扒一扒段颎攻羌之战!袭扰西汉百年的羌族,为何会被段颎彻底解决

访风聊历史 2024-03-08 23:37:15

公元170年,东汉洛阳地区,举行了一场整个东汉历史上,最盛大的‘阅兵’。

那一天,正是春暖花开的时节。时任破羌将军的段颎,带着整整五万大军,从西线战场回到京城。同时,在回来的同时,段颎还为汉灵帝,献上了两份大礼。第一份大礼,就是所谓的‘汗血千里马’

。对于古人来说,马是最重要的载具,而且还是最重要的战争工具。最关键的是,一匹好的千里马,可以作为种马,大幅提升中原地区的战马质量。当年汉武帝一口气打到中亚,付出了极大的代价,就为了带回一些千里马。这些汗血马的意义,自然可想而知。而到了东汉之后,因为东汉对于西域的控制力比较弱,获得汗血马的难度,也大大提升。

尤其是到了东汉后期,随着西域逐渐失控,再加上西羌作乱,汉朝更是很难获得优质的汗血马。所以,段颎献上的这份大礼,分量真的很重。第二份大礼,则是上万俘虏。

和汗血马相比,这上万俘虏的分量,其实更重一点。因为段颎这次带回来的上万俘虏,基本上都是之前作乱的西羌。这些俘虏,再加上之前段颎在战争当中,消灭的西羌精锐,已经占据了西羌很大一部分人口。

在之前两百多年的西汉历史上,从来没有任何一位将军,能够彻底打残西羌,并且俘虏这么多西羌俘虏。而段颎这次大规模献俘,也就意味着,昔日强大的西羌,彻底被打残了!那么,历史上真实的羌族,为啥会成为东汉头疼上百年的顽疾?

在段颎之前,为啥没人能彻底解决羌族的袭扰问题?而到了东汉后期,东汉政府明明已经漏洞百出,段颎却反倒解决了羌族这个大麻烦?历史上真实的段颎,到底做了什么呢?

这个故事,我们其实还得从羌族和汉朝的关系开始说起。很多人都知道,当年在西汉时期,西汉最头疼的,一直都是北方的匈奴。但在汉武帝时代之前,羌族却好像没什么存在感。至少在汉武帝时代之前,羌族基本没有和汉朝大规模冲突的记录。

这到底是咋回事呢?这个问题的答案,其实特别简单。因为在西汉开国之后,离得近的羌族,都已经被中原政权给解决了!比如说当年在战国时期,羌族就曾经在中原边陲,建立了一个义渠国。结果到了战国后期的时候,秦国直接灭了整个义渠,然后还把义渠给同化了。

就这样,在西汉开国之前,离关中地区比较近的羌族,基本上都被同化的差不多了。只剩下陇西以及青海那边的羌族,还能以部族的形式,独立存在。而等到西汉开国之后,因为匈奴也同时崛起,而且掌握了河西走廊。

所以接下来,一直到汉武帝时代之前,西汉和这些残存的羌族部族,在地理上基本就没多少联系了。当时在双方之间,存在着高大的六盘山脉。这些崇山峻岭,直接打断了双方的联系。所以,一直到汉武帝时代之前,汉朝和羌族之间,其实都没发生过什么大规模的战争。

但是接下来,到了汉武帝时代之后,情况就不一样了。随着汉武帝大规模进攻匈奴,并且拿下了河西走廊,汉朝和羌族之间,一下子就有了联系通道。也就是从这个时候开始,汉朝和羌族的百年恩怨,正式开始了。

在汉武帝时代的第一波拉扯当中,汉朝这边,其实很轻易就击败了羌族。当时汉朝刚刚拿下河西走廊,而羌族这边,之前一直都是以部落联盟的形式存在,一直都臣服于匈奴,整体战斗力也偏弱。

再加上当时汉朝这边,能打的猛人实在太多。打西羌这种战斗力偏弱的敌人,其实都用不着卫青和霍去病出马。当时汉武帝只是派了一个叫李息的将军,带兵过去转了一圈,就轻易击溃了羌族联盟。因为这场胜利,青藏高原上的羌族部族,第一次向汉朝臣服了。

这场仗,虽然汉朝打赢了,但是从战略层面,也让汉朝意识到了一个巨大威胁:从地理上来看,汉朝这边,必须得牢牢控制住河西走廊。只有这样,才能打断匈奴和羌族的联系。

否则的话,一旦让匈奴和羌族结盟,双方从青藏高原和蒙古高原两个方向,同时进攻汉朝,汉朝就算再强,估计也得喝一壶了。请记住这个结论。在接下来近三百年的时间里,汉朝和羌族所有的矛盾,根本原因,其实都是在于这个结论。

