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主席问邓公:我走后中国会是什么样子?他的回答令主席满意点头

网友评过去 2024-09-06 14:18:41

1973年8月,毛主席在中南海召见了邓小平同志,这次与邓公见面,毛主席其实有两方面的打算,一方面是想听听邓公最近的工作汇报,看看工作有没有难处,另一方面则是想看看邓公是否能接下第二代领导集体核心的重任。

当时毛主席已经80岁,虽然精神状态和身体都还好,但到了这个年纪,毛主席也不得不为祖国物色一位可靠的接班人,而毛主席相中的人选就是邓公,邓公做事稳重,有大局观,所以毛主席就想着趁着汇报工作的时候,与邓公畅谈一番。

见面后,两人先是热情攀谈了一会,毛主席很健谈,而且两人从革命时期就相熟,所以交流的过程中并没有什么障碍,然而,在谈话即将结束之时,毛主席却突然话锋一转,抬眼看了邓公一眼说:“你说说看,我走后,中国会变成什么样子?”

尽管毛主席的问题有些尖锐,但邓公闻言后,还是直截了当地说出了自己内心的真实想法,或许正是因为邓公的真诚回答,毛主席听后满意地点了点头,并在心中默默地认可了邓公的能力。

那么,邓公当时是怎么回答毛主席的这个问题的呢?毛主席问这样的问题,背后又有着什么样的深意呢?

上世纪七十年代以后,我国第一代的领导班子面临很大的挑战,由于年龄的问题,很多领导人都已经不再适合继续奋斗在工作岗位了,当时毛主席已经年近八旬,周总理等人也都已经到了古稀之年。

在夜以继日的超负荷工作下,很多奋斗在一线的领导人都身患重病,周总理更是出现了便血的情况,后来还被紧急送医治疗,但即便如此,周总理还是奋战在国务院一线,因为当时党内缺少挑得起大梁的核心干部,所以周总理只能咬牙继续坚持。

也就是在这种背景下,周总理想到了还在江西休养的邓公,从革命年代一路走来,周总理对邓公的办事能力非常认可,几十年前在法国勤工俭学时,两人就曾共事过,因此,周总理当即给毛主席写信,请求让邓公来京任事。

周总理的难处,毛主席看在眼里,他也深知邓公是一位不可多得的人才,能文能武,虽然之前受了点“委屈”,但能力是值得赞许的,所以当看到周总理递交的信件后,毛主席大笔一挥,写下了“同意”二字。

1973年年初,69岁的邓公收到赴京上任的任命后,火速收拾好了行李,然后带着家人从江西坐上了开往北京的火车,一路上邓公心情大好,因为回京继续工作,这是他一直以来的梦想。

有了邓公的协助,周总理的工作强度骤降,几天后,周总理请了半个月的病假,将手头上的工作移交给了邓公,而邓公也没有让周总理失望,接手工作后,邓公快速上手,虽然已有多年不曾任职,但邓公还是可以将每件事都处理的井井有条。

与此同时,邓公的干练也传到了毛主席的耳中,这让毛主席非常满意,因此,毛主席选在十大会议结束之后召见了邓公,当时毛主席有两方面的打算,一是和邓公以老战友的方式交流一下工作,听一下邓公近期的工作汇报,二是为中共中央下一任领导核心人选做打算。

1973年8月,在中南海的书房中,毛主席见到了邓公,时隔多年再次见面,毛主席内心百感交集,两人从革命年代起就一起并肩作战,而如今却都已经垂垂老矣,这些经历一时让两人感慨万分。

或许是被当时的情景所影响,毛主席突然话锋一转,然后向邓公问道:“你说说看,我走了以后,中国会是什么样子?”

