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亚游牧民族的发明,要了隆科多大伯的小命,骆驼炮有多神奇?

冷兵器的斗争 2023-12-30 07:31:08

作者|冷研作者团队-寄生蟹子

字数:3265,阅读时间:约9分钟

编者按:赞布拉克火炮,波斯语写作زمبورک,英语转写为zamburak,指的是一种流行于中东、中亚地区的武器。之前咱们冷研出过一篇清代引进中亚和奥斯曼火器的文章,里面也提到了从中亚和奥斯曼地区引入的火枪“赞巴拉克鸟枪”,实际上“赞巴拉克”这个词涵盖的范围不仅仅是单兵鸟枪或者是抬枪,还包括骆驼炮,根据外文资料,这个词其实主要还是指骆驼炮,为了区分,笔者将其翻译为“赞布拉克”,其实是一回事。本文就来说说骆驼炮的故事。

▲查阅资料可知,“赞巴拉克”这个词更多的反而是指骆驼炮

在古代,重型火器的威力与机动性是一组矛盾。想要增大威力,就要多装药,为了承受高膛压,只能增加炮管厚度,也就增加了火炮重量,在仅能使用人力或者畜力的情况下,机动性自然要下降。但从另一个角度来说,大威力火炮到不了战场,和没有一样,因此在很多时候,能够伴随步兵的轻型火炮,反而更受欢迎。

当然,中国曾经尝试对重型火炮进行分解运输,到战场后再组装,例如著名的九节十成炮,但是以当时的技术,这样做会存在很多技术问题。

▲中国的九节十成炮是解决重型火器运输难题的一种尝试

古代火炮除了牵引之外,驮载也是很重要的一种方式。相比于最常见的马匹,在中东和中亚地区,骆驼也是一种很重要的驮载牲畜。其实如果把马匹和骆驼当作车辆来看,仅从数据上说,马匹比骆驼更好,而且骆驼胆子也比马小。但是骆驼胜在载重力大,耐力强,性情温顺。

所以北非和中东、中亚地区很早就开始使用骆驼作战。至于什么时候开始使用骆驼驮载火炮,目前最常见的说法是16世纪左右起源于埃及马穆鲁克骑兵。据称更早期的埃及有使用骆驼驮载大型弩的记录,而埃及又是较早接触西方火器的文明,在奥斯曼吞并埃及后,自然奥斯曼军队也使用骆驼炮。

▲从使用便利性上说,双峰骆驼更适合架炮

▲单峰骆驼也可以架炮,并且骑乘

后来我们比较熟悉的使用骆驼炮的是波斯、莫卧儿帝国、普什图人和俾路支人等游牧和半游牧民族,当然后来也传入了中国。这种武器的形制总体上比较简单,就是在骆驼背上安装一个带有支架的轻型火炮。其实中亚地区的双峰骆驼更适合安装赞布拉克火炮,因为双峰骆驼可以在搭载火炮的情况下骑乘,即使不骑乘,双峰骆驼架炮也更稳定,另外就是双峰骆驼体型更大一些。

▲清阿尔楚尔之战铜版画(局部)中的骆驼炮,就是标准前膛火炮样式

▲波斯风格的赞布拉克火炮,使用的是重型火枪样式

▲这种则是佛朗机式的

▲骆驼炮的炮架

至于搭载的火炮,那更是五花八门了。西方资料一般称在特制炮架上安装一门“鹰炮”(falconet),但是falconet这个词本身就指的是那些身管很长的火炮,这些火炮有鸟枪结构的、有佛朗机结构的,还有标准前膛火炮样式的,其他混合样式的就更多了。

由于当时亚洲的火器尚未跟欧洲一样拥有一个标准的体系,因此大体上在欧洲2磅炮以内,比这个大的很少见了。但是,这些不同的“鹰炮”倒是有个共同点,那就是都安装在一个Y型或者类似的回旋支架上,这样火炮本身就可以回旋了。

▲骆驼跪射是最为常见的发射方式

▲当然,骑射也是可以的

▲这张照片较为现代,但是能看出这些骆驼仅仅是运输工具,火炮要是要卸下来使用的

“赞布拉克”火炮的使用方式有多种,但是主要分为三类,一类是炮手骑在骆驼上射击;一种是骆驼跪下,当作一个大型炮架,射手直接操作火炮;最后一种就是仅仅将骆驼作为运输工具,作战时将大炮从骆驼上拿下来,在地面上架好后发射。

虽然亚洲地区的军队很多都装备了赞布拉克火炮,但是使用它进行的战争记载不算太多。笔者分析有两个原因,一则是由于赞布拉克火炮本质上是一种轻型火炮,说极端一点和日本的大筒是一类东西,因此想用这类火器取得决定性胜利机会很少,因此也就不值得特别记载;二则是估计像赞布拉克火炮这类武器制造起来比较简单,装备数量也不少,属于部队基本装备之一,可能也就不特别记载了。

