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有肿瘤疾病的患者来说,放化疗是常见的治疗手段之一,而在治疗期间,常常会遇到一个棘手的问题,那就是骨髓抑制,而白细胞减少是骨髓抑制常见表现。白细胞过低会带来一些危害,例如增加感染的风险、影响下一个放化疗周期、延缓康复进程等等。因为在杀伤肿瘤细胞、延缓肿瘤生长的同时亦有很多毒副反应,骨髓抑制是最常见的问题,导致外周血以白细胞为主的全血细胞降低,进而削弱人体免疫能力,临床常出现严重的感染和出血,这不仅影响肿瘤病人的治疗进程,甚则危及生命。那么在中医方面,有哪些升白的方法呢?
白细胞减少在中医上将其归属于“虚劳”范畴,它临床表现较为多样,主要可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
1、神疲乏力:这是白细胞减少症在中医常见的临床表现之一。中医认为,气是人体生命活动的动力,气的充足与否直接关系到人体的精力和体力。白细胞减少可能导致人体气血不足,气的推动作用减弱,从而使人感到疲倦无力。
2、少气懒言:同样与气血不足有关。当人体气血亏虚时,肺气也会受到影响。肺主气,司呼吸,肺气不足则会出现少气懒言的表现。患者说话声音低微,不愿多说话,稍微活动就感觉气短。
3、面色萎黄:中医认为,脾为气血生化之源,主运化。如果脾胃功能失调,不能正常运化水谷精微,就会导致气血生化不足。而气血不足则会反映在面色上,出现面色萎黄的情况。白细胞减少症患者由于体内气血不足,常常会有面色萎黄的表现。
4、头晕:气血不足不能上荣于头面,就会引起头晕。此外,肝肾阴虚也可能导致头晕。中医认为,肝藏血,肾藏精,肝肾同源。当肝肾阴虚时,精血不足,不能滋养头目,就会出现头晕的症状。在白细胞减少症患者中,头晕也是较为常见的临床表现之一。
5、倦怠:与神疲乏力类似,也是由于气血不足、正气虚弱所致。患者感到身体沉重、困倦,缺乏活力,对日常活动提不起兴趣。
在治疗方面,中医通过具有补气、益血、滋阴、健脾补肾等功效的治疗方法调理体内气血,增加白细胞数量。
①气虚:治疗以补气为主,常用方剂有四君子汤等。可选用人参、黄芪、白术等补气药物。
②血虚:治疗以补血为主,常用方剂有四物汤等。可选用当归、熟地黄、白芍等补血药物。
③阴虚:治疗以滋阴为主,常用方剂有六味地黄丸等。可选用生地黄、麦冬、玄参等滋阴药物。
④脾肾亏虚、气血不足:治疗上辨证论治且不离“脾、肾”,常用药物有党参、黄芪等,从中医药物功效上分析,这些药物具有补气补血、健脾补肾等作用。常见的中成药有升血调元颗粒,组方有鸡血藤、骨碎补、何首乌、黄芪、党参、佛手、女贞子、麦芽这些成分。例如方中黄芪性温,味甘。功能补气固表,托毒排脓,利尿,生肌。骨碎补能补肾,活血,止血。女贞子能滋补肝肾。麦芽健脾化积。佛手行气疏肝。全方具有益气养血,补肾健脾等功效。
临床主要用于提升外周血白细胞和其他原因引起的白细胞减少症及病后虚弱,对先天肾,后天脾胃功能大有补益,常用于肿瘤放化疗患者白细胞减少症,不但能增强身体免疫力,而且对化疗起到增效减毒的作用。
中医治疗白细胞减少症着重于整体调节,如升血调元颗粒是通过补脾益肾,益气补肾活血的方法来治疗白细胞减少,一般情况下在1-2周可体现效果,能持续稳定地提升白细胞水平,不容易出现反弹。西医治疗方法常用生物制剂,如我们常听说的“升白针”,这类型治疗方法的特点能快速提升白细胞水平,疗效确切,减少感染并发症,改善患者的预后。但也存在一些问题,如副作用较多,作用短暂,停药后可能出现白细胞下降更明显。所以医生一般情况下会结合患者病情,及患者对药品耐受能力来选择合适的方法。
中医方法和西医方法在治疗时机上也存在不同。一般情况下,在放化疗前两周就可以需要开始服用中成药,因为中成药不但能增强造血系统功能,能持续平稳提升白细胞,还能保护造血系统功能,减少放化疗对骨髓的损伤。而西医治疗方法往往是放化疗后24-48小时才可使用,是出现白细胞严重下降后采用的补救方法。如升血调元颗粒的使用方法是:在化疗前一周及化疗进行中,预防性使用升血调元颗粒10~20g/次,一天2次,以有效保护保护骨髓的造血功能,从而在化疗前就做好预防白细胞减少的准备。化疗后48小时内继续同样用量使用,直到白细胞恢复到正常水平,再巩固服用一周,这样能促使白细胞在整个治疗过程中处于一个相对理想的水平,保障放化疗顺利完成。同时,它在医生指导下可单独使用,也可以联合升白西药一起使用,促进疗效稳定。
总结:中医药能改善化疗后骨髓抑制,在保护骨髓 的同时提高患者白细胞计数。在临床实际应用中,结合患者具体情况辨证采用中医药,可以更好地保证疗效,提高患者生命质量。
参考资料:
化疗后白细胞减少症的中医防治评述
白细胞减少的中医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