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胸织布鸟属于国家拟新增“三有”动物,在勐波罗河畔已经繁衍生息了数十年,数量接近上万只。它们常活动于农田、河流附近的灌木草丛中,喜欢群居,夏季活动频繁。因其勤劳筑窝,被誉为动物界的“鲁班”。
进入夏季,保山市昌宁县湾甸傣族乡的勐波罗河畔又热闹了起来。青翠碧绿的坝子上,一只只黄胸织布鸟在田野上翩飞,忙着织造“爱巢”。众多来自全国各地的观鸟摄影爱好者也闻风而至,将大大小小的摄影器材隐蔽在河畔的丛林中,对准了风中轻摇的鸟巢。
我们也加入了观鸟摄影的队伍,一大早就来到了勐波罗河岸上,在扑面而来的热浪中守候黄胸织布鸟。倒挂的小巧玲珑的鸟巢,黄胸织布鸟灵动的身影……一个个精彩的瞬间,被摄友们记录了下来。
黄胸织布鸟属雀形目织布鸟科。属于小型鸟类,它们一般体长13至17厘米。嘴粗厚呈锥状,两翅和尾较短,多以草籽为食。雄鸟的前额至后颈呈金黄色,脸部和翅翼呈暗褐色。织布鸟习惯在有树木的河岸生活,它们擅长用草和其他植物纤维编织鸟巢,是拥有高超建筑技能的鸟类。黄胸织布鸟多分布于非洲和南亚、东南亚国家。目前,在我国,仅在云南西南部和南部,发现有纹胸织布鸟和黄胸织布鸟两种,其珍稀程度可见一斑。
因其勤劳筑窝,黄胸织布鸟有着动物界的“鲁班”美誉。它们飞翔的速度极快,没有高超的摄影技术和精良器材,是无法捕捉到它们的美丽身影的。我们将探访的时间提前到清晨七点,但仍是慢了一拍:勤劳的黄胸织布鸟已经在河岸上、田野间忙碌很久了。它们尖利的小喙衔着青草,在树枝上精心编织着求偶的“爱巢”。那是一个口袋模样的倒挂的草窝,经纬结构非常精巧,椭圆形的外观小巧而奇特。
勐波罗河是湾甸境内最大的河流,属怒江水系。当地人介绍,勐波罗河流经湾甸的25公里流域内,几乎都有黄胸织布鸟分布。因其鸟巢如同倒挂的口袋,当地人一般称呼黄胸织布鸟为“口袋鸟”。
湾甸生态环境良好,动植物资源丰富,因为黄胸织布鸟分布较多,加之拍摄条件较好,全国各地的拍鸟爱好者每年都会组团来到湾甸拍摄。这些摄影爱好者以江浙沪、陕渝皖等地居多。来自安徽的观鸟摄影师傣朋先生告诉我们,他多次到湾甸拍摄黄胸织布鸟,对这种鸟儿的生活习性非常熟悉。通过长期的观察,他发现了一个奇特的现象:黄胸织布鸟在筑巢时,雄鸟与雌鸟分工非常明确。雄鸟负责采织筑巢,雌鸟负责把关修饰。一个精心编织的鸟巢主体筑好后,最后一道编织鸟巢尾筒的工序会停下来。之后,施工的雄鸟会迎来雌鸟“验收”,只有雌鸟愿意住进鸟巢后,雄鸟才会将最后的鸟巢尾筒筑好。倘若雌鸟不喜欢这个鸟巢,就意味着雄鸟求偶失败。接下来,它会拆掉筑好的巢,重新再筑新巢。
来自陕西的著名观鸟摄影师李玉良,也不远千里来到湾甸拍摄黄胸织布鸟。在她的眼中,黄胸织布鸟对于筑巢求偶非常执着。“它们喜欢群居,通常会在同一棵树上建多个不同鸟巢。用一根根草线编织起来的精美鸟巢,吸引雌鸟来居住。假若天赐良缘,有雌鸟来居住,接下来它们会在鸟巢里幸福地生儿育女。如果雄鸟建的婚房没有任何雌鸟看上,那么这位雄性织布鸟的婚房将会烂尾。来年它会改进技术,重新编织一个漂亮的婚房,等待‘新媳妇’来住。”
在几天的观察拍摄中,我们终于看到了黄胸织布鸟的筑巢过程。一只雄鸟衔来青草,在高高的树枝上织了一个椭圆形的小圈,固定好鸟巢的外形后,它重复往返地不断加入草木纤维材料,织成一个空心的球体,然后留好一个50厘米大的入口。浪漫的是,雄鸟在编织吊巢的过程中,时不时会倒吊、翩飞、展翅、鸣叫,向雌鸟炫耀自己。远远望去,鸟巢形似葫芦、灯笼和瓶子,但底部都是空心的。底部边上留有向下开的巢口,入住后,雌鸟会用栅栏拦好巢口,防止卵滚出去和敌人入侵,然后安心产卵、伏孵、照料幼鸟,场面很是温馨。
林草工作者介绍,织布鸟有70多个不同的品种。筑巢期间,雄鸟早上6点起床,晚上7点收工,中午天气太热时休息30分钟,雄鸟8分钟来回飞一趟,一天能完成770根左右的纤维材料编织。精心编织一只鸟巢需要20至25天,需要飞行12000次,需要12000根左右纤维材料。
“它们有明确的家庭分工,雄鸟负责筑巢,雌鸟负责装饰。”昌宁资深摄友“大德哥”介绍,假若雄鸟筑的巢令雌鸟不满意时,雄鸟会花费几天时间拆巢。但是它不会继续使用旧巢的材料,所以雄鸟需要再次飞行12000次,寻找新的纤维材料再筑新巢。
据了解,黄胸织布鸟属于国家拟新增“三有”动物,在昌宁湾甸勐波罗河畔已经繁衍生息了数十年,数量接近上万只。它们常活动于农田、河流附近的灌木草丛中,喜欢群居,夏季活动频繁。目前,湾甸乡采取了辖区群众鸟类保护宣传教育、织布鸟栖息地保护等一系列举措,组织护鸟队实行动态监测,定期巡察,同时坚决打击乱捕滥猎织布鸟的违法行为,为织布鸟提供舒适、安宁的生存环境。(来源:保山日报 作者: 杨 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