▲卡纳尔之战示意图,红色为莫卧儿军,蓝色为波斯军,波斯军用骆驼炮有效克制莫卧儿军的战象,最终取得胜利

咱们主要是跟大家介绍这种武器,因此也就得找点案例。这里我选择一个取胜的案例,一个失败的案例。胜利的案例来源于1739年2月波斯和莫卧儿的卡纳尔之战。对峙双方为波斯阿夫沙里德王朝皇帝纳迪尔·沙阿率领的波斯军队;而另一方则是由莫卧儿帝国皇帝穆罕默德·沙阿率领的印度军队。

战役发生在在德里以北68公里的卡纳尔。其实从双方布阵的情况看,倒是不复杂,双方都是左中右三支部队,不过波斯军队主要装备赞布拉克骆驼炮,莫卧儿军队则主要装备战象。

▲莫卧儿军战象看起来威风凛凛,但是抵挡不住骆驼跑打击

莫卧儿军队有大炮掩护,但是战象上没有大炮;波斯军队则有骆驼炮。战斗在13日下午1点打响,波斯左右两翼骑兵出击,中军则为精锐的3000人,仅象征性的出击。莫卧儿军看到波斯骑兵,立即派出战象追击,波斯骑兵迅即边打边撤,等莫卧儿战象回过神来的时候,他们已经进入波斯骆驼炮射程之内了。

波斯人除了使用火炮之外,应该还是用了喷火器,类似于过去中国的“猛火油柜”一类的东西,战象看到火,同时又听到火器的爆炸声,都惊惧不已,队形很快就乱套了,因此莫卧儿军右翼在自家败军和波斯军冲击下先行崩溃,这也导致了中军集团无法固守,不得不后撤。

由于莫卧儿大炮移动不便,不能灵活支援,且战象目标太大,因此波斯军打击他们很容易;波斯骑兵和骆驼炮机动性好,莫卧儿军难以对其杀伤,最终莫卧儿皇帝被俘,兵力损失约2万,波斯大获全胜,仅损失2500余人。波斯军趁机攻占德里,莫卧儿帝国投降,连孔雀宝座都被波斯人拿走了。

▲所谓的驼城,笔者到认为可能是像这样的大型简易城寨内布置骆驼炮

▲清代有关乌兰布通之战的画作

失败的一仗则是我国清代著名的乌兰布通之战。关于这一战的背景和过程大家已经耳熟能详,不再赘述。不过这里面最有趣的还是准噶尔军的“驼城”。

尽管正史中没有对驼城的详细记载,但后世不乏想象和演绎,民国时期蔡东藩在《清史演义》中便写道:“什么叫作驼城?他(噶尔丹)用橐驼万余,缚足卧地,背加箱垛,蒙盖湿毡,环列如栅,作为前蔽,所以名叫驼城”,上万匹骆驼绑住蹄子,卧倒在地,背上驮着蒙上湿毛毯的木箱,环列为营,准噶尔士兵以木箱为掩护,利用骆驼之间的缝隙放箭和火铳。不过动脑筋想一想,这样做其实完全没有意义。

很多资料认为驼城是西方的车堡的变形,但是实际上明代也有类似的阵型,有这些制作木箱的木料还不如直接构筑城寨,或者干脆就以木箱为墙构筑城寨,而且骆驼的血肉之躯也无法抵挡火炮打击。

比较有可能的是,所谓的“驼城”应该是一个木制的简易城寨,或者是以木箱布置称简易城寨,里面布置有骆驼炮,这样城寨可以提供一定防御,虽然并不严密,而骆驼炮本身就是轻型火炮,也具备远程火力打击能力。所以清军在包抄的时候让准噶尔军反击,佟国纲(其子鄂伦岱,弟弟佟国维,侄子就是大名鼎鼎的隆科多)阵亡。

但是毕竟血肉之躯不能抵挡火炮,当清军把重型火炮(主要是500斤级别的威远将军炮,严格说不能算重型,这里这样说只是与骆驼炮做个对比)拉上来轰击的时候,“驼城”就土崩瓦解了。

▲后来更为先进的多管机枪也上了骆驼

另外在19世纪40-60年代印度抵抗英国入侵的盎格鲁-锡克教战争中,锡克人也曾使用骆驼炮抵抗英军,但是由于这种火炮已经无法和英军现代化的步枪相比,效果有限。19世纪60年代以后,加特林机枪或者哈奇开司多管机关炮也被搭载在了骆驼上,成了新一代的骆驼炮,不过就不能叫做赞布拉克了。

▲老电影《宋景诗》里面的骆驼炮,还有开炮的镜头

目前可见的赞布拉克火炮的画作并不算少,各种风格的都有,相关国家的博物馆里面也有不少。在影视剧作品中倒是不常见,笔者见到了最近的就是在1955年拍摄的《宋景诗》里面出现过,这部电影也算是为中国古代战争和武器运用提供了一个珍贵的影像资料吧。

本文系冷兵器研究所原创稿件,主编原廓、作者寄生蟹子,任何媒体未经书面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追究法律责任。部分图片来源网络,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们联系。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