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连续两年春晚占据C位的“顶流”是我们中国人美与自信的底气

凤凰空间文化 2024-03-25 06:12:45

2023年兔年春晚,最让人赞叹的节目之一,当属《满庭芳·国色》。

(2023年央视春晚截图)

以舞为语,以曲为韵,从自然万物和天地四时中撷取的42种中国传统颜色一一亮相:梅红、松花、丁香、福色、天缥、菡萏、纁黄、石绿、十样锦……

(图源:央视网)

2022年虎年春晚,也有一个美到惊艳的节目——国风舞蹈《只此青绿》,演员们身着北宋王希孟名画《千里江山图》中的青绿山水色服饰,作出种种高难度动作,优雅、轻盈、婀娜。

(2023年央视春晚截图)

2021年河南春晚,则将《捣练图》《簪花仕女图》《山东徐敏行墓壁画备骑出行图》等隋唐年间的名画编成舞蹈,引爆了一场传统文化的热潮。

(2021年河南春晚截图)

我们熟悉的建筑,也有中国画的影子。建筑大师贝聿铭设计的苏州博物馆,用三维空间去重新诠释了米芾的画作,以墨色晕染,以壁为纸,以石为绘,画出了一幅山水图。

苏州博物馆(图源:Archdaily)

米芾的山水画作(图源:百度百科)

一幅幅中国画大作,让我们一再感叹:中国艺术,大美无言。

然而再往深处研究,却发现我们对于中国画的了解,其实并不多。

100年前的近代中国,经历了一系列的屈辱和动荡,那时候,我们拼命学习西方,以中国画为代表的中国传统艺术,被贴上了腐朽、落后的时代标签。我们熟悉的徐悲鸿、蒋兆和等画家,原本都是研习中国画的,但在这样的大背景之下,他们开始用西方的写实主义手法对中国画进行改造。

后来年轻的一代一代,曾自卑地认为中国传统美术是落后的,不科学的。

今天,是时候重新了解中国画了。

- 01 -

历史:

中国画的开端,比你想象的更为久远

今天我们看到的中国画大多是用纸绘制并且装裱起来的,实际上中国绘画最早并不是这样的,它的历史可以追溯到遥远的史前。

中国是世界上岩画遗迹最丰富的国家之一,整个新石器时期早、中、晚各期,都有丰富多彩的岩画艺术,岩石上的绘画。记录了我们先民的活动足迹。

新石器时期的岩画(图源:《古画七棱镜:看懂中国画的100个问题》)

早在6000年前的新石器时期的彩陶上,已经出现了对动物、人物、工具的描绘,还有抽象的纹饰,有线,有面,有留白,“勾勒法”“没骨法”的雏形出现,开创了中国笔墨的先河。

新石器时期的彩陶(图源:《古画七棱镜:看懂中国画的100个问题》)

中国壁画,在新石器时期也已经出现,壁画多用矿物质颜料,如朱砂、赭石、石青、石绿等,色泽艳丽,经久不变,表现技法多样,主要有白描、勾勒设色、水墨写意、青绿重彩等,并有堆金、镶银、沥粉等。

永乐宫壁画(局部)(图源:《古画七棱镜:看懂中国画的100个问题》)

2000多年前的汉代帛画,完整地勾勒了人神世界的框架,让我们看到了爆发出的瑰丽艺术想象。

马王堆1号汉墓帛画(图源:《古画七棱镜:看懂中国画的100个问题》)

到了魏晋南北朝时期,东晋顾恺之的《洛神赋图》,第一次正视“人”的存在,第一次把人对于美的追求凝练出来,从此,绘画在中国成了成熟的艺术。

〔东晋〕顾恺之《洛神赋图》宋摹本,北京故宫甲本(局部)(图源:故宫博物院官网)

- 02 -

颜色:

最美的名称和最高级的搭配,都在中国画里

中国传统色彩,主要源自矿物、植物、金属、动物、人工混合等。

在敦煌壁画中,我们已经能看到传统中国色的运用,桂红、朱红、靛青、空青、竹篁绿、革色、藕灰……冷暖色形成鲜明对比的同时,保证了整体效果的和谐。

《鹿王本生图》〔北魏〕,莫高窟第257窟西壁(图源:数字敦煌官网)