从汉朝这边的角度思考,汉朝是绝对不可能允许羌族崛起,更不可能允许羌族进入西域和河西走廊。否则的话,汉朝的国家安全,就会从根本上受到威胁。而从羌族的角度来说,羌族生活在高原上,生活环境恶劣,他们自然想要前往环境更好的地方生活。

而距离他们最近,而且还能够得上的地方,就是河西走廊。因为这个无法调和的矛盾,接下来,汉朝和羌族的恩恩怨怨,正式拉开了大幕。在汉武帝时代,因为汉朝太强,所以羌族一直没敢有太多异动。

但是到了汉武帝晚年之后,随着汉朝开始持续战略收缩,羌族这边开始迅速崛起,再次袭扰汉朝控制的河西地区。但接下来,到了昭宣之治时期,汉朝这边又出了一位老将赵充国。

羌族这边刚闹腾起来,当时在位的汉宣帝,就派赵充国带兵过来了一趟。结果双方打了一仗之后,赵充国不但正面击溃了羌族,还瓦解了羌族的部落联盟,让羌族接下来几十年都没法再抱团了。因为赵充国太猛,接下来,羌族又消停了几十年。

再之后,大概到了西汉末年的时候,因为西汉内部矛盾太多,无暇外顾,这期间羌族又闹腾起来了。但结果,这次羌族的运气,依然不太好。因为这一次,他们遇上了两个麻烦。一个叫窦融,一个叫马援。

在王莽集团没被灭之前,虽然中原政权极为衰落,但还是牢牢控制住了河西走廊。而等到王莽政权被灭之后,接下来的混战时期,有一个叫窦融的人,长时间占据了河西五郡,割据自保。这导致羌族在这期间,一直没能拿下河西走廊,始终没能彻底壮大。

而等到东汉开国之后,随着中原彻底统一,刘秀又把那位伏波将军马援派了过来。然后很快,羌族就见识到,马援到底有多能打?整个羌族主力精锐,直接被马援就地打垮。羌族几十年的积累,彻底被马援打得灰飞烟灭。就这样,接下来羌族不得不再次退回了青藏高原。

经过上百年的战斗之后,汉朝这边,多次击败了羌族,并且长时间把羌族封锁在青藏高原上面,迫使羌族无法和匈奴联合。从战略上来说,汉朝当然是赢了。

但是在这上百年里,羌族这边,也不是没有收获。经过上百年的战斗之后,羌族这边,也发现了一个有趣的事情:那就是汉朝每次击败他们之后,都不会将他们彻底斩尽杀绝。

相反,汉朝政府会尽量安抚他们,给他们各种优惠政策。而且最关键的是,汉朝好像很少主动进攻,很少直接杀入高原腹地。这到底是为什么呢?答案其实很简单,因为汉朝这边,长时间适应低海拔作战。对于高原上的作战环境,非常不适应。

所以,一旦羌族退回高原,汉朝主力军队,很难直接进入高原作战,更难大范围歼灭羌族部众。汉朝这边,只能延续对付匈奴的办法。一方面,持续修碉堡要塞,组成一道长城。另一方面,根据这条防线固守。

这样一来,羌族每次下来,都一定会被汉朝军队发现,然后就可以痛击羌族军队。从马援开始,接下来,这个策略,就成了东汉接下来上百年,一直到汉桓帝时代之前,对付羌族的基本策略了。

客观来说,这个办法,确实是一个最低成本的解决方案。因为对于汉朝这边来说,汉朝从很早就意识到,不可能把羌族或者匈奴杀绝。就算短时间内重创了敌人,像当年汉武帝对付匈奴那样,杀了匈奴一大半人。但只要给他们一点时间,他们还会再次恢复。

所以,从西汉时期,汉朝就定下了这项基本国策。以长城为根本,挡住匈奴的入侵。然后每次匈奴崛起,都直接出兵把匈奴揍下去。同时,再用文化和思想,逐渐同化匈奴。而到了羌族这里,汉朝采用的,依然还是这个过程。

