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主席去世当晚,中央紧急找到徐静求助,徐静:我有三个要求

品读古今 2024-07-28 21:58:38

1976年9月9日零点10分,毛主席的心脏停止了跳动,一代伟人溘然长逝,享年83岁。毛主席一生想的都是如何为人民谋福祉,对于个人则考虑的很少,即使在临终前对个人身后事的处理也没有做任何交代。

毛主席去世后,中央政治局连夜召开了会议,主要讨论毛主席身后事的安排,包括遗体的处理,发丧的形式、规模,是否邀请外国代表团前来吊唁等。

会上各方分歧很大,对于毛主席的遗体如何处理出现了两种意见。一种认为,主席遗体应该火葬,因为主席生前就明确表示希望自己死后能够火化,如果不火化,那就是违背主席生前的意愿。

早在1958年,毛主席就和中央领导人签署过一份火葬倡议书,朱德、周恩来等人都在上面签过字。

1963年,罗荣桓去世,毛主席在参加完追悼会后,心情十分烦闷,连续几天吃不好睡不好。他在和护士吴旭君聊天时,谈到了自己母亲去世的事情,还认真的表示,希望自己死后要火葬,因为如果遗体存在,对人民群众是一种负担。

毛主席的话让吴旭君有些难以理解,一时不知道怎么接话。见气氛有些沉重,毛主席又恢复了一如既往的幽默,风趣的说:

“虽然是火葬,但是追悼会上大家还是可以穿的花花绿绿的庆祝嘛!”

毛主席的生死观,体现了他豁达的心态和唯物主义者的本色,对普通人而言,这份生死观无疑是一笔宝贵的财富。

不过,另一种意见则认为,毛主席是一个时代的象征,他在人民群众心中有着特殊地位,遗体应该永远的保存起来以供瞻仰。

两种说法都有道理,互相争执不下,时任毛主席警卫队长的陈长江后来回忆道:

“会议的气氛与其说是讨论,倒不如说是争论,各方观点明显对立,情绪也很激动。”

最后,由华国锋和叶剑英拍板,主席的后事分两步走:先对主席的遗体做必要的保护,以利于进行发丧、吊唁;然后再征求有关方面的意见,进行研究决定,或火化,或保存,都是可以的。

这样一来,遗体的防腐处理成了当务之急。九月份天气还比较炎热,如果不抓紧时间处理,恐怕连丧期的几天都难以维持下去。于是,中央决定迅速布置各项工作,分头抓落实。

会议结束后已经是凌晨四点,负责主席后事处理的汪东兴来不及休息,见了刚从唐山震区赶回来的卫生部部长刘湘屏和医学博士徐静。汪东兴向两人传达了主席去世的消息,然后说明了对毛主席遗体保护工作的要求。徐静没有心理准备,一时间被震惊的说不出话来。

等徐静回过神来后,汪东兴说:“有什么要求可以提出来。”徐静用力平复了自己的情绪,在经过思考后,她提出了三点要求,第一需要先看看毛主席遗体的情况,第二召集专家研究遗体处理方案,第三需要准备相关药品和器械等条件。汪东兴听完后,全部答应了。

接着,汪东兴又把中央警卫团团长张耀祠和警卫队长陈长江找去,交代说:

“毛主席在世时,他的警卫工作一直是你们一中队负责的,现在根据政治局的决定,毛主席遗体的警卫任务仍由你们一中队担任。”

汪东兴还特别对陈长江强调说:

“你们要和毛主席在世时一样, 要严肃认真地做好这项工作, 这也是非常光荣的……”

陈长江是老党员,又负责毛主席的警卫工作多年,对毛主席的感情非常深。毛主席去世后,他内心十分悲痛,但是他明白,这会儿不是难过的时候,千头万绪的事情需要去处理。

很快,陈长江从一中队挑选了20多个精明能干的战士,给大家做好分工,配合卫生部的专家做好主席遗体的安放、警卫和护送工作。他号召大家,化悲痛为力量,振作精神,为主席站好最后一班岗。

