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重俊政变(又称景龙政变,707年)是唐中宗李显复位后的一场未遂宫廷政变。太子李重俊联合禁军将领发动兵变,意图诛杀权臣武三思、韦皇后及安乐公主集团,但最终因策略失误与内部倒戈而失败。
这场政变暴露了中宗朝的权力矛盾,加速了韦后集团的覆灭。
一、政变背景
1. 太子地位危机
李重俊(?-707年)为中宗第三子,生母身份低微。神龙政变后,中宗复位,李重俊被立为太子,但非韦后所生,备受排挤。

韦后之女安乐公主多次要求废太子,自立为“皇太女”,公开羞辱李重俊:“阿武子(武则天)尚为天子,天子女有何不可?”(《旧唐书》)。
2. 武韦集团专权
武三思与韦后、上官婉儿结成联盟,把控朝政,迫害神龙政变功臣(五大臣)。太子李重俊势单力薄,深感威胁,遂决定武力夺权。
二、政变经过
1. 密谋起兵
①联合禁军:707年七月,李重俊联络羽林大将军李多祚、左羽林将军李思冲等禁军将领,集结三百余精锐。

②目标明确:先诛武三思父子,再入宫废韦后、安乐公主。
2. 夜袭武府
政变当夜,李重俊率军突袭武三思府邸,杀武三思、武崇训父子,并枭首示众于城门。安乐公主因宿于宫中幸免。
3. 进攻皇宫
①围困肃章门:李重俊率军直扑皇宫,包围肃章门,要求中宗交出韦后与安乐公主。
②中宗对峙:中宗携韦后、安乐公主登玄武门楼,以皇帝权威喊话禁军。羽林军士兵见皇帝亲临,军心动摇。
③倒戈与溃败:千骑营将领王欢喜等人临阵倒戈,反杀李多祚、李思冲。李重俊见大势已去,率残部逃亡。

4. 太子之死
李重俊逃至鄠县(今陕西户县)西郊,被随从部将刺杀,首级献于朝廷。中宗下令以亲王礼安葬,但削其太子位,谥号“节愍”。
三、政变结果与影响
1. 武韦集团短暂受挫
武三思父子被杀,韦后集团失去重要盟友,但韦后借机进一步掌控禁军,清洗异己,权势反增。
2. 中宗权威崩塌
中宗在政变中表现软弱,依赖韦后与安乐公主平息危机,暴露其无力制衡后宫与外戚,加速朝局失控。
3. 为唐隆政变铺路
李重俊政变虽败,却激化李唐宗室与韦后集团的矛盾。三年后(710年),李隆基联合太平公主发动“唐隆政变”,诛灭韦后一党,终结其统治。

四、历史评价
1. 李重俊的局限
①政治幼稚:未争取更多朝臣支持,仅依赖禁军部分将领,缺乏周全计划。
②舆论失策:未明确打出“清君侧”旗号,反被韦后诬为“谋逆”,失去道义优势。
2. 政变意义
景龙政变是唐代宫廷权力斗争的典型缩影,揭示了外戚专权与皇权衰微的恶性循环。李重俊的失败警示后人:缺乏广泛支持的军事冒险难以撼动深固的权力网络。

结语:李重俊政变如同一场悲壮的权力反击,虽以失败告终,却成为韦后集团覆灭的前奏。
其短暂的火光映照出中宗朝的腐朽与危机,最终由李隆基以更成熟的权谋与武力终结乱局,开启盛唐新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