相较西方,中国传统色彩“取万物之本色”,用来描述斑斓的自然、丰富的情感,因此中国色彩都有着动听的名字,“朱孔阳”“石榴裙”“洛神朱”“朱颜酡”“如梦令”“养生主”“青玉案”“天水碧”“蓝采和”“螺子黛”……

(2021年《时间的朋友》跨年演讲截图)

中国色彩名字好听,搭配也颇具高级感。

《千里江山图》,高纯度蓝和绿的碰撞,既醒目又和谐。

王希孟《千里江山图》卷局部(图源:故宫博物院官网)

《雍正十二美人图》中,人物的衣服都用了大面积的纯色,以其他多种颜色作为辅助,控制住了视点,稳而不乱。

清《雍正十二美人图·裘装对镜》(图源:故宫博物院官网)

《簪花仕女图》则运用了红、棕、黄这些同色相的色彩,带来视觉上的舒适感。

〔唐〕周昉《簪花仕女图》(图源:《古画七棱镜:看懂中国画的100个问题》)

- 03 -

技法:

独特高超的艺术语言,诠释万千气象

中国山水画的发端,比西方风景画早了1000年,古人也早就钻研出了独特高超的技法。

比如“皴法”,便是历代山水画家在表现自然的时候提炼出来的一种“艺术语言”,有点像西方素描中用来处理明暗关系的排线,它可以很好地表现出山石树木、峰峦叠嶂的脉络、纹理,再现景物真实的形貌。

范宽的《溪山行旅图》,用的皴法是“雨点皴”,笔法像雨点一样,细致又密集,最能够体现山石的苍劲和厚重。

范宽《溪山行旅图》(图源:台北故宫博物院)

《千里江山图》中,王希孟用了大量不同的皴法,山峦山头、山脚坡脚、山崖岩石、山野路径……笔法都不一样。

王希孟《千里江山图》局部(图源:故宫博物院)

米芾、米友仁父子则独创了“米点皴”,不勾勒山石的线条,直接用密密麻麻的横点,搭起一座山的轮廓,来表现山水的云雾变幻。

700多年后,法国的画家莫奈用类似的技巧画出了晨雾笼罩中的法国港口,成为引发美术界革命的印象主义绘画开山之作。

米友仁《潇湘奇观图》(图源:故宫博物院)

〔法〕莫奈《日出·印象》(图源:gallerix)

- 04 -

意境:

不见风雨之迹,亦有淋漓润泽之感

很多人以为中国画完全不懂写实,这完全是误会。中国画不是不懂写实,而是从来没有把写实当作最重要的目标。

回顾中国美术史,我们可以看到中国绘画和调度表现力越来越强的趋势,比如我们熟悉的秦始皇兵马俑,对立体人物的刻画已经达到了相当的高度,北宋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则达到了写实主义绘画的高峰。

《清明上河图》局部(图源:故宫博物院)

苏东坡曾说过他对中国画的看法,大意是,我们评价一张画,只看它像不像,这简直太小儿科了,我们看画不是看像不像,更重要的是看画外之意,弦外之音。

相比写实,中国画更讲究气、韵、情、意、趣,可谓“不见风雨之迹,亦有淋漓润泽之感”,高山流水,竹林茅屋,枯藤老树昏鸦……无不隐喻着作者的遐思冥想。

郭熙《早春图》(图源:故宫博物院)

真正的好的绘画作品,应该能够像诗一样,净化慰藉我们的心灵,把我们的境界带到诗一样的远方。

正如宗白华所说:“以宇宙人生的具体为对象,赏玩它的色相、秩序、节奏、和谐,借以窥见自我的最深心灵的反映;化实景而为虚境,创形象以为象征,使人类最高的心灵具体化、肉身化,这就是艺术境界。”

- 05 -

影响:

点燃西方绘画大师们的灵感

悠悠千载,中国画一直传承有序、发展前进着,中国画的华彩,也影响着西方的艺术。

梵高在看到日本浮世绘之后,摒弃了西方传统的画法,开始用线造型,平涂颜色,对真实的描绘退居其次,更注重画家个人情绪的写意表达。其实,梵高学日本浮世绘本质是在学中国画,因为浮世绘画法的精髓,源自中国盛唐文化,以及明代画家陈洪绶和萧云从的作品。