另一边,中央领导任命徐静为遗体保护小组领导人,并让她带上相关人员和器械药品立刻前往中南海。

9月10日早晨,徐静等人到达中南海,向华国锋汇报了小组制定的遗体保护方案,华国锋表示认同。然后,徐静和小组成员张炳常、陈克铨三人就开始了遗体处理工作。

遗体保存的第一步就是解剖,然后注入防腐液。这项工作的要求十分细致,对环境要求十分高,室内所有空间都要进行消毒。为了争取时间,徐静三人连饭都没吃,开始了工作。经过两个多小时的工作,终于完成解剖。

在注入防腐液后,遗体产生了肿胀现象。这引起了徐静等人的紧张,许多领导也为此感到担心,因为主席的吊唁会马上就要开始,这样会影响主席遗容。

然而,长期与遗体打交道的张炳常却不慌张,他说这是正常现象,一般在24小时内,遗体就会消肿。不出张炳常所料,一段时间过后,遗体很快有了明显的消肿,整个遗体处理工作达到了预想的效果。

当天下午,服装厂的师傅赶制了一套灰色中山装给主席换上,理发师周福明为主席最后一次梳好头发,北京医院病理科技师马燕龙则为主席作了细致的化妆整容。做好这一切后,11日凌晨3点许,一辆大型黑色灵车缓缓驶入中南海,毛主席的遗体就要运出中南海了,离开这个他生活了二十多年的地方。

灵车接上主席遗体后,从中南海西门开出,最后来到了人民大会堂北门,在这里接受各界群众代表和党政机关干部、各国驻华使节的吊唁。

人民大会堂北大厅里灯火通明,主席的遗体被抬到了大厅中央的平台上,身上覆盖一面党旗,四周布满鲜花翠柏。

当天大厅内开了冷气,温度保持在15度以下。然而,由于前来吊唁的人川流不息,军乐团演奏的铜管乐器以及吊灯都散发出热量,使得大厅的温度居高不下,不利于主席遗体存放。

中央召集专家们进行紧急讨论,决定撤出军乐团的现场演奏,改为播放哀乐,关闭部分灯光,大厅内的温度这才有所下降。然后又给遗体装上一个有机玻璃罩,并在内部装上冷却系统,这才使得在接下来17天的吊唁期间,主席的遗体没有受到影响。

在吊唁活动期间,华国锋、叶剑英等人经商议决定,对毛主席的遗体进行永久性保存,并建立毛主席纪念堂,让人民群众能够永远瞻仰。

但是毛主席纪念堂建成并非一朝一夕的事情,因此华国锋等人商议,暂时将毛主席的遗体存放起来。毛主席遗体存放室位于毛家湾西边,代号为“749”,原来是医院的地下手术室,设施完善,条件齐全,更重要的是此处鲜为外人知晓。

为了保证毛主席遗体转运过程中的安全和保密,警卫队组织了两个车队,并对行动中可能出现的突发事件做了充分的预案。

第一车队由中央警卫团长张耀祠带领,护送着毛泽东遗体出人民大会堂北门,直接开至毛家湾西。

第二车队由警卫团副团长邬吉成带队,出人民大会堂的北门,然后向东经南、北池子,过北海大桥,从北门进入中南海,当然毛主席遗体并不在这个车队上,车上坐着的其实是华国锋,这个车队主要起迷惑作用。

第二车队到达中南海后,华国锋下车,和邬吉成坐上了另一辆车驶往毛主席遗体存放室。此时毛主席的遗体已经安全送达,汪东兴、张耀祠和卫生部部长刘湘屏以及遗体保护小组的医务人员吴阶平、林均才、徐静等正在那里。

华国锋就毛泽东遗体的保护与警卫工作提了要求,强调:

“一定要把毛主席遗体保护好,不能出差错。”

9月10日下午,上百万人民群众和各界人士在天安门广场举行毛主席的追悼大会。在追悼会上,毛主席的大女儿李敏因过度悲伤一度昏厥,而毛主席的妻子江青则头戴黑纱,脸上看不出什么表情。

“769”的警卫和医护专家加起来有三十多人,大家各司其职,分别负责毛主席遗体的安全和保存工作。

遗体的长期防腐和保存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仅靠遗体内的防腐液已不能满足要求。来自全国各地的医学专家一起开会研究,最后决定暂时采取液态和气态相结合的方法进行遗体保护。即头和两只手暴露在氮气中,身体则浸泡在液体药水中。

