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时候近亲结婚十分普遍,甚至被社会上层贵族视为保护优良基因的一种方式。
随着人类演变逐渐认识到近亲结婚的危害,逐渐对于近亲结婚讳莫如深,但动物对于近亲结婚却并没有任何顾及。
在一般人认知中,大自然的动物只要到了发情期,甚至可以用六亲不认来形容。
雌性与雄性看对眼便能够进行交配,并无近亲繁殖的概念,但事实果真如此吗?
那么如果是动物在发情过程中遇到了自己的母亲,它能够认出自己的母亲吗?所谓的“马不欺母”是怎么回事?
一、近亲交配的危害
古代欧洲是对于近亲交配最为热衷的地区,彼时欧洲贵族为了避免“高贵”的血统流入到平民阶层之中,往往会选择与身份地位相等的贵族繁衍后代。
但是从遗传学的角度来说,近亲交配不仅难以令优良基因得以保留,反倒是可能增加各种遗传病的患病几率。
这是因为近亲男女的基因序列极其相似,二者一旦进行结合,便有可能导致劣质基因显现性状,从而繁育出不良后代。
其中像是兔唇、智力低下、先天畸形等疾病,都极有可能会在近代结婚孕育后代的个体中体现。
此前英国女王维多利亚曾经携带一种叫做血友病的疾病,其与表弟阿尔伯特亲王结婚之后,一共孕育了多达9个孩子,而这些孩子大部分成年后都出现了血友病的病症。
而且由于为了保持皇室血统的纯洁,维多利亚女王的孩子只能与其他王室成员成亲。
这便导致血友病在英国王室内部肆虐,甚至被称为“皇室病”。
近亲繁殖会增加罹患遗传病的概率,这个现象不仅在人类社会存在,对于动物而言同理。
大部分的动物智力水平并不高,难以察觉到近亲交配的危害。
在发情时期受到身体内激素的影响,如果碰到同样处于发情阶段的异性,便会进行交配来进行后代的繁衍。
在自然选择的法则下,患有先天疾病的动物幼崽更容易被大自然所淘汰,能够长大成年的个体为极少数。
在人类畜牧养殖过程中,同样有着关于避免近亲生育的知识运用。
像是一窝猪或者是一窝牛羊相互之间交配繁衍,那么后代出现身体疾病的概率较高。
因此为了避免这种情况出现,农场主都会选择购置专门的种猪、种牛等进行交配,以此保证基因的优良。
大自然中的动物在漫长的进化过程中,通过独特的生活习性来有意规避近亲繁殖情况的出现。
动物为了避免近亲繁殖究竟做出了怎样的进化?动物发情过程中真的会六亲不认吗?
二、动物交配真的是六亲不认吗?
动物为了避免近亲繁殖生下患病后代,诞生了独特的领地意识,其中狮子是最具代表性的动物。
狮子是群居动物,通常由一只体型庞大的雄狮与多只身形矫健的雌狮组成,雄狮负责守卫领地的安危,而雌狮则是负责进行狩猎。
雄狮如同国王一般与“妃嫔”雌狮们进行生育繁衍,由雌狮将幼狮抚养长大,并且传授其捕猎技巧。
等到雄狮成年之后,便会被强壮的“国王”雄狮驱赶出狮群,令其去开疆拓土,发展自己的领地。
而老雄狮驱赶成年雄狮的行为,表面上看是为了保护自己的领地,同时也是一种为了避免近亲繁殖做出的自然选择。
离开狮群后的雄狮,为了生存繁衍,必须向其他族群的雄狮发起挑战,如果挑战成功便可以成为新的狮群之王,从而获得地盘以及母狮的交配权。
而雄狮权力的更迭,也可以为母狮群带来新的基因。
不同基因的融合诞生更为健康的后代,避免近亲繁殖导致的后代患病、发育不良情况出现。
除了狮子之外,像是野猪、老虎等动物,同样有着将成年后的后代进行驱逐的行为,既保证了自身领地的完整,同时也避免了近亲繁殖的可能。
规避近亲繁殖行为,似乎被刻进动物的DNA中令动物遵守,但如果发生特殊情况,动物也会迫于现实进行近亲繁殖。
其中像是族群数量不断减少、难以寻觅到非近亲的异性个体等情况,那么动物便会为了后代的繁衍以及可持续发展,与近亲发生交配行为。
野生动物可以通过领地划分的方式来避免近亲繁殖,圈养的动物又该如何避免近亲繁殖呢?所谓的“马不欺母”典故究竟是真是假呢?所谓的“马不欺母”典故是中国的一则寓言故事,其出自于名言“鸦有反哺之义,羊有跪乳之恩,马无欺母之心”。
传言春秋战国时期,在今天的河南地界有一个以白马闻名的村子,彼时白马作为重要的战略资源、运输工具,盛产白马令该村庄声名远播。
一位养马人挑选了两匹白马进行交配,但令其没想到的是,交配过程十分不顺利,即使拿鞭子抽打,雄性白马也不配合。
无奈之下白马主人只能拿一条布将白马的眼睛罩上,这才最终实现了配种的过程。
但当白马主人将雄性白马眼上的布取下来之后,白马却像是疯了一般发狂嚎叫,甚至不惜一头撞到墙上,直接将自己撞死了。
这令白马主人始料未及,他急忙开始寻找缘由,后来发现与雄性白马进行交配的雌性白马竟然是其母亲。
雄性白马由于羞愧,撞墙而死。
白马主人对于雄性白马的孝心感到十分感动,该故事不胫而走,该村庄也得以更名为“白马墙村”。
后来“马不欺母”也常被用来形容子女对于父母的孝顺之心。
那么“马不欺母”典故到底是不是真的?
