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医学版图中,炎症占据着独特而关键的位置,它如同硬币的两面,既守护着我们的健康,又可能在某些时刻成为健康的威胁。深入探究炎症的奥秘,能让我们更好地理解身体的运作机制,以及疾病背后复杂的生理过程。
1918年3月,美国堪萨斯州福斯顿军营被一场看似普通的流感悄然侵袭。起初,一位厨师出现喉咙发炎、全身酸痛的症状,随后病例迅速增多,短短几天就有500名士兵病倒。

由于当时正处于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人们的注意力被战争分散,且受战争思维影响,美国人将病毒视为德国的阴谋,认为是德国间谍在波士顿播撒病菌。
而在民间,这场流感被称为“西班牙大流感”,这是因为西班牙在一战中保持中立,没有战时新闻审查制度,如实报道了流感情况。
随着几十万士兵从美国运往欧洲,流感在毫无卫生条件的战壕中迅速传播,开始了残酷的第二波攻势。一战夺去1500万人生命,而这场流感却杀死了5000万人,使得1917年美国人平均寿命51岁,到1919年降至39岁。

令人费解的是,1918年大流感的死亡曲线呈W型,许多二三十岁身体健壮的年轻人大量死亡,这一谜团直到几十年后才逐渐被解开。
1978年,洛克菲勒大学的奇拉比教授在研究昏睡病药物时,意外发现用药后患病牛迅速死亡。该药物本是增强免疫力,不应有如此毒性,且牛体内寄生虫数量也不足以致死。奇拉比教授大胆猜想,牛的死亡或许源于自身,而非寄生虫或药物毒性。
他回到美国用小鼠进行实验,发现易患昏睡病的小鼠体内促炎因子含量大幅增长,导致大量死亡,而免疫昏睡病的小鼠虽有病原体却安然无恙,验证了他的猜想。

与此同时,在斯隆癌症研究所,欧德博士发现少数癌症患者患重感冒后肿瘤奇迹般消失,进而发现了肿瘤坏死因子TNF。医学界曾对TNF寄予厚望,认为它能杀死癌细胞,然而人体实验却失败了,使用TNF的病人出现发烧休克等严重不良反应。
90年代,费尔德曼从小随父母躲避战乱来到澳大利亚,后进入医学院。他发现自己对探索疾病机理更感兴趣,并在脑海中形成一个大胆猜想。为验证猜想,他前往英国伦敦,结识了治疗风湿病的梅尼教授。
梅尼教授为他提供了大量类风湿患者的关节液,费尔德曼从中发现大量TNF。随后,他将抑制TNF的抗体注射进患者体内,奇迹发生了,患者肿胀的关节几周内消退,能够重新写字。费尔德曼的研究证明,抓住TNF这一关键物质,就能有效平息类风湿这种自身免疫引起的炎症。

炎症实际上是身体自身在感染或外伤时的一种反应。当身体受到威胁,免疫系统会根据病原体危险程度做出反应,免疫反应引发血管反应和局部细胞组织损伤,形态上便表现为炎症。
多数情况下,这是身体的正常防御机制。免疫系统释放促炎因子,像信号弹一样通知周围细胞并呼唤免疫细胞,如白细胞与病原体战斗。
此时,发炎部位会出现发红、肿胀、化脓、发热、疼痛等症状。发红是血管扩张运输更多白细胞;肿胀是方便白细胞渗出修补杀菌;化脓是阵亡白细胞堆积;发热干扰病原体繁殖;疼痛提醒大脑保护发炎部位。

急性发炎来得快、去得也快,症状明显,例如伤口愈合、感冒自愈,炎症会随病原体消失而消退。
然而,炎症反应是一把双刃剑。免疫细胞与病原体的战场在人体组织内,炎症对病原体和正常组织都有杀伤力。在某些特殊情况下,如人体遇到全新病毒,免疫系统会因缺乏应对经验而火力全开,引发炎症风暴。
1918年的流感就是典型例子,患者炎症反应全面启动,大量免疫细胞涌入,产生更多炎症因子,导致血管过度扩张、血液渗出,免疫反应蔓延全身,形成恶性循环,造成多器官损伤甚至衰竭。
当炎症风暴发生在肺部,会导致肺部气管扩张、组织肿大,免疫细胞分泌的粘液塞满呼吸道,阻碍氧气交换,最终杀死患者的往往是炎症风暴而非病毒本身。在这种情况下,青壮年强大的免疫系统反而成为“内鬼”。

1997年,瑞士退休病理学家赫尔亲来到阿拉斯加,这里曾有一个因1918年流感损失惨重的英纽特人村落。他掘开永冻土层,找到了一具相对完整的遗体,为研究流感和炎症提供了重要线索。
炎症,小型的炎症是我们抵御疾病的有力武器,在完成使命后会自然消退;但一旦失控,演变成大规模的炎症风暴,就会对身体造成致命打击。
了解炎症的双面性,有助于我们在面对疾病时,更好地理解身体的反应,也为医学研究和治疗提供了重要的方向,让我们能更科学地应对疾病,保护身体健康。
文本来源:@鹿哥Gustav的视频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