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战争年代,我军是比较缺少火炮的。如新四军成立时,全军只有1门炮(估计还是迫击炮),连一个炮兵连都编不出来。
此后新四军下属各主力部队陆续组建迫击炮连或者机炮连,但最多也就是装备迫击炮,而未能有山炮之类的火炮。
一直到1940年11月的曹甸之战中,新四军从韩德勤部缴获了一门晋造一三式75毫米山炮,最初编在了军部特务团所属的炮兵连中。
1941年时,这门山炮拨给了新四军头号主力——第1师,粟裕师长十分重视,从全师抽调30余名骨干,充实了组建不久的炮兵分队。
因为只有一门炮,所以咱们战士们就叫它“老黄牛”,粟裕师长对炮兵们说道:
革命事业的发展需要我们有支强大的炮兵,别看我们今天只有一门“老黄牛”,今后会有成千上万门“老黄牛”、“大黄牛”;你们就是我们今后炮兵部队的骨干,要好好学技术,练本领。
最开始因为只有一门炮,所以编制是山炮排;而山炮排组建后不久,即升格为了炮兵连(或称山炮连),下设2个排、4个战斗班以及1个炊事班。
抗战胜利前,炮兵连再度扩编成炮兵营,直属于苏中军区,下辖有第1连和第2连,之后又组建了第3连。
抗战胜利后不久,苏中军区炮兵营扩编为苏中军区炮兵团;几个月后,炮兵团一分为二,一部编为苏中军区特务团,一部与苏浙军区特务营的两个炮兵连合编成了华中军区炮兵团。
作为当时华中方向我军唯一的一个炮兵团,其份量是可想而知的。但这个炮兵团当时所编制的火炮数量,却并不能跟编制所匹配。
当时华中军区炮兵团没有营的编制,而是直辖了5个连,其中一个连为工兵连,炮兵连总计是4个。
其中第1连装备沪造75毫米山炮、第2连装备瑞典造博福斯75毫米山炮、第4连装备日造四一式75毫米山炮、第5连装备晋造一三式75毫米山炮。
一个炮兵团的编制正常应当是9个炮兵连,咱们当时只有4个炮兵连;正常情况下,一个炮兵连应有4门炮或者3门炮,但华中军区炮兵团当时每个连就只有1门炮。
所以乍一看是个炮团的编制,其实只有4个炮连、4门炮,实际上是正常一个炮兵连的实力。
而在1946年7月的苏中战役时,华中我军3万余名主力面对的是国民党军12万余人。
仅仅是其中的整编第83师,当时就有满编的3个日造火炮营,总计有36门75毫米山炮。
除了这些山炮外,整编第83师还有11门九二式步兵炮、60门迫击炮和44具火箭筒。
所以整编第83师师长李天霞很狂妄,号称是一个团就可以跟我军干一下子。
而大家都知道的是,苏中七战七捷的第一仗——宣、泰战斗,主打的就是整编第83师。
具体来说,是以华中我军的两大主力——第1师来打宣家堡、第6师来打泰州。
根据战前情报,在宣家堡部署有敌一个营,在泰兴城有一个团(欠一个营)主力,因此作战方案是第1师不大于四个营兵力、第6师以一个旅歼灭此两地之敌。
同时第1师、第6师主力打击口岸(第19旅旅部驻地)来援之敌,第7纵队除留一个团守备时,以3个团主力则对付泰州来援之敌。
但在实战中,李天霞在宣家堡布防的是该部所辖整编第19旅的第56团,外加旅属山炮营大部;在泰兴布防的是整编第19旅的第57团外加一个山炮连。
既然整编第19旅基本上都在宣、泰两地,所以也就不用麻烦打援了,而是直接投入更大的力量展开攻城作战。
因为是攻坚作战,需要炮兵的投入;所以华中军区炮兵团以第1连、第2连、工兵连配合第1师作战;以第4连、第5连配合第6师作战,均在战斗中发挥巨大作用。
最终战果是,宣家堡之敌被全歼,第1师缴获山炮7门、步兵炮2门;泰兴之敌则被第6师歼灭大半,其中第18旅缴获山炮2门。
当时国民党军的一个整编旅属山炮营,辖3个连12门炮;按照整编第83师此前的实力统计,其炮数为满编状态。
具体到宣、泰战斗中,宣家堡方向估计为山炮营营部带2个连,泰兴方向为另外1个连。
因为没有找到泰兴方向第6师第16旅是否也缴获到山炮,所以现在能确定的缴获数据至少也是山炮9门、步兵炮2门。
而在目前的大部分资料中,均提及宣、泰战斗总计缴获山炮10余门。尤其7月20日的电报中明确提及,缴获山炮数为12门。
不过当时对山炮的类别归属未必十分清楚,所以这12门里可能也包含了步兵炮。
但不敢怎么说,宣、泰战斗肯定是缴获到10多门山炮、步兵炮的,这些火炮对于我军炮兵的扩大肯定是有利的。
比如咱们华中军区炮兵团原先4个炮连只有4门炮,型号还不一样;缴获到李天霞整编第83师的炮后,立即将其中的3个炮兵连全都换上了新缴获的日造九四式山炮,而且每个连所辖的炮数增加到了2门,这说明起码有6门新缴获的炮可以立即使用(注:战斗中缴获的火炮也有损坏待修缮者)。
而在随后的战斗中,我军打击整编第49师又缴获到野炮、山炮、步兵炮10余门,使得炮兵有了野炮连。
再之后,随着宿北战役、鲁南战役、莱芜战役的胜利,我军缴获的火炮越来越多,原来只有4门不同型号山炮的炮兵团,便升格成了满编的华野特纵野炮团,这也算是我军炮兵发展的一个缩影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