虽然毛主席已经去世,但是大家对这位伟大领袖的崇敬之情并没有削减分毫,不管什么工作都力求做到最好最细,这是一种发自肺腑的感情。日后,陈长江这样回忆这段生活:

“在卫生部专家进行有关遗体保存方面的科学研究和具体技术操作时, 我们则根据他们发来的指令对停灵房间的温度、湿度进行监测和控制,还有那些消毒、杀菌一类的工作,不管是在脏的、累的,还是在呛人的、对健康有害的环境里,我们的同志知难而进,心甘情愿,兢兢业业做好每一件工作,就像毛主席在世的时候那样。”

经过紧张施工,1977年5月24日,毛主席纪念堂落成。但是,用于存放遗体的水晶棺制作工作却遇到了不小的困难。

负责制造水晶棺的是北京玻璃总厂。为了更快的完成任务,中央把全国的玻璃厂都调动起来了,让肖秧调配。

肖秧进行了分工,605分厂负责水晶棺的主体制造,上海的新沪玻璃厂和锦州的115厂负责水晶棺底部和侧板。问题主要出在水晶棺的主体制造上。

党中央对水晶棺提出的要求是长2.4米,宽1米,厚度30毫米。对于605分厂来说,长宽都不是问题,然而要保证30毫米的厚度在当时是个技术大难题。

一开始技术人员用传统的方法做出了一块水晶,虽然长宽达标,但厚度只有10毫米,所以不得不再次返工。所需要的水晶来自于海南,在反复试验中,优质的海南天然水晶已经被消耗殆尽。

这时,一位叫徐兆彩的老师傅通过思考,发明了一种全新的工艺,把原来的制造工艺拆分为“打砣、模压、拼接”三大部分,降低了水晶制作的难度。材料方面,技术人员就地选用了江苏的东海水晶,本来只是作为南海水晶的替代,却意外发现,东海水晶在各项指标上不仅不输于海南水晶,而且透明、光泽度上更胜一筹。

就这样,工人连续奋战了十个月,终于制作出了符合要求的水晶棺主体,然后被送到北京,由中科院的化学专家和光学专家进行粘结、镀膜等工艺的制作。为了让水晶棺内维持低温,专家还在水晶棺内安置了一套冷却系统。

1977年8月20日是主席遗体转移到纪念厅的日子。当天凌晨1点左右,陈长江等四人穿好防护服,戴上防毒面罩,进入“769”室内,将毛主席的遗体抬上灵车,随后护送主席遗体前往纪念堂。

纪念堂的核心部分是瞻仰厅,大厅正中是水晶棺,棺床是用黑色花岗石制成的,棺座四周分别镶着金饰党徽、国徽、军徽和毛主席的生卒年份,整个大厅格调沉稳,庄严肃穆。从此,毛主席他老人家将在这里安息,陈长江和警卫组的工作也宣告圆满结束。

毛主席纪念堂落成后,作为毛主席保存遗体的有功人员,相关的医疗人员和技术工人被特许近距离参观毛主席的遗容。看到毛主席遗容安详地躺在水晶棺内,所有人都觉得自己的辛苦是值得的。

纪念堂开放后,普通老百姓仅凭身份证就能进去参观。该政策一出,前来参观的人与日俱增,最巅峰时,每天的客流量都能达到六万次以上。

不过,参观的人多了,各种各样的说法也就出来了。有的人质疑,说毛主席的遗体变小了,又是说遗体好像是塑料做的,会不会是纪念堂方面私自更换了呢?

1989年,作为当年主要负责人之一的徐静,再一次现身公众,并用通俗易懂的话对以上这些质疑进行了解释。

首先,有人感觉遗体像是塑料做的,主要原因是灯光效果的变化导致主席的面色发生变化。其次,纪念堂内每天人山人海,每位游客瞻仰毛主席的角度都不同,而水晶棺在不同的角度折射率不同,这才会让人产生遗体变小了的错觉。总之,毛主席的遗体从始至终都没有任何的问题,一切都是误会。

如今,几十年过去了,毛主席的遗体仍然静静的躺着,接受人民群众的瞻仰吊唁。作为共和国的缔造者,他永远活在我们心中!

0 阅读:0

品读古今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