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太有才,太有情,太有义,就要被兄弟残害,被国家迫害吗?

亦融正直云朵 2024-09-14 20:36:58



韩非(约前281年—前233年),战国末期韩国的宗室公子,又称公子非。思想家、政治家,提出“法”“术”“势”三者并重的治国思想,被公认为法家思想的集大成者,其著作被收录在《韩非子》中。韩非年少时闭门读商鞅、申不害等法家著述,欲变法于韩,图谋强国,但所谋始终不被韩王接受,反受到排挤。又在荀子门下求学,学成后著《五蠹》《孤愤》等名篇,秦王嬴政读后十分赏识。秦将要灭六国一统天下,韩非子为韩国入秦,被杀。韩非子的法家学说,在长达几千年的封建专制统治中,一直占据着至关重要的位置。

作者:国馆

《如果他没被兄弟害死,中国的历史可能会改写》

孤独与愤怒

韩桓惠王在位的第二十五年,秦王嬴政继位了。这对山东的诸侯来说可不是一件好事,简直是噩梦。

嬴政当上亲王的第一年就彻底占领了全部上党地区,建太原郡,切断了燕赵跟韩魏的联系,从侧翼完成了对韩、赵、魏的包围,一统天下的帷幕正式拉开了序幕。

韩国就是秦灭六国的第一个目标。

图 | 《秦颂》©

韩国命在垂危,韩非子开出来的药方也越来越急猛。他在《有度》中提出“法不阿贵,绳不挠曲”“刑过不避大臣,赏善不遗匹夫”,要求在韩国施行法律面前人人平等。这并不是他的思想有多超前,而是韩国的局势让他没办法不激进。

在整个春秋战国时代,所有人信奉和执行的是刑不上大夫,权贵之人往往只受法律的庇护,而不接受法律的惩罚。韩非子在此时提出权贵犯法与庶民同罪,旨在打击尸位素餐的权贵,给有能力的平民让出他们施展才华的空间,挽救韩国的危局。权贵们理所当然不答应,就连韩王本人也站出来反对。韩非子越迫切,韩王对他就越疏远。

韩非子眼看韩国覆亡在即,报国无门,悲愤之下著述了《孤愤》、《五蠹》、《内外储》、《说林》和《说难》十余万言。这是韩非子思想的重点,在流传至今的《韩非子》一书中,最核心的部分就是这些篇章。他公开对权贵发起了声讨。他以为韩国之所以走到了穷途末路,都是因为“主上卑而大臣重,故主失势而臣得国”,想要起死回生,就必须要“烛私”“矫奸”,铲除权贵,加强王权。在《五蠹》一书中,更是直接将儒家、纵横家、墨家、临阵脱逃地士卒和工商业者,一起归类到了“五蠹”中。

公元前239年,韩桓惠王去世,继位的韩安王性格更加懦弱。他将是韩国的最后一位君王,也是山东六国第一个亡国之君。

图 | 《大秦赋》©

和韩安王一样,亲王嬴政也是一位年轻的君王,但此时他却正在展现他的雄才伟略。丞相吕不韦控制朝政,嬴政刚即位时尊称他为仲父,但此时却被压制得战战兢兢,在不久后就会自杀身死。嫪毐仗着自己和太后的特殊关系,结党营私,权倾朝野,甚至妄图起兵造反,却被年少的嬴政镇压后处以极刑,车裂于市。秦王和秦国,正是韩非子理想中的君王和国家。可惜他生在韩国,一切都刚好相反。

韩非子心里非常清楚,韩安王比他的父亲更指望不上。但他却要明知不可为而为之,再三给韩安王上书,要求加强王权,实现绝对的君王独裁。

臣之所闻曰:“臣事君,子事父,妻事夫。三者顺则天下治,三者逆则天下乱,此天下之常道也。”明王贤臣而弗易也,则人主虽不肖,臣不敢侵也。

——《韩非子·忠孝》

此时在秦国的李斯已经任职廷尉,位高权重。他建议秦国先吞并掉韩国,震慑他国。嬴政应允。

图 | 《大秦赋》©

公元前233年时,秦国派兵攻取赵国的赤丽、宜安。赵国在大将李牧的主持下,成功抵挡住了秦国的进攻,保全了两城。李牧因此被封武安君。韩安王试图和赵国结盟,寻求庇护,秦国怕先灭韩地计划被破坏,派李斯出使韩国。

