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国沙皇时期的国家形态实际上呈现出一种独特而复杂的面貌,可以说它并非严格的国家体系,而更像是由沙皇侵占领土后强行拼凑而成的怪异组合。
以沙皇统治下的立陶宛为例,立陶宛人并没有被纳入“俄国人”的范畴,仅仅是因为沙皇靠武力占领后兼任“立陶宛大公”的职位,陶宛就和俄国一样被视为沙皇的统治领域。
其他被沙俄侵占的地区也是类似情况,例如爱沙尼亚之所以是沙皇俄国的一部分,纯粹是因为沙皇兼任“爱沙尼亚王公”的头衔,而亚美尼亚之所以归属于沙皇统治,则是源于沙皇“亚美尼亚地区领主”身份。
要知道如果把沙皇的全部称号和头衔都写出来,足足需要三百多个字。
在沙俄本土之外的大多数领地,沙皇时代一直实行“当地人治理”的制度,使得当地首领在沙皇之下享有绝对自治权,俄国本土的制度和法律各地区首领可以自由决定要不要实行。
沙皇对此也不在意,只要他们宣誓效忠沙皇个人就好。
因此,被沙俄侵占的大多数地区只宣誓效忠「沙皇个人,而非国家」。
这种松散的国家体制显然具有潜在的危险性。
列宁在十月革命前对这一问题有着深刻的认识。
在1913年的《关于民族问题的批评意见》中,列宁明确提出,像俄国这样多民族的国家必须摆脱“中世纪的分散状态”,建立起“中央集权制的大国”。
他认为,各种不同民族组成的一个统一国家,中央集权制的大国是迈向全球社会主义的一次历史性进展,这是唯一通向社会主义的道路,除了通过这样的国家(同资本主义紧密相连的)外,别无他途。
然而,现实却给了列宁一记响亮的耳光。
沙皇被推翻后,俄罗斯面临着一个现实而棘手的问题:「沙皇消失了,原本“只效忠沙皇”的地区自然可以寻求独立。」
最先跳出来的还是立陶宛,他们就表示:「“沙皇大公”都被你们干没了,我们可以自己玩了,古德拜。」
1918年2月,立陶宛正式宣布独立建国。
有了这个例子,其他地区也纷纷效仿,爱沙尼亚、亚美尼亚等一批曾经被沙皇“兼职”统治的地区纷纷行动起来。
甚至一些沙皇头衔中未涉及的地区,由于失去了效忠对象,当地首领也积极谋求“独立”。
一时间「苦沙皇久矣」的东欧大地上,各民族掀起了一波独立潮。
十月革命后,列宁建立了新政权,他所面临的就是这样一个沙皇留下的烂摊子。
在经过无数个不眠之夜后,顶着黑眼圈和谢顶的列宁做出了一个艰难的决定:「不再坚持中央集权制,同意实行自己多年来一直反对的联邦制。」
在1918年7月19日通过的第1部宪法中,苏维埃俄国被正式更名为「俄罗斯苏维埃联邦社会主义共和国」,简称「苏俄」。
这一举措使原本效忠于沙皇的各民族地区以“自治共和国”的形式纳入了新生的“苏俄”。
然而,问题并未结束。
亚美尼亚等被沙皇“兼职”的民族地区仍然持有保留态度:“我们和车臣等地不同,我们与俄罗斯平等,为何要加入俄罗斯?”
再次经历无数个不眠之夜后,列宁再次做出了妥协:「在“苏俄”的基础上再成立一个“苏联”,让乌克兰、白俄罗斯以及外高加索地区(包括亚美尼亚、格鲁吉亚和阿塞拜疆)的苏维埃政权加入,与俄罗斯并列。」
然而,立陶宛、爱沙尼亚等地区依然拒绝加入“苏联”,该如何处理呢?
列宁在评估自己的实力后,未找到更好的解决方案,只好在苏联建立时表示,等你们想加入进来的时候联盟的大门随时向你们敞开,至于已经加入的也有权自由退出。
至于是否能够自由进出,这取决于苏联之后的领导人给不给力了。
幸运的是,列宁去世后,继任的斯大林同志非常给力,“钢铁慈父”之称并不是白叫的。
识趣的就自觉加入,不识趣的比如波罗的海三兄弟就给一记铁拳强行让他们加入。
于是在斯大林统治时期,列宁在一次次妥协下建立的「苏联」经过斯大林的铁腕手段,在实际上已经成为一个以「苏俄」为核心的统一的中央集权国家。
只不过强扭的瓜不甜,迫于强大武力而屈服的各加盟国都在等待一个时机,一个像沙皇倒台一样的时机。
胡说八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