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伯虎这首诗,算是把人生看明白了,句句都很扎心

槐序文史 2024-06-13 19:35:56

01.

李白前时原有月,惟有李白诗能说。李白如今已仙去,月在青天几圆缺?

今人犹歌李白诗,明月还如李白时。我学李白对明月,月与李白安能知!

李白能诗复能酒,我今百杯复千首。我愧虽无李白才,料应月不嫌我丑。

我也不登天子船,我也不上长安眠。姑苏城外一茅屋,万树梅花月满天。

明孝宗弘治十二年,公元1499年,30岁的唐寅和徐经结伴入京,一起参加当年由礼部主持的会试。

徐经是江阴人士,有大才,比唐寅更早中举人,声名远播,与唐寅关系极好。然而坑唐寅最深的,也是这个徐经。

当时的主考官为程敏政和李东阳,皆是名满天下的大文豪,徐经入京后,先后拜谒了程敏政和李东阳,并以金币向程敏政乞文,又以同样的手段为已故多年的祖父向李东阳求墓志。

这次会试的考题出程敏政和李东阳之手,既难又冷僻,致很多士子落榜,独徐经和唐寅两张试卷最为出彩,答题贴切,文辞优雅,所以程敏政判卷时,当场就称赞了这二位,也因此传入了有心人的耳朵里。

三场会试结束后,流言蜚语漫天,皆言徐经贿赂程敏政,预先得到了试题。

户科给事中华昶与程敏政向来不对付,故上疏弹劾程敏政卖题饱私,明孝宗朱佑樘见奏章后大怒,擢锦衣卫镇抚司将徐经和程敏政抓捕入狱,又命李东阳和五经同考官重审朱卷。

没想到徐经是个软骨头,没等用刑拷打就招了,不仅如此,还把唐寅拉下了水,告诉镇抚司说,他也参与了此事。

当时就有人劝唐寅赶紧跑,唐寅不听,认为自己是清白的,可见锦衣卫抓了徐经后,唐寅也害怕了,刚要乘船跑路,就被锦衣卫抓个正着。

镇抚司头头就想,心里没鬼你跑什么,于是严审,对唐寅用了刑。唐寅比徐经骨头硬,怎么打就是不招。

时李东阳和五经同考官核对朱卷后,发现徐经和唐寅的文章并没有问题,不在华昶所弹弥封号籍中。

所以这件事就尴尬了,尤其这期间徐经两次翻供,程敏政也坚持认为自己没有兜售考题。

朝堂上下对此议论纷纷,谁也拿不定主意该怎么处理这件事,搞得朱佑樘也很头疼,最后决定各打五十大板,贬华昶为南京太仆寺簿,夺徐经和唐寅仕籍,充浙江县衙为吏。

程敏政一气之下,罢官回家,不到一年就死了。

唐寅觉得自己冤枉,拒不赴职,回到苏州后被妻子嫌弃,因此休妻,并开始纵情于酒色。几年后筑桃花庵别业,庵成后,就写下了这首《把酒对月歌》:我也不登天子船,我也不上长安眠。姑苏城外一茅屋,万树梅花月满天。

许多影视剧中,都把唐伯虎塑造成一个风流不羁的浪子,花前月下,挥金如土,但实际上唐伯虎一生的经历比较坎坷、凄苦。

02.

世事如舟挂短篷,或移西岸或移东。

几回缺月还圆月,数阵南风又北风。

岁久人无千日好,春深花有几时红。

是非入耳君须忍,半作痴呆半作聋。

唐伯虎这首《警世》诗,作于他晚年时期,苦海飘蓬后,将人生彻底看明白了。

世事无常,就像短蓬船一般,时而飘到东岸,时而飘到西岸;月亮缺了又圆,南风吹过又换北风;岁月匆匆,没有人能永葆青春,一直健朗,春花再美,最终也会凋零;因此,那些入耳的是非听听也就算了,不要太过于计较,装聋作哑、假装愚钝反而是另一种聪慧。

唐伯虎这首诗深具人生哲理,看似浅薄,却需要用大半生来参悟。

他是名门之后,名寅,字伯虎,先祖是前凉将军,晋昌郡太守唐辉,为唐高祖“凌烟阁二十四功臣” 之一的唐俭之族孙,因此这件事常被唐伯虎提及,并自谓“鲁国唐生”。

唐伯虎的祖父唐泰官兵部车驾主事,死于土木堡之役,而他父亲唐广德则是一家酒肆的老板。也就是说,到了唐伯虎这一代,家道已经没落了。

少年唐伯虎与祝允明、文徵明交好,为最好的伙伴,同时也都有才名。

16岁时,唐伯虎以第一名的成绩考入苏州府府学:童髫中科第一,四海惊称之。

19岁时,唐伯虎成家立业,娶徐廷瑞次女徐氏。随后拜入沈隐君门下,精研学问,打算将来光耀门楣。

然而,命运却为他设置了诸多门槛,来磨炼他的心志。

对唐伯虎而言,25岁是他人生中最艰难的一年,先后经历了丧父、丧母、丧妹、丧妻、丧子之痛,生活一下就陷入了困顿。

在难熬的时候,好友祝枝山一直陪伴在他身边,给他安慰和鼓励,并劝他积极准备科举考试,逆天改命。

03.

