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电动车续航焦虑成为行业痛点,长安汽车副总裁、深蓝汽车 CEO 邓承浩在 2025 中国电动汽车百人会论坛上扔下 "王炸":搭载全固态电池的样车年内首发,2027 年实现量产!这场发布会不仅让新能源汽车赛道炸开锅,更透露出中国车企在电池技术领域的 "降维打击"。
不同于市场上常见的半固态电池,深蓝此次公布的全固态电池采用 "金钟罩" 技术,能量密度突破 400Wh/kg,续航里程轻松超过 1500 公里。更令人惊喜的是,安全性较传统液态电池提升 70%,彻底解决电解液泄漏、热失控等安全隐患。这意味着未来电动车不仅能实现 "充电一次跨城通勤",更能像手机一样安全可靠。
在技术突破的背后,AI 大模型正扮演 "超级加速器" 角色。中国科学院院士欧阳明高指出,通过 AI4S(人工智能驱动科学创新)技术,固态电池研发效率提升 1-2 个数量级,研发成本降低 70%-80%。深蓝团队联合太蓝新能源开发的无隔膜固态电池,正是通过 AI 高通量计算,实现材料体系智能匹配,将传统 "试错法" 研发周期大幅缩短。
三、2030 年前不会遭遇 "技术背刺"面对消费者担心的 "买完就淘汰" 问题,邓承浩给出定心丸:全固态电池真正大规模商业化至少要到 2030 年。当前技术迭代仍需突破硫化物电解质稳定性、锂金属负极应用等难题,而深蓝已规划 2025 年功能样车首发、2026 年规模化验证、2027 年逐步量产的 "三步走" 战略。这种渐进式推进既保证技术成熟度,又为用户留出升级缓冲期。
四、车企竞赛白热化,中国技术弯道超车全球车企正上演固态电池 "军备竞赛":丰田计划 2027 年量产,奔驰测试车续航破千公里,比亚迪 2027 年启动示范装车。中国车企凭借 AI 赋能后来居上,长安、广汽、上汽等企业均将量产节点锁定 2026-2027 年,能量密度指标全面对标国际。欧阳明高院士断言:"即使中国晚一年量产,也不会丧失产业主导权。"
五、智能汽车机器人时代已来邓承浩在论坛上强调:"未来汽车将是可进化的智能机器人。" 深蓝 S09 搭载的全场景智能驾驶解决方案,正是 AI 与固态电池协同发展的缩影。随着固态电池能量密度持续提升,未来电动车有望化身 "移动能源站",通过车网互动实现充电零成本甚至反向供电,构建全新能源生态。
这场技术革命不仅是续航数字的突破,更是汽车产业底层逻辑的重构。当 AI 与固态电池深度融合,电动车将彻底摆脱 "续航焦虑" 标签,真正成为安全、智能、可持续的出行伙伴。而中国车企正以自主创新为引擎,在这场全球竞赛中书写属于自己的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