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轻人,你为什么一定要考大名校

陈小北 2018-01-09 17:08:17

1938年初春,一支由267名学生,和11位中青年教师组成的“驴友”队伍,从长沙出发,跨越湘、黔、滇三省,翻过雪峰山、乌蒙山等崇山峻岭,去往昆明。一路上他们乘船渡江、徒步荒野、山路休息、溪水洗脚,队伍中的闻一多先生带领着众教授和学生写生素描、放歌作诗。

这支看似轻松浪漫的队伍,被称为“湘黔滇旅行团”,他们历时68天,行程3600里,最终抵达昆明和另外两路师生汇合,建立了此后深深影响中国命运的国立西南联合大学。而那些穿梭在抗战炮火中的风餐露宿、崎岖和激流,和着闻一多先生的50多幅写生、刘兆吉收集的几百首民谣、穆旦的长诗和那句振聋发聩的“去吧,去认识我们的祖国!”在此后的漫长岁月中被反复吟唱。

电影《无问西东》再现了这个时代。他们重建了一万多平米的西南联大校园,为了一个下课后的场景,动用了1500名群众演员参与演出。不仅如此,影片的故事跨越20年代、40年代、60年代和当代四个时代,为此主创筹备了14个月,翻阅百万字文字材料、11万张参考图片影像。

以上的故事和数据,我都再熟悉不过。在大概五年多以前,我曾为这部电影工作,为了做好电影的微博查遍了影片相关历史和故事的资料,把电影说明书看了一遍又一遍。当时只是工作,谈不上对这部影片的好恶,况且又一直没看到成片,《无问西东》只是我服务过的许多影片中没什么特别的一部罢了。

上周我看了点映,电影出乎意料的好。结构上并非我一直以为的标准四段式结构,这种结构通常会暴露导演在叙事和剪辑上的无能,而芳芳导演,显然在这五年中对影片进行了无数次结构上的打碎和重整,将重心放在战乱时期的联大,和百废待兴的清华两个背景下,用两三个人物的壮志和爱恨,撑起大时代的壮阔波澜。

人物的身上要窥见时代的波澜诡谲,这对演员演技是一项严苛的考验。黄晓明和王力宏分别贡献了堪称他们职业生涯最好的表演,章子怡和张震一如既往地挑不出毛病,韩童生、米雪、祖峰、王盛德戏骨加持,表演部分不会有任何让你跳戏分神的机会。

摄像曹郁、美术曹久平、朴若木,行业里如雷贯耳的名字,一起“像素级”地还原了国之重器的大名校如潮水起落颠沛的几个时代。

​这都不是重点,把结构、演技、镜头、美术做好,这是一部院线电影应尽的义务,虽然这对今天的中国电影更像是一种苛求。《无问西东》做好了这些,已经是一部良心之作了,但它真正打动我的,却是影片中时时刻刻流露出来的家国情怀。

那是剧中人物的家国情怀,每个时代的剧中人都扛起了他背后的时代,和胸口的校徽赋予他的责任和使命,而我知道,这更是这部电影背后许多人的家国情怀。

高晓松说,大名校是镇国重器,名校教你胸怀天下,是为了让这个国家相信真理。

在为《无问西东》工作的那一年时间里,我接触到了电影的主创团队,清华的尹鸿老师、雷建军老师带着他们的学生,让我感受到了他们身上那种名校赋予的荣耀和力量。当然还有纽约大学的芳芳导演、伯克利的王力宏、中戏的章子怡、北影的黄晓明等等,那段工作经历和接触让我觉得,感谢这世上不为现实迷惑,在电影、音乐,当然还有文化、科学等每一个领域,用心做事,相信真理。

西南联大求学条件艰苦,铁皮屋顶的房子每当天空下起大雨,就会轰轰作响,寸步之间语音难辨,电影里有一次下起大雨,教授多次尝试与学生交流失败,在黑板上写下四个大字——静坐听雨。名校重器,教授的不仅是学识,更是心境。

五年以前,中国电影的风气尚好,《无问西东》来自那儿,用了五年的时间调整磨砺,或是静坐听雨,它不是一部浮华的大片,但愿它可以使你在迷茫时坚信你的珍贵,爱你所爱,行你所行,听从你心,无问西东。

5 阅读:235

陈小北

简介:所有的鱼都是冲着我的面子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