所以在刘秀时代之后,尽管汉朝多次击败羌族,每次羌族袭扰边境,最后都会被汉朝打回去。但结果,因为东汉一直没杀入高原腹地,没能重创那些羌族部族。

所以事后每隔几年,羌族就能迅速恢复,然后再次袭扰汉朝边境。就这样,东汉和羌族的百年恩怨纠葛,就此开始了。当然,除了这个基本战争逻辑之外,还有一个人事原因,那就是所谓的‘养寇自重’。从刘秀时代结束开始,东汉高层,就一直存在几个强大的军功世家。比如说耿家、窦家和马家,他们家的人常年在边境战斗。这样一来,保持一个相对强大的外敌,这会让他们显得更加重要,同时也更有利于他们自身家族的传承。

只要羌族还在,东汉还想挡住西羌,就必须得重用这几个家族的人。因为在西线战场上,中下层的军官都是这些家族提拔的。如果换了其他人,根本就撑不住。就这样,从汉明帝时代开始,一直到汉顺帝时代,整整一百年的时间里,东汉开始饱受羌乱之苦。

羌族这边,也不求直接占领河西走廊,只求袭扰抢劫。每次成功抢劫之后,人家就直接退回高原。而汉朝这边,出于战略和人事的原因,也只能被动固守。就算出击,也只是针对羌族军队,而不会直接杀入羌族的高原居住区。

在这一百年里,东汉从来没出过任何一个将军,能够直接带着军队,杀入高原腹地。直到汉桓帝时代,有一个重量级的组合出现,彻底改变了这一切。

凉州三明,登场吧!在东汉末年的历史上,凉州三明是一个特别重要,但又非常特殊的组合。

因为这个组合,不光解决了羌族的矛盾,而且导致了凉州军事集团的崛起,间接导致了后来董卓入京等一大堆事情。当然,后来那些事,这个组合里的那位大佬,生前肯定都不知道。

所谓凉州三明,指的是段颎、张焕、皇甫规。段颎字纪明,皇甫规字威明,张奂字然明。因为他们三个的名字里面,都带了一个明字,所以才被称作‘凉州三明’。

先说凉州三明的崛起。在汉桓帝时代,汉桓帝在位前期,主要任务就是解决那位大权臣梁冀。而解决了梁冀之后,汉桓帝本人,其实也是一个很有政治抱负的人。他很想扭转东汉衰颓的趋势,而当时摆在他面前最大的一个难题,就是羌族的袭扰。

对于后期的东汉来说,西羌袭扰,就是一个巨大的放血口子。这个口子,不但每年吃掉了东汉很大一部分财政收入,而且让汉朝不得不在西线维持大量军队,从而堆高了军费。

而如果能够解决西羌,就可以大幅降低财政支出,解决东汉后期的财政问题。可别以为这是一个小目标。从当时的历史背景来看,汉桓帝之所以想解决西羌问题,很大一部分原因,其实都是钱的事情。

因为到了东汉后期的时候,东汉的国家收入,已经出现了严重的赤字。以至于汉桓帝在位的时候,为了维持政府的正常运转,不得不卖官鬻爵。单看买卖官职这件事,汉桓帝后来在史书上被黑的无以复加。但在当时那个环境下,这其实真的是没有办法的办法。

但凡汉桓帝有别的办法,他都不可能做这种事情。至于说为啥东汉的财政收入不足,那就是另一个很大的问题了。反正当时汉桓帝最迫切的需求,就是迅速结束西羌战事,缩减财政支出。然后,汉桓帝琢磨了一圈,发现继续按照以往的办法来做,解决不了问题。

这个逻辑很简单:首先,如果按照以往的策略,继续任用那几个大家族的人领兵,这几个大家族一定会养寇自重,很难彻底解决问题。其次继续任用那几个大家族的人,很容易导致这几个家族过于势大。在之前东汉的历史上,这几个军功家族,就都曾经执掌过汉朝的最高权力。

在明章之治时期,马家最强。在汉和帝时期,窦家更是权倾朝野。唯一一个没有碰过东汉最高权力的军功家族,可能就是耿家了。

出于对这些军功家族的忌惮,再加上他们养寇自重,汉桓帝其实不愿意再用他们的人,执掌西线军队。这样一来,那就只能提拔普通将领了。而且,最好是那些和几大家族没关系的普通将领。而在汉桓帝有了这个倾向之后,凉州三明就被提拔起来了。

首先是段颎。段颎的曾祖父,当年曾经在西汉末年的时候,做过西域都护。但是到了他这一代,他家已经基本没落了。当然,就算没落了,那也是贵族之后,依然还有正常举孝廉做官的资格。所以,段颎小时候崇尚游侠之风,勤学弓马。

