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安的两大魔头,李傕和郭汜放下刀枪,又坐在了一起吃饭喝茶了。
郭汜对李傕说,那个杨奉和董承带着皇帝去弘农了。你想,他们若是在山东站稳了脚跟,一定会号召各路诸侯来讨伐我俩,我们就全族不保了!
李傕说,你说得对!干脆,我与你合兵一处,我们到弘农杀了皇帝,平分天下,你看如何?
郭汜大喜:正合我意,大哥,咱们再一起干!
此前,汉献帝兴平二年春天,因为郭汜妻的刻意挑拨,更因为彼此积累已久的各种矛盾,李傕和郭汜反目成仇,他们在长安内外大打出手。
这是一场大混战,从皇帝到文武百官再到平民百姓,全部都被卷了进来。
他们打得天昏地暗,也打得毫无章法:你放火,我就抢劫;你劫持皇帝,我就绑架百官。
从春天到秋天,他们打来打去也没分出胜负,却都损失惨重。
混乱中,李傕部将杨奉反水,他与董承一起,带着汉献帝奔向弘农。
面对巨大的危险和共同的利益,李傕和郭汜立刻放下仇怨,重新又握手言欢。
这李傕和郭汜,已经在汉末这个舞台驰骋很久了,我们来追溯一下他们的人生来历吧。
他们原本都是董卓的部将,司职校尉,是跟随董卓来到长安的。
郭汜是盗马贼出身,李傕的来历没有记载,应该也不是啥豪门世家子弟。他们都很会打仗,当然也没有吕布那么光彩照人。他们在董卓与诸侯交战的过程中逐渐扬名的,到了董卓被杀之时,他们与张济、樊稠并列为“四大金刚”,一起带着部队逃回陕西。
随后,他们上表求王允赦免他们,未获准许后,他们的想法依旧是“分散逃生”——完全没有兴兵作乱的想法和谋划。
是谋士贾诩对李傕说,你们若是解散部队逃亡,随便一个亭长就能把你们都抓住。与其如此,不如聚集人马杀入长安。成功可以正名,失败了再跑也不晚……
李傕和郭汜等人这才想明白,然后带着部队杀回长安,杀死了王允,赶跑了吕布,共同掌控了中央政权。
他们都是军人出身,除了打仗之外,既没有统帅能力,也完全不俱备政治野心。
他们不过是被形势和命运裹挟,被各种人有意无意地推动着,一步步走上了帝国的权力中心——虽然此时东汉王朝已经开始群雄割据,但“挟天子以令诸侯”还是有着极大优势的。
无奈李傕和郭汜的学习能力也很差,并没有随着地位的改变和眼界的拓展而提升政治水平与权谋能力;他们也不会用人,连就身边的一流谋士贾诩都没能用好——贾诩不久就跑了。
于是,无论是主政还是内讧,这二位都是朝令夕改、左右摇摆、自相残杀。他们让自己和部队都陷入了极大的混乱中,内部越加离心离德,实力也是越打越弱。
尽管他们终于又清醒过来,准备捐弃前嫌、共同对付朝廷,却已经为时已晚,他们已经用完了所有的好运气。
尽管李傕和郭汜对汉献帝穷追不舍,尽管给汉献帝打得狼狈不堪,却也始终没能追上,只能沿途劫掠百姓,祸乱天下。
终于,他们尾随汉献帝回到了洛阳,在这里,他们遇到了曹操的百战精兵。
曹操亲自率军前来救驾,曹操且亲临战场持宝剑压阵,李傕和郭汜被彻底击溃,“剿戮极多,降者不计其数。”
李傕和郭汜只能带着少数人马仓皇逃走,从此混迹于各地的小股势力间,几年后相继被不知名的小人物杀死,黯然退场。
从来历模糊的军人到掌控帝国的权臣,李傕和郭汜的上位,完全是意外——既是历史的意外,也是他们个人的意外。
才华支撑不起意外,他们的出现,只能让百姓越加苦难深重,让那段历史越加黑暗混乱。
“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
“出门无所见,白骨敝平原。”
“中野何萧条,千里无人烟。”
这几位诗人都来自那个时代的上层贵族,他们耳闻目睹都是如此惨烈恐怖,寻常百姓几乎就是死路一条了……
隔着两千年的岁月,阅读这段历史和诗词,依然不寒而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