梵高《花魁》,临摹日本浮世绘画家溪斋英泉的作品(图源:gallerix)

梵高《开花的梅树》,临摹歌川广重的作品(图源:gallerix)

毕加索曾临摹过5大册共200多幅中国画,还在法国向张大千讨教过画竹子的方法和毛笔的使用技巧,后期毕加索的作品风格从具象转为抽象,实现了从画“形”到画“意”的跨越,这和中国绘画长期以来所倡导的绘画的价值追求颇为类似。

毕加索也曾说过:“我最不懂的,就是你们中国人为什么要跑到巴黎学习艺术……谈到艺术,第一是你们中国人的艺术。”

毕加索《格尔尼卡》(图源:gallerix)

中国画长卷,每个局部都是一幅画,人们漫游在画面中,步移景异,情随境迁,这大大震撼了英国画家大卫·霍克尼。大卫·霍克尼在美国纽约大都会艺术博物馆看到了王翚等宫廷画家所画的《康熙南巡图》,大为赞赏长卷画带来的“移动观看”——或曰“散点透视”的视觉体验,称这是在文艺复兴之外,另一种伟大的视觉贡献。

大卫·霍克尼后来试图将中国画长卷的视觉表现方式运用到自己的作品中,从不同角度、不同距离拍摄景物的局部,拼贴出一个人物或是一片风景,以实现中国画长卷中“共时”的概念。

《康熙南巡图》第三卷局部(图源:美国纽约大都会艺术博物馆)

大卫·霍克尼作品《梨花公路,1986年4月11日-18日,#2》(图源:gallerix)

结语

游走于中国画的世界中,我们仿佛跨越了时空,将一个诗意的世界坐拥怀中,拥有了不同的人生……这就是艺术的意义。

中国画的美,给我们每个中国人带来了自信和底气。

中华上下五千年,还有数不胜数的艺术宝藏等待我们去发掘,那么多中国画珍品,到底应该怎么欣赏?古书画上的印章和题款都有哪些讲究?书画鉴定的依据是什么?书画艺术市场又有什么行话术语?给你推荐这本《古画七棱镜:看懂中国画的100个问题》。

中国画为什么叫“中国画”?

古代人是如何学习中国绘画的?

书画装裱都需要哪些设备和工具?

什么是“长款”“穷款”“藏款”“多款”?

中国传统绘画中的“十八描”指什么?

中国画的构图有哪些程式?

怎样鉴定一幅书画作品的真伪?

……

你能想到或者想不到的关于中国画的一切问题,在《古画七棱镜:看懂中国画的100个问题》中都能找到答案。

中国画参差多态,就像一面棱镜,不同领域的人,站在不同角度,只能看到一两个侧面。《古画七棱镜:看懂中国画的100个问题》将中国画的相关问题分为七个大类,包括概念与分类、工具与材料、装裱与修复、笔墨与技法、题款与钤印、鉴定与作伪、收藏与投资等,共梳理出100个问题,一步步带读者由浅入深,进入中国画的领域。

《古画七棱镜:看懂中国画的100个问题》的作者陈晨,是天津师范大学副教授、硕士生导师,既有中国画、书画鉴定的专业背景,又有策展人、博物馆工作人员的从业经历。陈老师认为,学习可以有最简单便捷的方式,而中国画是有很多面的,不同的人会站在不同的角度来看它,就像是一个“多棱镜”。陈老师将从多维角度,讨论中国画的方方面面,而不仅是局限于解读作品、画家和美术史。

书中的语言深入浅出,每个章节后面还附有总结章节内容的思维导图,让读者一目了然,便于查阅。

参考资料

《古画七棱镜:看懂中国画的100个问题》(陈晨 著,出版社:江苏凤凰文艺出版社)

得到APP课程:《曹星原:中国美术五十讲》

《最高级的色彩搭配,藏在中国画里》(公众号:奇遇博物馆 ,作者:涟漪涟漪)

0 阅读:0

凤凰空间文化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