韩安王知道韩非子和李斯曾同在荀子门下求学,又把希望放在两人的同窗之谊上。

李斯因说秦王,请先取韩以恐他国,于是使斯下韩。韩王患之,与韩非谋弱秦。

——《史记·秦始皇本纪》

李斯邀请韩王入秦,韩非子担心韩安王会像楚怀王一样被秦国扣为人质,勒索土地,甚至是要求韩国举国投降,极力劝阻韩安王不要见李斯。韩安王胆小怯懦,果然连李斯的面都不敢见。

起初李斯还算客套,见韩王迟迟不肯接见自己,转而赤裸裸地进行威胁,宣称秦国本来的打算是先灭赵国,所以才来找韩国协商,如果韩王不和自己见面,回去就建议秦王从灭韩国开始。

韩安王惊恐之下进退失据,干脆表示韩国愿意举国臣服,甘心做秦国的一个番邦,形同郡县,派韩非子出使秦国。

韩王纳地效玺,请为藩臣,使韩非来聘。

——《资治通鉴》

韩安王万万不会想到的是,即便卑微如此,秦国也不会放过韩国。就连韩非子也会就此一去不回,客死他乡。

图 | 《大秦赋》©

最后的挣扎

嬴政早就读过韩非子地文章,一直想让他为秦国效力。他也相信韩非子会像李斯一样识时务地留在秦国。李斯初到秦国时,因此受到了高规格地礼遇接待,嬴政还亲自设宴款待。

图 | 《大秦赋》©

但韩非子给嬴政的第一印象并不好,甚至可以说大失所望。嬴政看韩非子的文章,本来以为他一定是像张仪等纵横之士一样,风度翩翩,能言善辩,却不曾想韩非子口吃得厉害,半天都无法把一句话讲清楚。更为重要的是,韩非子没有表示出任何有效忠秦国的想法,反而是处处维护韩国,一心只想为韩国的生存、强大计议。这和李斯大不相同。

入秦以后,韩非子先后给嬴政上书《初见秦》、《存韩》、《难言》三篇。

在《初见秦》中,韩非子为秦国如何消灭六国一统天下出谋划策,算是初来乍到的见面礼。在《存韩》中则明确提出,秦国应该选择攻打赵国而存留韩国,这显然才是韩非子入秦的真正目的,虽然希望渺茫,但他也要努力一试。

图 | 《大秦赋》©

韩非子将姿态卑微到了尘埃里,极力示好秦国,近于一种谄媚,希望秦国放韩国一马,施舍一线生机。

“韩事秦三十余年,出则为扞蔽,入则为席荐。秦特出锐师取地而韩随之,怨悬于天下,功归于强秦。且夫韩入贡职,与郡县无异也。”

——《存韩》

图 | 《大秦赋》©

韩非子存韩的主张,否定了李斯优先灭韩的策略。嬴政看过韩非子的上书以后,直接给了李斯。还同在荀子门下求学时,李斯就知道韩非子的才能,他担心嬴政听信韩非子的蛊惑,又担忧日后会威胁到自己的地位,第一时间到秦王面前做自我辩护。他指出韩非子一心只效忠于韩国,并不会真心为秦国谋划。这正好也就是嬴政所担忧的。

韩非子一如既往地讨厌纵横之士。姚贾的名声虽然比不上苏秦、张仪之辈,但也是纵横家中的佼佼者,当时同样在秦国身居要职,和李斯同为嬴政的肱股之臣。他本来出身微贱,父亲是一个看城门的小吏。私德也很不堪,在入秦之前,更像一个地痞流氓。

身为韩国公子的韩非子自然看不上这样的人物。姚贾入秦以后,燕、赵、楚等国合纵攻秦,他向秦王自荐游说各国,成功化解了危机。赢政当即“资车百乘,金千斤,衣以其衣冠,舞以其剑”,姚贾借着秦国的威风,风风光光地出使各国,名显诸侯。回到秦国后被赢政拜为上卿,封千户。

韩非子在给嬴政的上书中对姚贾的攻击丝毫不顾及脸面。

图 | 《大秦赋》©

韩非子指责姚贾在游说各国时,是借秦国的名义谋取私利,自己结交诸侯,扬名天下,却没有给秦国谋取到真正的利益。他进一步指出,东方诸侯和秦国暂时交好,只不过是和姚贾共同演的一出戏。