稍大一些之后,则是开始努力学习,通过举孝廉考核,入仕做官。入仕之后,段颎先后历任宪陵园丞、阳陵令、辽东属国都尉。但是在担任都尉期间,恰好赶上鲜卑犯边,为了打仗,段颎伪造了调兵文书。

虽然最后打赢了,但还是因为伪造文书的事情被处分了。但这次行动,也让段颎的军事才华得以展现。后来,恰逢山东地区爆发农民起义,所以段颎就被派到了山东,镇压当地起义。后来,段颎果然大获成功,因为这次战功,段颎成功进入了汉桓帝的眼里。就这样,公元159年,在汉桓帝诛杀梁冀那一年,段颎被提拔为护羌校尉,正式派到了西线战场。

然后是皇甫规。皇甫规是妥妥的将门之后,他爷爷当年曾经做过度辽将军。而在对付西羌的问题上,皇甫规也是相当有心得。甚至于有一次,皇甫规还提前预判到了东汉军队会大败。但这并没有什么用。

因为到了皇甫规这一代,他家已经没落了,在上头根本没人!所以,哪怕他上书给汉顺帝,精准预言了前线军队的惨败。但结果,依然没人举荐他,更没人提拔他。而等到汉顺帝驾崩之后,梁家开始掌权。

因为皇甫规曾经上书,痛斥梁家掌权的弊端,所以梁家对他没有任何好感,甚至还想整死他。于是在梁家掌权的时代,皇甫规就只能躲在家里,做了一个教书先生。再之后,等到梁家被除掉了之后,就在梁冀被杀的那一年,山东地区再次出现了起义。

然后,皇甫规被征召参军,并且在镇压起义的过程当中,再次立下了大功。这里多说一句,段颎和皇甫规镇压起义的地方,是同一个地方,但时间不一样。

从时间上来看,段颎先去平定了一场叛乱,因此被提拔了起来。然后两年之后,这地方又爆发起义了,同一年汉桓帝干掉了梁冀。再之后,皇甫规又被调过来,镇压了这一波起义,至此被彻底提拔起来。最后是张焕。

和段颎、皇甫规两人相比,张焕出道其实要更早一点。从很早的时候开始,他就已经在北方带兵,抵御匈奴,而且多次立下大功。也正是在对匈奴作战的过程当中,张焕积攒下了一整套对付游牧民族的办法。但问题在于,张焕的政治成分有点问题。

当年他入仕的时候,最开始征召他的,正是梁冀。虽说他不是梁家的铁杆支持者,但毕竟在梁冀手底下做过官。所以,梁冀倒台之后,他也受到了牵连,直接被免官禁锢了。

但就在这个时候,张焕却遇到了一个好朋友,就是皇甫规。皇甫规这时候已经被汉桓帝提拔起来了,而且在汉桓帝面前,非常有面子。而皇甫规在被派到西线之前,曾经七次举荐张焕,让汉桓帝留下了很深的印象。

所以最后,汉桓帝派人特别审查了一下,确定张焕确实不是梁冀的人,之后就把他给放了。而且,因为皇甫规的举荐,接下来张焕还被直接任命为武威郡太守,直接被送到前线去了。

以上这些,就是凉州三明这个组合,正式登场的大致过程。当然,在那个时代,除了他们三个人之外,其实还有很多将领,都被提拔了起来,用来解决西羌问题。

但后来,只有他们三个,发挥的影响力最大,所以这里也就只说他们三个了。

而接下来,围绕这个组合,我们就能说明白接下来的战争了。首先被派上场的,就是段颎。

和之前那些主持西线战事的将领不一样,段颎不是哪个世家的人。所以,他不需要考虑养寇自重的问题!

在升任护羌校尉之后,段颎已经成了名义上对羌作战的负责人,他自己就能决定作战计划。于是接下来,段颎制定了一套非常简单但有效的作战方案。这个方案就是:不再固守,主动出击!而且,不再以击退敌人为第一目标,转而以歼灭敌人为第一目标!

