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到那碗虾仁锅巴冒着热气端上来的时候,锅巴片被滚烫的虾仁汤汁一浇,发出嗞啦的声响,突然就觉得这个名字还挺贴切。
那个年代的饭店里总是弥漫着一股特别的气息,跟现在不太一样,墙角堆着一摞锅巴,每天早上师傅都要把它们炸得金黄酥脆,这样到了饭点的时候才能应付得了客人的需求。
街边的小店里经常能听到锅巴被热汤浇上去的声音,那种声音跟别的菜品完全不一样,有点像是下雨天屋檐滴水,又有点像是煎东西的声音,反正就是听着特别舒服。
以前家里要是来了客人,长辈们总喜欢点这道菜,不为别的,就因为这个声音能让人记住,而且那个香味能从厨房一直飘到大堂,让人忍不住想要多吃两口。
有时候我就在想,乾隆当年也许就是被这个声音吸引了,要不然怎么会对一道看起来这么普通的菜这么感兴趣,还给它取了个这么气派的名字。
那些年轻的厨师现在做这道菜,总觉得要加点新意,可是我觉得最原始的做法反而最好,就是最简单的虾仁和锅巴的组合,太多花样反而显得做作。
现在想想,这道菜最厉害的地方就在于它的平常,用最普通的食材,做出了最让人难忘的味道,这种感觉其实跟江南的生活方式很像。
记得小时候去外婆家,每次吃这道菜的时候,外婆都会说这就是苏州人的生活态度,看着简单,但是做起来一点都不马虎。
其实这道菜看起来简单,但是做起来真的很有讲究,光是锅巴的火候就不是那么好掌握的,炸得太过或者不够都会影响最后的口感。
虾仁也是有讲究的,最好是用太湖里刚捕上来的河虾,个头不用太大,但是一定要新鲜,这样做出来的味道才够鲜美。
熬汤的时候要用大火快速翻炒,这样才能保持食材的新鲜度,不然虾仁容易老,汤也容易浑浊,影响最后的卖相。
浇汤的时候也是有技巧的,要一次性把热汤浇下去,这样才能发出那种特别的声响,如果断断续续地浇,就没有那种效果了。
有些老饭店还会在汤里加入一些特别的配料,比如香菇或者火腿丝,这些都是为了让味道更加丰富,但是分量一定要控制好。
我听说有些地方的厨师会在锅巴里加入一些特别的调料,说是为了让香味更足,但是我觉得这样反而失去了最原始的味道。
有时候看着那些年轻的厨师做这道菜,总觉得他们少了点什么,可能是因为他们太注重技巧,反而忽略了最重要的东西。
在老饭店里吃这道菜的时候,总能听到厨房里传来各种声音,有炒菜的声音,有切菜的声音,还有那种特别的锅巴声。
每次听到这些声音,就会想起小时候跟着长辈去饭店吃饭的情景,那时候觉得这些声音特别吵,现在听来却觉得特别亲切。
其实这些声音就像是一种语言,在诉说着江南人的生活方式,简单却不随意,讲究却不做作,这种感觉真的很特别。
每个地方的饭店都有自己的特色,但是只有江南的饭店才会有这种特别的氛围,可能这就是地域文化的差异吧。
我觉得虾仁锅巴之所以能成为就是因为它完美地诠释了江南饮食文化的精髓,简单却不失风味。
这道菜不仅仅是一道美食,更像是一种生活态度的体现,它告诉我们,生活不需要太多的装饰,只要用心去做,就能做出不平凡的味道。
听老一辈的人说,以前的饭店里光是听声音就知道厨师的水平如何,现在的饭店却少了这种感觉,可能是因为现代化的设备太多了。
虽然现在的饭店做的虾仁锅巴可能比以前更精致,但是总觉得少了点什么,可能是少了那种生活的气息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