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真相:苦,流向了不缺苦的人;钱,流向了不缺钱的人

舒山有鹿 2024-12-25 11:37:32

01

网络上有一个观点:苦,流向了不缺苦的人;钱,流向了不缺钱的人。

人生,就是一个滚雪球的过程。

穷人滚雪球,滚的就是“苦难”的雪球。随着雪球越滚越大,穷人想吃苦,他们就能吃一辈子的苦。

富人滚雪球,滚的就是“金钱”的雪球。随着雪球越滚越大, 富人的收益越来越高,哪怕他们躺着,也能通过“钱生钱”赚钱。

问题就来了,穷人和富人之间,究竟存在着什么样的差距?

第一点,是“认知”上的差距;第二点,是“人生态度”上的差距;第三点,是“资产”上的差距;第四点,是“人脉”上的差距。

归根结底,主要是认知上的差距,导致了后边的一切差距。

02

对于“苦”的理解,穷人的认知跟富人的认知,差距极大。

孟子说过一句话:“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然后动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

说得直白一点,人要吃“有价值”的苦,而不要吃“没有价值”的苦。

在鸿门宴上,项羽跟刘邦说,你们那边的曹无伤,可是我们这边的人。范增看到项羽说多了,就暗示项羽快点解决刘邦。

项羽不乐意,他认为,自己要在战场上堂堂正正打败刘邦,没必要在这里杀他。

等刘邦借尿遁回到军营,二话不说斩杀了曹无伤。甚至连曹无伤的身边人,都不放过,该干掉就干掉,免除后患。

结果,我们都知道,刘邦战胜了项羽。

你会发现,项羽妇人之仁,留下了刘邦这个大患,这是自己制造苦难。而刘邦果决狠辣,立马斩杀曹无伤,这是自己终结苦难。

刘邦吃了“有价值”的苦,所以他登临巅峰。而项羽吃了“没有价值”的苦,放虎归山,所以他身死道消,万劫不复。

03

穷人讲究的,永远都是自己感动自己;富人讲究的,永远都是利益使然。

工厂的流水线工人,天天工作12个小时以上,领着两三百的工资。每天休息的时候,就自我感动,认为自己很努力。

可他们没有想过,不寻找新的出路,总是过着一眼看到头的生活,终究会有干不动,甚至累死的那一天。

老黄牛天天吃苦,天天感动自己,难道说他们就改变命运了吗?

真正的富人、老板,永远都不会自我感动,只会用“利益”去衡量所做的每一件事。

有短期/长期的利益,值得投资,那他们就去做。没有短期/长期的利益,不值得去投资,那他们就不会去做。

狼行千里,永远都可以吃肉,因为他们不会自己感动自己,只会以切身、现实的利益,来衡量所拥有的价值。

老黄牛吃苦,狼也吃苦,为什么老黄牛沦为底层,而狼身处食物链的上层呢?思维模式、行动模式,决定了差距。

04

只要认知存在差距,其他的差距,只会越来越大。

要想人生起飞,第一步,就是赚取人生的第一桶金。

能不能赚到第一桶金,就是一个筛选、淘汰的过程。赚到了,就有资格更进一步。没有赚到,就只能被淘汰了。

脑子灵光的人,赚了第一桶金,就可以进行“钱生钱、利滚利”的模式赚钱了。只要市场波动不大,那他们所赚的钱,只会越来越多。

脑子迟钝的人,不仅赚不到第一桶金,还经常被人收割韭菜,负债累累,只能拼命打工,赚取那一点固定的死工资。随着岁数大了,就有可能被职场裁员,更加窘迫。

当前者还是正收益的时候,后者已经是负收益了。

这个时候,后者就会抱怨,为什么自己会被割韭菜,这不公平?

其实,这公平得很。社会就是如此,谁脑子灵光,谁就可以成为割韭菜的那一方。谁脑子不灵光,谁就成为被割韭菜的那一方。

用一句话来概括,就是“认知对得起苦难”。

05

写到最后

现阶段,我们经常谈到“内卷”。

内卷的本质,就是资源不足,而人口基数庞大,所造成的恶性化竞争。

这里边谈到的“资源不足”,是一个相对的概念。我们可以通过“二八法则”来理解。

所谓二八法则,就是20%的精英拥有80%的资源,而80%的普通人只能在20%的资源中苦苦竞争。

待在80%的群体里边,只会越来越苦,因为底层竞争很严重。苦,流向了不缺苦的人。

有幸进入到20%的群体里边,才有可能赚到钱,因为中上流社会的资源,相对于底层,那是很丰富的。钱,流向了不缺钱的人。

精英,一开始也是普通人,只是他们“认知深刻”,再加上抓住机会,才得以爬上去罢了。

文/舒山有鹿

0 阅读:2

舒山有鹿

简介:情感作家,励志达人,你有烦恼,我来解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