公元159年,就在段颎刚刚到西线的时候,正好羌族军队过来袭扰。此后,段颎直接亲率一万两千骑兵出塞。潢谷一战,直接正面击败敌人。此后,段颎一路追着西羌主力打,最后迫使西羌在罗亭地区,再次迎战。结果,这一战,羌族军队直接被段颎正面打到崩溃了。

打到最后,羌族军队直接开始四散逃窜。所以最终,段颎斩敌两千,俘虏一万。这场大败,对于羌族来说,无疑产生了很大的震动。

因为在这一战之前,整整二十年的时间里,羌族都没有过这样的败仗了。甚至于当时羌族内部很多新生代士兵,都觉得东汉软弱可欺。

于是转过年之后,羌族的报复就来了。当时羌族联盟这边,集结了上千个部落,组成了一支庞大的羌族联军,直接杀到了张掖。而这场复仇战,双方打了整整一年的时间,从开春打到入冬。最开始的时候,是羌族进攻,段颎防守。

但是打到后来,就成了段颎带兵出塞,一路追着羌族主力打了。最后,段颎一口气追到了黄河源头的积石山一带,直接杀掉了羌族联军的统帅,这才撤兵。据史书记载,羌族最开始来进攻的时候,段颎曾经亲自带着武器,上阵杀敌。

从拂晓杀到中午,刀折矢尽,这才击退了羌族大军。这场仗,难打归难打,但不得不说,段颎是真能打!通过这一场迎战,段颎不但彻底扭转了东汉边军的软弱形象,而且接下来,攻守易型了!

在这一战结束之后,接下来东汉边军就不再固守挨打,而是开始主动出击!不过,仗打到这里之后,接下来发生了一个小插曲:就在段颎一路大胜的同时,后面的凉州刺史郭闳,开始给他使绊子了。

郭闳是典型的世家派,他既不希望羌族被彻底消灭,也不希望段颎彻底崛起,侵占世家在西羌战线的利益。所以后来,郭闳开始暗中拖后腿,用补给和后勤的手段,拖延段颎的行军速度。

而且这样一来,因为缺少补给,再加上长时间作战,段颎下边的士兵就不干了。尤其是那些投降过来了羌族士兵,更是迅速开始哗变。就这样,因为这次哗变反叛,段颎被问责了,甚至于一度还被拉去做了苦工。

不过,就在他被抓捕之后,京城那边很多士族官员,都开始给段颎说话。但也就只是在段颎被拿下的这段时间里,皇甫规上书朝廷,提出来一系列对羌作战的方案。所以,几乎就在段颎被拿下来的同时,皇甫规被任命为中郎将,讨伐叛乱的羌族。而皇甫规被派到西线之后,因为他的上书,张焕又被起复,改任武威郡太守。

此后的一年里,皇甫规开始主持西羌战事。和段颎的猛打猛冲不一样,皇甫规更擅长招降。所以,他主持西线的这一年多时间里,直接将之前段颎打服的那些羌族,全部合理安置。

而在凉州三明这个组合里,皇甫规和张焕的主要意义,就是负责招降,安置段颎俘虏的那些羌族。

也正是因为皇甫规的安置,所以后来,段颎才有了稳定的后方,从而有了继续作战的底气。但同时,就在皇甫规升任西线总指挥一年多以后,因为他不给宦官送礼,宦官们集体构陷他。最终导致皇甫规直接被抓入狱,后来还是士族这边发力,才把他救了出来。

而皇甫规被拿下之后,这时候段颎又被起复了。然后,段颎又被派到了西线,继续担任护羌校尉。而段颎复职之后,在皇甫规的基础之上,继续猛打猛冲。

在这一次段颎起复之后,经过几年的战斗,东汉的边境防线,已经被逐渐稳住了。此时羌族虽然可以袭扰边境,但已经没有那么大的威胁了。

于是接下来,段颎开始考虑,要不要亲自带兵,杀到高原腹地,直接杀到羌族老窝去。这其实是一个很大胆的想法。要知道,在段颎之前,整整一百多年的时间里,从来没人敢杀入羌族腹地。

就算是当年西汉的老将赵充国,最后战场的海拔高度,也就是两千米左右。想要杀入羌族腹地,最大的难度,就是高原作战。和北方的匈奴、鲜卑不一样,北方草原那边,虽然也叫蒙古高原,但是蒙古高原的平均高度,也就一千米左右。这个高度,汉军是可以适应的。

但是羌族这样,海拔超过两千米,尤其是三千米之后,情况就不一样了。高度超过三千米之后,汉军的士兵会出现严重的高原反应。

在之前的一百年里,因为这个原因,一直没人懂怎么进行高原作战。直到段颎出现。实际上,段颎在历史上最大的意义,就在于高原作战这一块。

在整个东汉历史上,他应该是唯一一个可以在高原上来去自如,并且创造出了一整套高原战法的将军。所以,当段颎再一次获得指挥权之后,羌族倒霉了。

公元168年,在经过了充分的准备之后,段颎带领一万大军,从彭阳杀向高平,最后和羌族大军在逄义山附近交战。这一带的平均海拔,已经超过了两千米。而这一战打完之后,段颎再次大获全胜,斩首超过八千级。

