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总说,“家里的小孩要宠着点”,可真的宠过头了呢?
熊丽就是例子。
她是家里的老小,上头还有五个兄姐,父母把她当心尖宝,衣来伸手,饭来张口。
小时候,家里条件不好,再苦也没亏着熊丽,哥哥姐姐要干农活,她却在家被“围着转”。
后来,她长大了,不爱工作、不肯吃苦,好像爷爷奶奶的哄宠长成了性格的一部分。
别人家的孩子十八岁出去闯社会,她却还是家里娇滴滴的小公主。
父亲早年过世后,母亲和哥哥姐姐更是对她照顾有加,“妹妹不容易,要帮一把”成了家里的默认共识,可他们没想到,这种娇惯种下了后来的苦果。
三段婚姻,为何都以失败告终?
长得漂亮确实是一种“资源”。
熊丽二十多岁时,靠着出众的长相,嫁给了一位有钱的浙江富豪。
当时,村里人羡慕得不得了,“这姑娘,福气真好!”豪车、名牌、别墅……婚后,熊丽什么都不用愁,就连菜都不用下厨房做。
夫妻间的相处,光靠脸是不够的。
熊丽的脾气让两人摩擦不断,三观的差距更是像隔了一条河,吵着吵着日子就过不下去了。
一年后,她以三观不合为由选择离婚,还拿了14万赔偿。
第二段婚姻,她嫁给了一位做生意的男人。
日子虽不如第一任老公那么锦衣玉食,可也算得上舒坦。
可熊丽还是不做家务、不愿承受家庭琐事的烦恼,丈夫抱怨她“不分担压力”,也以离婚收场。
这次,财产分割没落下多少,离婚后的她就觉得生活有点“吃紧”了。
不到三年后,她又嫁给一位环卫工人。
虽然这位丈夫踏实肯干,对熊丽照顾得很好,可生活水平落差太大,熊丽渐渐觉出不适,总觉得日子过得太“寒碜”。
为此,她主动提出了离婚。
在离婚协议签完的那一刻,她成了“回娘家的女人”,“逃”的是关系、“找”的却是依赖。
母亲的腿突然发生骨折,让熊丽与哥哥激烈对抗回娘家后的熊丽,过上了彻彻底底的“啃老”生活。
就算她52岁了,家务活不碰,生计活不干,日子过得倒轻松。
94岁高龄的母亲,却天天忙着给她做饭、收拾房间,还把每月的退休金都交到她手里花。
这份“逆反”的亲情,终于在2019年,一场意外中爆发了。
有一天,母亲李凤玲出门时摔了一跤,腿骨摔成了骨折。
熊丽顿时慌了,自己既没钱,也没能力照料母亲,只好通知三位哥哥商量这事。
听说是母亲出了事,哥哥们赶来了,可没两句话就吵了起来。
熊丽一句,“签了赡养协议你们就得负责治病”,让哥哥们火冒三丈,“你天天躺家里,90多岁的老人你不照顾,还让她出门买菜,现在出事了你怪谁?”话不投机,兄妹之间的矛盾越吵越深。
最终,熊丽一纸协议把哥哥们告到了居委会。
可居委会的调解员也头疼,毕竟,“清官难断家务事”。
还是哥哥们让了步,他们找了个较便宜的小诊所给母亲治腿。
熊丽不满意,说这个医生不靠谱,哥哥们却回她,“如果不愿意,让你自己出钱换大医院”。
母亲的情况日趋恶化,兄妹间的矛盾也在这件事后“雪上加霜”。
终结啃老的协议,熊丽的未来又该如何?
为了缓解矛盾,居委会又组织了一次调解会。
这次,哥哥们提出要签一份新的协议。
协议明确规定,母亲的退休工资要分出一部分用于医疗和日常开支,熊丽拿不到那么多钱了。
此外,他们的意思很清楚:熊丽需要承担更多照顾母亲的责任,否则就别再赖着啃老了。
熊丽答应了协议,却显得特别不情愿。
从小到大都依赖家人的她突然发现,这份协议“断了”她的靠山。
之后的生活似乎注定充满挑战:52岁的她没积蓄、没收入,也没有过日子的经验,工作似乎是她唯一的出路。
可对于熊丽来说,从适应悠悠哉哉的生活到真正迈出那一步,并不容易。
结尾“啃老”从来不是长久之计,它其实是一场以消耗亲情为代价的“临时救援”。
熊丽的故事让我们看到,生活的风雨谁都避不开,父母能为你撑伞一时,却不能为你遮风挡雨一世。
人生的路,终究是要靠自己的脚一步步走出来的。
也许对熊丽来说,这次协议的签署或许是一个痛苦的起点,但未尝不是一个新的转机。
人生说到底,哪有那么多捷径,谁走自己的路,谁就能找到真正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