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一个严重影响企业正常生产运营的案例再次引起社会广泛关注。河南新乡一家食品生产企业主姚先生投入百万资金设备,但困于证照无法及时办理,从而将企业和投资者的重大利益已严重损害。
市场监管部门被指“不作为”,导致企业几近倒闭,投资也将化为泡影。最新进展是,新乡市监管部门出具“通报”,但真正能让企业重新运营,弥补重大损失么?这个事件,是否蕴含更深层次的政治隐情?
姚先生是河南食品行业的潜力人物,多年从业积累了丰富技术经验。回乡创业办厂,本是他为家乡复兴经济、带来就业机会的初心。按程序,可在一两个月内完成食品生产许可证的办理。但事实恰恰相反,他等了一年多,文件却没下来。
为追查原委,姚先生不得不向法院提起诉讼。结果出人意料,他胜诉了。但等上了监管部门,但证照依旧没有下发。企业陷入苦难,千万资金也变成了无用之物。人们不由得质疑,有人“拉关系”制造障碍,还是有人“下命令”拖延证照?
随着媒体曝光,事件引起热烈讨论。有人认为证照问题实际涉及地方官员”政绩“考核等利益关系,也有人猜测企业背后可能触动了某些利益集团。总之,事件背后必定蕴含深层次的其它因素。
在舆论施压下,新乡市监管部门终于出具了“通报”。但经历了如此长时间的流程,企业和投资者的损失已经不可挽回。新的许可证能否真正保障企业顺利重新运营?未来产品检测标准是否会更为严格?企图从中“整治”企业的可能还存在。
这个事件,充分显示了地方官员为何重“政绩”,而轻企业发展。证照问题是监管漏洞,也暴露了权力操作的黑幕。企业在发展道路上不应面临任意制造的各种障碍。只有建立一个更公正透明的规则体系,保障投资者和企业的合法权益,才能推动区域经济真正健康发展。
监管部门的“通报”远未能化解问题所在。不少问题依然待解决:企业是否能如期重新生产?投入的资金能否部分挽回?证照流程何时能真正高效公正?相关官员是否会承担责任?后续工商税收等二次制裁是否会出现?企业背后是不是还隐藏更深层次的政治纠葛?
这个事件凸显出,推进“放管服”改革的当务之急,是对权力进行制约,完善监督体系。一方面,应健全第三方评估机制,外部力量参与监督。
比如设立行业协会与专家小组,他们有权了解问题详情并发布独立意见。同时也要搞好廉政建设,对地方官员形成约束,杜绝权力私下操作。
但这还不够,更应将责任追究到位。对此案相关负责人应进行问责。如果有违法失职行为,应依纪依法给予相应处理,上错案要更正,下岗要问责。
此外还需调查此事背后是否有更深层次的利益输送与官商勾结。一旦发现,千万不要庇护,应依法严重处置。这将事半功倍,制造震慑效果。
只有真正实践法治思想,打造一个公平公正的营商环境,才能让更多企业家如姚先生般放心进行投资创业,也就能带动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同时,地方官员也应学会变革理念,不再重政绩物质建设,而应重创新驱动和居民福祉。他们的政绩和前途,不应建立在牺牲企业家利益上。
全社会也应加强监督跟踪此次事件后续进展。看监管部门是否兑现承诺,帮助企业全面恢复。如果再出现修罗场,第一时间追责并告发公众知晓。只有这种日常监督,才能避免类似事件的反复发生,保障好每一个人的合法权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