这一战结束之后,第二年,段颎又一鼓作气,再次在凡亭山一带,对羌族发起了最后总攻。最终,这一战斩杀超过一万九千羌族。

和历史上其他名将不一样,其他名将,打仗都是一战定乾坤。往往都是某一场大仗之后,直接歼灭所有敌军主力,彻底解决问题。

但是到了段颎这里,因为段颎的目的,是为了更大程度上,消灭羌族的有生力量。所以最后,我们看到的有关段颎的历史记载,又会显得很琐碎。

那种特别出名,然后一战消灭多少羌族的战役,并不算多。但这些零敲碎打的战役,加起来之后,就很恐怖了。

据史书记载,段颎自从出征开始,一共打了超过一百八十场战役。总计斩首数量,超过三万八千六百级。而据后世史学家统计,段颎直接消灭的羌族,再加上皇甫规和张焕消灭的羌族,总人数应该超过七万人!

放在中原这边,七万人,似乎并不是一个太大的数字。但放在羌族这边,那就截然不同了。

要知道,整个羌族,所有人口加在一起,可能也不超过五十万人!对于东汉时期羌族的总人数,史学家一直存在争议。但最多的估计,也不超过六十万人。最少的估计,则是只有三十万人。

而且,凉州三明歼灭的士兵,基本上都是壮劳力。如果再考虑到皇甫规和张焕招降的那部分羌族,当时羌族绝大多数的壮劳力,基本上就空了!

要么就被他们直接干掉,要么直接被招降。就这样,困扰东汉上百年的羌族之乱,终于是暂时告一段落了。不过,这场战争的影响,到这里其实还远没有结束。

先说战争本身的影响。因为段颎杀人杀的太狠,皇甫规和张焕的招抚能力又很强。所以接下来,一直到三国时代,羌族都没能彻底恢复元气。

这直接导致,后来哪怕到了西晋灭亡,几大边疆民族进入中原的时候,羌族也没有多少人口。如果没有段颎的杀伐,后来魏晋南北朝的历史,可能会变得截然不同。

其次,因为在战争过程当中,凉州三明的手段,过于酷烈,也让后世存在了很大争议。

皇甫规和张焕还好,他们大多数都是招降,只是在镇压死硬分子的时候,手段酷烈一些。但是段颎就不一样了,为了消灭更多的羌族,当时段颎甚至连杀降这种手段都用上了。自古以来,向来都有杀降不详的说法。而凉州三明的结局,似乎也印证了这个说法。

战争结束之后,段颎因为战功,直接被调回了京城,后来一度官至太尉!但结果,因为段颎在京城这边没有根基,只能倒向宦官。他的政治盟友,就是后来汉灵帝时代‘十常侍’之一的王甫。

结果最终,王甫被士族集团攻击罗马。而王甫落马的时候,段颎也被牵连,直接被抓了起来,最后在监狱当中,饮鸩自尽了。

相对来说,皇甫规和张焕的结局,要稍好一点。皇甫规晚年倒向了士族集团,差一点就卷入了那场党锢之祸。

但结果,因为西线还需要他镇守,所以皇甫规并没有被牵连进去,反倒是被派到了西边继续做护羌校尉。

此后,皇甫规一直在西边干到实在干不动了,最后死在了回家的路上。张焕这边,晚年因为依附士族,同样得罪了宦官集团。

再加上当年在对羌作战的时候,和段颎意见不一致,所以段颎得势之后,甚至曾经一度想杀了他。

但最终,张焕意识到危险之后,直接给段颎写了一封道歉信,然后请求辞官回家,从此再也不问世事。所以,晚年的张焕,直接在家里成了教书先生,最后以七十八岁的年龄,高龄善终了。

这就是凉州三明,各自的结局。但同时,凉州三明的去世,并没有结束他们这一代人的故事。相反,因为他们军功比较大,导致跟着他们一起混的那些将军,后来迅速崛起。

到了东汉末年的时候,更是逐渐形成了一大堆西凉地方武装!而在这其中,最重要的一个,就是张焕的部将。这个人,名叫董卓。就这样,随着凉州三明崛起,历史上著名的西凉军事集团,正式登上了历史的舞台!

0 阅读: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