从科学角度来看,对于马这种生物来说,其具备十分敏感的嗅觉、听觉,可以通过不同个体的体味来分辨彼此的身份。
小马在成长过程中会经常遭到母马的舔舐,从而令小马记住母亲的气味。
如果在长大后遇到自己的母亲,成年雄马往往能够通过气味分辨身份,从而拒绝交配,避免近亲繁殖对于后代带来伤害。
近亲繁殖是对于后代的不负责,会导致后代疾病频发,但如今近亲繁殖却成为某些群体牟利的手段,这又是怎么一回事呢?
三、近亲繁殖带来的思考
近代繁殖具备一定的危害性,不论是人类还是动物自身,都通过生活习性的改变对于近亲繁殖进行一定的规避。
但近亲繁殖却备受某些商人的推崇,其中以宠物商人为主。
现代社会随着城市化进程的迅速推进,宠物市场迎来空前繁荣,购置宠物提供陪伴价值的用户群体数量不断增长。
宠物商人为了培育出更为漂亮、基因更为优质、血统更纯正的宠物,往往会利用近亲动物进行繁殖。
这种情况导致宠物幼体患病几率增加,夭折情况更为频繁,违背了生物进化规律,侵犯了动物权益。
部分黑心商家甚至为了避免损失,会将患有遗传病、先天障碍的宠物当作正常宠物进行出售,令消费者白白蒙受损失。
近亲繁育出的宠物尽管血统更为纯正,但由于携带更多的遗传病基因,因此身体素质往往较弱,寿命也更短,患病几率更高。
不法商人利用动物近亲繁殖是对于动物权益的侵犯,但在某些特殊情境下,动物近亲繁殖却对于动物的繁衍起到推动作用。
尤其是当动物濒临灭绝时,通过人为保护以及人为辅助进行近亲繁殖,能够有效保留下濒危动物的基因,避免动物灭绝,保护生物多样性。
因此对于动物之间的近亲繁殖来说,是一个具备两面性的问题。
我们需要对于动物之间的繁衍关系采取辩证态度看待,尊重动物之间的繁衍行为,推进生物多样性发展。
结语
近亲繁殖曾经在人类社会中十分普遍,但近亲繁殖将会带来一系列的危害,增加后代身患遗传病的几率。
动物在自然演化过程中同样也认识到近亲繁育的危害性,通过特殊的生活习惯以及领地制度,对于近亲繁育进行规避。
而对于家养的动物来说,则可以通过气味分辨雌性的身份,避免近亲繁殖情况的出现。
但社会上宠物商人唯利是图,利用近亲繁殖培育血统纯正的宠物,与此同时繁衍出大量的病患个体,对于动物以及消费者权益造成侵犯。
动物的近亲繁育特殊情况下可视为种族延续的方式,因此对于动物之间的近亲繁育需要辩证看待,尊重动物之间的繁衍习惯。
参考资料:
历史求知所 2024-08-29 《动物交配六亲不认,雄性遇上自己母亲怎么办?马不欺母是真的吗?》
坦荡的瞌学家 2024-07-13 《动物交配六亲不认,雄性遇上自己母亲怎么办?马不欺母是真的吗?》
古籍守护者2024-09-07《动物交配六亲不认,雄性遇上自己母亲怎么办?马不欺母是真的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