏

网友评过去 2024-04-06 03:06:23

1980年,著名生物化学家彭加木在罗布泊突然失踪,从此下落不明,这让原本就充满神秘色彩的罗布泊变得更加让人畏惧,在这之后的几十年内,无数人对彭加木的失踪抱以各式各样的猜测,罗布泊更是一度成为国人眼中的“生命禁区”。

彭加木

彭加木之所以会冒险进入罗布泊,不是为了探险,也不是为了寻宝,而是要寻找一种我国当时非常缺乏的矿产资源钾,我国地大物博,彭加木一直坚信,在这么辽阔的土地上肯定存在有钾矿,为此彭加木不惜以身涉险进入罗布泊。

而彭加木能将罗布泊定为钾矿的搜寻地,其实还是1972年尼克松访华时带来的一张图片给国人提了醒。

那么,彭加木为什么宁愿以身涉险,也一定要寻找钾矿呢?钾矿有什么用呢?

车队进入罗布泊

钾其实是植物生长所需的重要元素之一,钾能提高植物的光合磷酸化作用,使单位重量叶绿体产生的ATP增加,当时我国还是一个农业大国,钾矿对农作物的重要性不言而喻,解决了钾矿问题,也就大幅解决了粮食产量问题,12亿人口的吃饭问题也能得到解决。

然而,在1960年代,我国90%以上的钾盐都需要进口,祖国虽然地大物博,但还没有发现足够多的钾矿,只能依靠国外进口,为了保证农业生产,1972年,周总理上交了一份事关6亿美元化肥设备的进口报告。

这是什么概念呢?当时我国一年的进出口额只有48.4亿美元,其中有22亿美元是进口额,因此,消耗6亿美元进口化肥对国人来说并不轻松。

俗话说“民以食为天,食以肥为料”,国家90%的肥都被外国人握在手里,无异于国人的脖子被掐住了一般,所以当时尽快脱离国外对我国钾盐资源的控制至关重要,为此,很多地质工作者开始踏上了在全国寻找钾矿的道路,彭加木就是其中一位。

彭加木,广东省番禺市人,1948年毕业于南京国立中央大学,毕业之后彭加木就进入前中央研究院医学研究所工作,解放之后,彭加木又进入上海生物化学研究所担任所长,对于彭加木自己而言,他的前半生“平平无奇”,和当时很多学者所走的路并无二致。

但1956年,31岁的彭加木却做出了另一个决定,当时国家号召向边疆进军,探索边疆,开发边疆,彭加木积极响应号召,主动放弃了在上海的优渥生活,然后申请去边疆进行科学研究和资源调查,“加木”组合起来是一个“架”字,彭加木非常希望能以自己的身躯,为祖国在边疆架起一座发展的桥梁。

1964年,彭加木第一次来到罗布泊附近,因为这里环境恶劣,而且经常出现意外事件,所以罗布泊一直鲜有人踏足,但彭加木还是决定进入看一看,看看里面有没有天然重水,因为当时我国正在进行原子弹研究,建立核反应堆需要重水。

虽然彭加木最后没有在罗布泊内找到天然重水,但却意外发现三条流入罗布泊的河流蕴含有大量的钾元素,这三条河流分别为塔里木河、孔雀河和车尔臣河,三条河流在流向罗布泊期间会带入很多钾元素。

这让彭加木欣喜不已,通过对河水进行取样调查后,彭加木判断罗布泊已经聚集了数十万吨的钾盐矿,在当时全国非常缺钾的情况下,彭加木的这个重大发现立即在国内引起了轩然大波。

但还没等彭加木正式开始对罗布泊展开深入研究,国内就发生了一些变动,彭加木也被迫卸下了职务,甚至被关进了“牛栏”,不过即便如此,彭加木仍然心心念念的想着要去罗布泊寻找钾盐矿。

1972年,时任美国总统的尼克松访华,宣布中美两国关系走向正常化,此次访华,尼克松带来了三样礼物,一是二战中被美军击沉的日本阿波丸号战舰沉没地图,二是月球的岩石,三是罗布泊的卫星照片。

尼克松送这三样礼物各有深意,送阿波丸号沉没的位置图是想告诉毛主席,美国可以提供卫星帮助,但打捞时美国人要从中分一杯羹,送月球岩石是想表达美国科技的强大,送罗布泊卫星照片则是想说中国的一举一动都在美国的监视之下。

罗布泊卫星云图

虽然美国人“不怀好意”,但得益于尼克松送来的这些卫星图,国人第一次看清了罗布泊的全貌,这片长得似人耳的荒漠让国人更加想要揭开它神秘的面纱,后来通过东方红一号传回的遥感图,我国终于确定罗布泊蕴含大量的钾盐矿。

1979年,彭加木恢复工作后不久,受邀担任《丝绸之路》摄制组进罗布泊的向导,这是彭加木第二次进入罗布泊,时隔多年再次进入罗布泊,彭加木的心情非常激动,那一刻他决定“要用肉身为罗布泊增加一点中国的有机质。”

