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9日,特朗普宣布,将对超75个未对美国报复的国家暂停加征“对等关税”90天,并在此期间将关税大幅降至10%。
然而,令人意想不到的是,“赦免名单”发布不足一日,特朗普即采取严厉措施,直接对这些国家发出威胁。
面对以关税谈判压榨他国的特朗普,美国网友愤怒发声:让我们再次团结,阻止国家受损!
特朗普对这些国家具体实施了哪些威胁?
【不让步就回到原样!】
4月9日,特朗普政府实施了一项全球贸易界震惊的政策转变。
白宫在对全球贸易伙伴实施“对等关税”后,迅速宣布暂缓加征关税90天,并将税率由最高50%调降至10%。
然而,该“赦免名单”未包括中国,特朗普同时宣布对中国商品加征关税,从10%提升至25%,达到中美贸易战以来最高水平。
这场“大赦”实为特朗普政府的临时策略。4月10日,特朗普宣布:若90天内协议未成,美国将恢复对相关国家的高关税。
特朗普政府的“胡萝卜加大棒”策略,显现其在全球贸易战中的疲惫:旨在遏制中国,同时力求不与其他国家全面交恶。
这些被列入“赦免名单”的国家,并非因特朗普的“盟友优待”,而是经过精心策划的政治交易结果。
白宫公布的谈判框架要求,相关国家90天内需与美方达成其期望的协议,否则美方将恢复原有关税政策。
特朗普政府的“定制化谈判”实为“分化策略”,以东盟为例,其占美进口额18%,但内部利益分歧:越南欲保对美出口优势,印尼则忧失中国市场。
特朗普利用现有矛盾,企图打破全球供应链对中国的依存关系,以此削弱中国的影响力。
面对特朗普挑衅,中国采取多维度反制,4月11日正式宣布对美进口商品加征125%关税。
此外,中国在出口管制清单及稀土管理方面,针对美国采取了一系列反制措施。
这些举措直接影响美国经济,美商会数据显示,对华关税增10%,美企年利润减420亿美元,消费者年均额外支出850美元。
讽刺的是,特朗普政府欲借“友岸外包”转移产业链,然墨西哥对美出口零部件中,六成仍源自中国。
尽管特朗普努力联合盟友以遏制中国,但实际结果却与预期相反,未能如愿。
欧盟暂停反制,但仍将推进贸易多元化。日本丰田加快步伐,将氢能源研发中心转移至上海;德国巴斯夫亦在中国投资百亿欧元,建设新厂。
该策略表现为表面配合而实际抵制,揭示了各国对特朗普政策的不信任,其“美国优先”主张,最终加速了全球产业链脱离美国的趋势。
世界银行预测,90天内未达成协议,全球GDP或损失2.8万亿美元,该数额等同荷兰、瑞士与瑞典三国经济总量之和。
显然,特朗普采取的“极限施压”策略,正促使全球贸易濒临危机边缘。
历史屡次表明,自私的贸易政策终将自食恶果。特朗普的“关税波动”虽能暂时影响市场,却无法改变全球化分工的根本趋势。
最终需明确,此博弈的胜利必不属于筑墙之人,而将归属于在风雨中坚定航行的船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