实际上,这个问题并不是毛主席第一次询问了,在邓公之前,毛主席其实也问过王洪文,但王洪文的回答官腔官调,都是一些“团结一致,将革命进行到底”的概念词汇,很空洞,没有指出实质性的问题所在,所以毛主席想听听邓公有什么不一样的见解。

虽然有些错愕毛主席会问这样的问题,但邓公闻言后还是如实回答了自己内心的想法,邓公的回答虽然简短,却一针见血,他先是夸赞了一番,在毛主席和周总理等人多年的管理下,新中国已基本稳定,内政外交等各个方面都在稳步向前,国内形势一片欣欣向荣。

接着邓公突然话锋一转,严肃地对毛主席说道:“军队方面的问题可能需要注意一下。”此话一出,毛主席顿时笑了起来,因为邓公和毛主席想到一块了,那么当时国内的军队有什么问题需要注意呢?

自1955年我军实现现代化、正规化建设以来,各军区基本就没再调整过,各大军区的司令员也在自己的属地常年任职,在和平年代,这并没有什么问题,但如果军队长时间不变动,士兵很容易出现消极情绪,一旦有战事发生,将不利于战斗力的保持。

正因如此,高瞻远瞩的邓公才会有些担忧,而这也正是毛主席所担心的问题,当听到邓公也意识到了这一点,毛主席当即露出了满意的笑容,心中也开始认真考虑起让邓公在军中任职、同时参与政治局工作的可能性。

那么,既然已经意识到了问题的存在,要怎么解决这个问题呢?毛主席又继续向邓公问道,想听听他有什么高见,对此,邓公没有直接回答,只是站起身来,走到毛主席身边,然后俯下身将两人的茶杯调换了一下位置。

毛主席见状会心一笑,因为邓公又一次跟自己想到一块了,也正是和邓公的这次谈话,让毛主席下定了决心,要对各大军区进行一次大规模的调动,而负责此次军区调动事宜的人选,毛主席认为非邓公莫属。

1973年12月12日,毛主席主持召开了一次政治局会议,会议一开始,毛主席就直截了当的对在场各军区司令员强调称:

我考虑了很久,大军区司令员还是调调好。为什么要做这样的调动?因为一个人在一个地方搞久了,不行呢。搞久了,油了呢。有好几个大军区,政治委员不起作用,司令拍板就算。

紧接着,毛主席又将目光转到正在台下坐着的邓公身上,并继续说道:“我请了一个总参谋长。他呢,有些人怕他,但他办事比较果断。你们的老上司,我请回来了,政治局请回来了,不是我一人请回来的。”

就这样,在毛主席的指示下,邓公正式接过军区司令员对调的工作,邓公的办事能力有目共睹,所以由邓公主持此次调动工作,各军区司令员也放心,会议结束时,毛主席还给邓公打气说:“你呢(指邓公),人家有点怕你,我送你两句话,柔中寓刚,绵里藏针,外面和气一点,内部是钢铁公司。”

1973年12月21日下午,各大军区的调动安排正式开始,将要被调动的八大军区司令员,就坐在面对毛主席的前排,在简单寒暄了几句后,毛主席接过邓公递交的军区对调花名册,正式宣布对调令,整个过程干净利落,一气呵成,各位司令员也都积极配合。

值得一提的是,当时我国其实有十一个军区,但由于成都军区司令员秦基伟、新疆军区司令员杨勇和昆明军区司令员王必成负责的是边境的边防工作,工作性质特殊,所以最后只对调了八个军区。

八大军区司令员

事实证明,军区司令员对调确实对军队战斗力的保持起到了重要作用,而且有力地保障了我党对军队的有效领导,也对当时的政治局面起到了稳定作用。

八大军区司令员对调工作命令下达后,邓公指示各军区司令员尽快上任,随行人员不得超过10人,就这样,在邓公的精心安排下,长期困扰毛主席的军队问题得到了解决,这也让毛主席对邓公更加信任,并在不知不觉中将核心领导人的各项工作逐步交到了邓公手中。

0 阅读:0

网友评过去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