特别是赵国,最记恨秦军在长平一战时坑杀了他们四十万士卒,怎么可能真心结交!至于姚贾,出身低贱,私德败坏,根本不值得信任。情急之下,韩非子似乎都忘了,任人唯贤,英雄不问出处,正是他自己一直提倡的用人主张。

李斯和姚贾一起到秦王面前,极力诋毁韩非子。他俩甚至怂恿嬴政,既然韩非子不能为秦所用,不如找个理由杀了,以绝后患:“今王不用,久留而归之,此自遗患也,不如以过法诛之。”司马迁非常笃定地断定,李斯完全是因为嫉妒韩非子的才能,才会不顾当年的同窗之谊,使出如此阴毒的手段。

秦王嬴政本身也是薄情寡恩的人,当下应允,直接把韩非子下了狱。

韩非子在狱中再给秦王上书《难言》:“言忤于耳而倒于心,非贤圣莫能听,愿大王熟察之也。”我的每一句话都是发自肺腑的忠言,虽然不中听,但相信像秦王您一般圣明睿智,一定能够明白。韩非子试图说服嬴政,接受自己的主张,留给韩国一线生机,也保全自己的性命。

可惜韩非子始终没有等到秦王再次召见自己的使者,而是等来了李斯。这位昔日志同道合的好友也没有给带来生的希望,而是一杯毒酒。李斯告诉韩非子,秦王嬴政令其自裁。

后来秦王到底怜才,派人到狱中试图阻止韩非子喝下毒酒,可惜人已经毒发身亡了。是秦王的使者没有来得及阻止,还是有别的原因耽误了使者及时阻止,史书上没有记载,我们也不得而知。

图 | 《大秦赋》©

韩非子入秦以后所上书的《初见秦》在学术上一直有很多争议。司马光认为韩非在《初见秦》中以秦臣自居,替嬴政吞灭六国出谋划策,完全是为了宣扬自己的法家思想,以求得个人的荣华富贵,背叛了韩国,简直“罪固不容于死矣!”

以梁启超、胡适为代表的近代学者则认为《初见秦》并不是韩非子所作,而是张仪入秦时所献的连横策略,本来收录在《战国策》,被后人误录入到了《韩非子》中。理由就是韩非子作为韩国的公子,一心一意只想变法强国,怎么会背叛韩国呢?又因为文中的观点和《存韩》截然相反,韩非子断没有如此自相矛盾的理由。但仔细考察,这个说法也站不住脚,文中反复举证了长平之战等历史故事,明显晚于张仪生活的时代。

无论《初见秦》是否是韩非子所写,从自始至终的行为以及最终结局来看,他应该都没想过要投靠秦国。否则,秦王嬴政应该会重用他,而不是杀了他。

韩安王得到韩非子死于秦国的消息,明白大势已去。

公元前231年,秦军攻占韩国南阳地区;公园前230年,秦军再次攻韩,韩王安举国投降。韩国灭亡,秦设颍川郡,韩王安被软禁于陈县。四年后,韩国贵族发动叛乱,意图复国,很快又被秦军平定,韩王安也被处死。此时韩非子死去已七年。

图 | 《楚汉传奇》©

公元前221年,秦国一统天下。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大一统的帝国建立之初,很多秩序建立中,李斯和秦始皇的很多主张如果不是借鉴了韩非子的思想,就只能说是高度不谋而合了。可见二人对韩非子才能的认可。

虽然韩非子的法家思想要求人抛弃七情六欲,用冷冰冰的法和术管理臣属,规制百姓,绝不容半点私情,严酷到近于绝情,但韩非子终究不是一个无情无欲的人。

在韩非子生活时期,韩国的衰败和灭亡已经是无法避免的事。以他的才智,更好的选择当然是像李斯一样投靠秦国,一展自己的雄心和抱负,可他并没有。

明知不可为而为之,凭借一腔孤勇,孜孜不倦地为韩国万分之一的希望请命几十年,最终还搭上了自己的身家性命。

不为别的,只是因为他做不到毫无负担地放弃故国,他的心中还有情,不能像李斯那样不顾一切地去追求功、名和利。

遗憾的是,终其一生,他没有遇到嬴政那样的君王,也没有遇到并肩作战的战友,连一点希望都没有看到,走的一直都是一条孤独、无助又无奈的路。

图 | 《大秦赋》©

(摘编自微信公众号国馆)

0 阅读:19

亦融正直云朵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