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时很多地方都能选,红军长征时为何非得去陕北?真相其实很扎心

网友评过去 2024-11-07 15:29:03

国人都知道,长征是我国革命历史上的一个奇迹,也是人类历史上罕见的奇迹,为了能顺利在陕北根据地会师,保留革命火种,我军在爬雪山、过草地期间,历经大大小小600余次战斗,付出了营以上干部430余人的代价,才终于完成了会师。

也正是有了长征之后的陕北革命根据地会师,红军队伍才得以一步步发展壮大,可以说,将长征的目的地设在陕北,是最能体现伟人经天纬地之才能的事件之一,这就如提前看过剧本一般,让我军直接在逆境中扭转了局势。

但很多不知道的是,毛主席也并不是一开始就直接将长征的目的地设在了陕北,为了摸索出这个最佳的会师地点,期间伟人和红军队伍都经历了难以想象的磨难。

那么,毛主席是怎么确定去陕北会师的呢?当时很多地方都能选,为什么非得去陕北呢?

关于长征的原因,历史课堂中其实已经说的很清楚了,因为第五次反“围剿”失败,为了摆脱国民党军队的包围追击,不得已实行战略性转移,长征由此拉开序幕,在当时的人看来,长征与其说是战略转移,不如说是为了活命。

只不过,长征一开始并没有一个确定的目的地,红军队伍最后要走到何处,没有人可以确定。

由于当时贺龙将军率领的红2军团和王震指挥的红6军团正在距离中央苏区湘鄂川黔根据地,而且红2、红6军团会师后有5000余人,队伍庞大,所以当时指挥高层决定先带手里的7万余人前去与红2、红6军团会师。

如果这个计划能够顺利进行的话,我军当时面临的危机自然会迎刃而解,但蒋介石也并非是无能之辈,这么明目张胆的去湘鄂川黔根据地会师,蒋介石早已料到,并在湘江一带做好了埋伏,最终导致我军7万余人,只有3万余人渡过了湘江。

蒋介石下达作战命令

实际上,当时决定要在湘西和红2、红6军团会师,毛主席就已经预料到此行危险重重,而且成功的概率不大,但无奈那时候毛主席没有指挥权,其反对的声音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这才酿成了这样的结果。

仅剩的3万余人渡过湘江后,当时决策层还是要北去湘西,蒋介石也猜到两人的下一步行动,早早的部署了兵力,只等着我军羊入虎口,就在这万分危急的时刻,毛主席找到了二把手张闻天,强烈建议放弃去湘西的计划,转而去贵州。

毛主席之所以会建议去贵州,是因为当时国民党军在贵州的兵力较少,而且贵州地势复杂,对我军避开国民党军队有很大帮助,这一主张在被张闻天在会议上提出后,立刻得到了周总理、朱总司令以及王稼祥等人的赞同。

后来的事实证明,转兵贵州后,国民党军队提前部署好的陷阱顿时没有了用武之地,已经乱了阵脚的蒋介石只能重新调集兵力,向遵义集结,毛主席的高瞻远瞩、料敌于先,一时间在党内被高度重视,遵义会议上,我党人士集体确定了毛主席的领导地位。

除此之外,毛主席还在遵义会议上指出,国民党军大军压境,建议改变行军路线,放弃贵州,转而从四川泸州以西的蓝田坝、大渡口、江安一线北渡长江进入四川,如果有机会,就与红4方面军会师,扭转局势。

然而,这个行军路线异常艰难,当时蒋介石已经知道我军集中在遵义,所以调集重兵包围了遵义,在这种情况下,我军要北渡长江去四川,只能从遵义斜上方的赤水突围,正因如此,毛主席才创下了“四渡赤水出奇兵”的传奇。

“神之一手”四渡赤水

在一渡赤水惨败,损失800余人后,毛主席当即改变了战略,不再与国民党军队主力硬碰硬,转而带着人去了扎西,得知消息后,蒋介石马上调集军队追到了扎西,此时遵义的国民党军防守薄弱,毛主席又突然折返回来,二渡赤水,重新回到了遵义。

重回遵义,毛主席不仅带人全歼了国民党军两个师八个团,还从国民党军队手里缴获了不少武器装备,进一步加强了我军的战斗力,此时蒋介石已经怒火冲天,收到遵义失守的消息后,蒋介石又马不停蹄的叫人迅速回遵义。

只不过,蒋介石又一次失算了,等到国民党军主力重返遵义后,毛主席早已带人三渡赤水从茅台镇过河去了大村和龙山,见此情况,蒋介石预测毛主席下一步就要北渡长江了,于是马上调集大部队北上,提前做好埋伏。

然而,毛主席似乎提前看过“剧本”一样,当蒋介石把大部分兵力调到北边后,毛主席又不声不响的带兵穿插到了贵阳,当时蒋介石正在贵阳指挥作战,毛主席直接来了一个“将军”,这可把蒋介石吓得不轻,慌忙电联云南王龙云,让他速至贵州抵挡毛主席的进攻。

蒋介石

这个时候毛主席又做出了让人始料不及的动作,在龙云带兵到贵州“救驾”之际,毛主席又绕到了云南,攻击龙云的老巢,吓得龙云赶紧让金沙江地区的部队出动救命,当时龙云并不知道,这正是毛主席想要的。

由于金沙江地区的主力部队都赶去救龙云了,金沙江的守敌变少了,趁此机会,毛主席直接又来了一个巧渡金沙江,几番极限操作后,毛主席一行人竟不知不觉地到了长江上游,并歼敌30000余人,直到这个时候,敌人还没反应过来发生了什么。

渡过长江之后,毛主席又带着不到一万人继续北上,靠近苏联,当时毛主席其实也没有确定好北上的最终目的地,直到抵达甘肃哈达堡镇后,从《大公报》上看到陕北有刘志丹红军根据地,毛主席这才确定去陕北与刘志丹等人会合。

由此可见,虽然长征的目的地选在陕北是一个非常正确的选择,但毛主席也并不是从一开始就确定好去陕北的,我军是且战且走,哪里敌人少就往哪里走,刚开始毛主席北上只是想着靠近苏联,万一情况不对可以进入苏联境内,后面得知陕甘根据地才确定了目的地。

当时刘志丹刚刚突破敌人的包围,在甘肃华池一带创建了根据地,其率领的红26军与27军也完成了合并,在西北地区有着稳固的根据地,所以毛主席才决定去刘志丹红军根据地落脚,而且刘志丹和自己的意见有很多不谋而合之处,两人的合作会顺利很多。

1935年10月19日,毛主席一行人在历经千辛万苦后,终于抵达了陕北苏区吴起镇,并顺利与刘志丹会合,有了这个落脚点之后,我军队伍从此如同滚雪球一样越滚越大,最终实现了全国革命,扭转了局势。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