1980年5月,彭加木带着6名科考人员、3名司机和1名驻军部队的无线电发报员,第三次进入罗布泊探索,彭加木作为队长坐在一辆吉普车的副座上,一行11人在罗布泊漂泊了二十多天后,终于以惊人的毅力走出了罗布泊。

但成功横穿罗布泊的喜悦并没有让彭加木感觉到欣喜,因为他想找的钾盐矿并没有找到,所以在简单的休整之后,彭加木把队员们召集起来,提议重返罗布泊,再去里面找一遍,看看能不能找到钾盐矿。

刚刚劫后余生,此时又要再进去体验一次,队友们都很不情愿,但怀揣着要为祖国做贡献的理想,一行人还是回到了罗布泊,原本彭加木等人计划三天要走160公里,但因为刚刚经历过一次,身体都很虚弱,导致三天之后,彭加木等人实际只走了86公里。

而此时科考队所携带的汽油和水即将消耗殆尽,这些事情都超出了彭加木的预料,无奈之下,科考队只能发电报向当地驻军求助,请求用直升机运水解救,在此期间,彭加木为了尽快找到水源自救,留下了一张字条便只身离去,但这一走就再也没有回来。

彭加木的失踪让罗布泊再次蒙上了神秘的面纱,此后很长一段时间都没有人再愿意踏足这片荒漠,直到16年后,一位叫王弭力的女科学家出现,才让罗布泊再次进入国人的视野。

王弭力是四川一个高知家庭出身,还是北京大学地球化学系的高材生,刚毕业时北京科研所就向她抛去了橄榄枝,只要接受了这份工作,王弭力足以在北京获得一份安稳的生活,但王弭力不仅拒绝了,还主动申请去生产第一线参与建设。

王弭力

1985年,在野外考察了二十年的王弭力重新回到北京,在北京工作的那段时间,王弭力听到了很多关于钾盐矿的消息,通过分析钾盐矿的形成条件,以及对前辈们留下来的资料进行整理后,王弭力也确定了罗布泊蕴含有大量钾盐矿。

1995年,在多次向上申请之后,王弭力带队进入罗布泊找钾项目正式立项,之所以会申请多次,是因为罗布泊危险重重,我国已经失去了彭加木这样一位优秀的科学家,所以不想让王弭力也在里面遭遇不测。

1996年,王弭力指挥车队进罗布泊

但王弭力却始终坚持要到罗布泊去,在王弭力看来,现在已经知道罗布泊有祖国非常需要的矿藏,不去的话,那些钾盐矿不知道又得沉睡多少年,没有资源,祖国的发展也将陷入窘境,与其如此,不如放手一搏,或许这一趟能成功呢?

1996年,已经55岁的王弭力带着一支考察队浩浩荡荡的向着罗布泊进军,考察队有几十名勘探采矿专家,但只有王弭力一位女性,和之前彭加木所经历的一样,一进入罗布泊,看到的都是望不到边际的沙丘和沟壑,流动的沙地仿佛随时都能将人给吞没。

为了防止在沙漠中迷失方向,考察队缓慢地在沙地上推进,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物资的消耗越来越大,很快王弭力一行人就面临了物资匮乏的处境,不过好在当时考察队没有迷失方向,只要一直朝着西南方向行走,就能找到生机。

想到这里,王弭力提议让队员们分开,以西南为正方向,每隔100米站一个人,这样就能保证队伍始终朝着预定的方向前进,这样坚持走了六天六夜后,考察队终于看到了罗布泊的盐壳。

这一幕让众人兴奋不已,长久以来的疲惫感在看到盐壳的那一刻全部消散,简单准备了一下后,考察队就在罗北洼地打下了第一口深钻,而超乎王弭力预料的是,钻机刚往下探出一米多深,地下就涌出了大量盐矿物,在往下钻就冒出了又咸又辣的透明液体。

王弭力很兴奋,直觉告诉她,这些就是国人心心念念的钾盐矿,后来将这些液体取样检测后,确定了王弭力的猜想,而更让王弭力难以置信的是,罗布泊的氯化钾含量已经超过了1.58%,这样的纯度很多工业品都达不到。

得益于罗布泊钾盐矿的发现,我国的粮食产量开始迈入快车道,有了自主矿产做支撑,十多亿人的吃饭问题得到了保障,2021年,我国钾肥的产量达到了600万吨,约占全球的13%,排名第四。

不过罗布泊的钾盐矿虽然富足,但也并不是无穷无尽的,为了尽可能的节省出足够多的钾盐矿,2009年中科院又牵头领导了废弃固体钾利用的项目攻关,这让我国可采的氯化钾一下子新增了6000多万吨。

所以,今天的中国之所以能走上发展的快车道,其背后离不开像彭加木、王弭力这样默默奉献的科研工作者,正是因为有这些人夜以继日的攻克难关,祖国才会以前所未有的速度走向世界前沿。

0 阅读:17

网友评过去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