雨打梨花深闭门,孤负青春,虚负青春。赏心乐事共谁论?花下销魂,月下销魂。

愁聚眉峰尽日颦,千点啼痕,万点啼痕。晓看天色暮看云,行也思君,坐也思君。

这首《一剪梅》是唐伯虎的代表作,写于“科举舞弊案”后,梦想的破灭让他对人生一度心灰意冷,常花酒自愁,失去了生活的重心。

家人相继离世以后,唐伯虎与好友张灵一起放浪过很长一段时间,常出入烟花柳巷,醉生梦死。时提学御史方志十分厌恶他这种行径,在乡试时将其除名。

后来,苏州知府曹凤因怜惜唐伯虎之才,再加上有文徵明的父亲文林为他求情,方志才同意“补遗”,留了一个名额给他。

公元1498年,29岁的唐伯虎以第一名的成绩登应天府乡试,一时名动四方。可是中举后,唐伯虎并没有收敛自己的心性,反而更加放浪形骸,祝允明劝他,他不为所动,文徵明劝他,他依旧不改恶习,反而和文徵明绝交。

次年,唐伯虎入京参加会试,因徐经“科举舞弊案”受牵连,回到苏州后再度沉沦。当时他已经没有什么积蓄可用了,只能靠卖字画为生,甚至傍身歌伎。

他弟弟唐申见他不务正业,提出了分家,此时的唐伯虎,可谓是“妻离子散”,人见人厌。

公元1505年,已经36岁的唐伯虎决定痛改前非,谋求建筑桃花庵,因此给文徵明写信道歉,寻求和解。

两年后,桃花庵与梦墨亭落成,唐伯虎作《桃花庵歌》:

花前花后日复日,酒醉酒醒年复年。

不愿鞠躬车马前,但愿老死花酒间。

车尘马足贵者趣,酒盏花枝贫者缘。

若将富贵比贫贱,一在平地一在天。

若将贫贱比车马,他得驱驰我得闲。

世人笑我忒疯颠,我咲世人看不穿。

公元1513年,唐伯虎与文徵明的关系得到缓和,从桃花庵筑成后,唐伯虎醉心于书画,因此文徵明摒弃前嫌,重新复交。

不过,属于唐伯虎真正的人生考验,马上就来了。

04.

公元1514年,宁王朱宸濠给唐伯虎写了一封信,邀请他入其幕府,唐伯虎收到信后,异常激动,毕竟朱宸濠是皇子,能与他攀上关系,飞黄腾达指日可待。

因此,唐伯虎轻装上阵,简单收拾一下就上路了,直奔江西。

到了宁王帐下,朱宸濠对他礼遇有加,也不安排他具体工作,只是常让他陪着饮酒作乐。

然而越是这样,唐伯虎越是心虚,尤其在无意中得知宁王有反意后,更是吓出了一身冷汗。这可是要诛九族的重罪。

唐伯虎找不到理由辞职,更怕宁王杀他,无奈之下选择装疯卖傻,为了演得更逼真一些,竟然光着身子在大街上耍混。

宁王是个要面子的人,一看唐伯虎如此不堪,就让他从哪里来回哪里去了,几年后宁王起兵,被王守仁收拾得服服帖帖。

而唐伯虎因为有先见之明,躲过了这一劫。

此时的唐伯虎早已入不惑之年,身上的狂妄逐渐收敛,开始潜心学问,画作、书法有所大成,并续娶沈氏,育有一女。

“唐伯虎点秋香”为影视话本中的经典桥段,但实际上唐伯虎和秋香之事,完全是一场美丽的误会。

秋香为金陵名妓,比唐伯虎要大近30岁,两个人见过面的可能性都比较小。故事之所以被反复编撰,是因为祝枝山有一首题扇诗:

晃玉摇金小扇图,五云楼阁女仙居;

行间看过秋香字,知是成都薛校书。

这首诗的主角是大才子陈元超,民间有他与秋香之间的轶闻,恰巧唐伯虎有一首藏头诗:

我画蓝江水悠悠,爱晚亭上枫叶愁。

秋月融融照佛寺,香烟袅袅绕经楼。

到了明代,小说家冯梦龙觉得这事要是发生在唐伯虎身上,看点会更足,就移花接木,杜撰了唐伯虎与秋香的故事。

05.

嘉靖二年,公元1523年,唐伯虎自感身体每况日下,作《临终诗》:

生在阳间有散场,死归地府也何妨。

阳间地府俱相似,只当漂流在异乡。

诗成后不久,唐伯虎就长逝于苏州,终年54岁。

纵观唐伯虎这一生,可以用“荒唐”两个字形容,他身负大才,却不自惜自爱,出入秦楼楚馆,纵酒狂歌,甚至与自己的好朋友闹翻。尤其是“科举舞弊案”后,唐伯虎更是用这种方式来对抗这个不公平的世界,殊不知,世界本就没有绝对的公平而言。

苏轼能成为一代文豪,恰恰就是看清了这一点,幸好唐伯虎晚年有所顿悟,没让自己一身才华空负。

在诗文上,他与祝允明、文徵明、徐祯卿并称“吴中四才子”,在绘画上又与沈周、文徵明、仇英合称“吴门四家”。

如果不是因为他的性格与遭遇,唐伯虎的成就应该会更高,奈何人生有命:

故园三径吐幽丛,一夜玄霜坠碧空。

多少天涯未归客,尽借篱落看秋风。

0 阅读: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