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79年,在一片被战火蹂躏的土地上,沙利文远征摧毁了无数印第安村庄。
华盛顿,这位大陆军的统帅,在战争的残酷中展现了怎样的一面?
一名士兵带着一名弱不禁风的印第安小女孩走进了营地,这本该是寻求功勋的时刻,却演变成了一个无人敢直视的场景。

华盛顿面无表情地接过了女孩。他没有安慰,也没有责备,而是将她带到了一个半截的剥皮桩旁。
当所有人屏住呼吸,等待这位将军下一步动作时,他猛然掐住女孩的脖子,用力将她提起,冰冷的铁钩随即穿过了她的下巴。
众人目睹着这一切,却无人敢发出声音。
在这场被称为“血腥远征”的行动中,华盛顿究竟是战争的英雄,还是冷酷的刽子手?

1779年,正值美国独立战争的关键时期,乔治·华盛顿将军面对英军和印第安人的联合压力,决定转守为攻。
为实施这一战略,华盛顿下达了启动“沙利文远征”的命令。
这是一场专门针对易洛魁联盟中四个与英军结盟的部落的大规模军事行动。

华盛顿精心挑选了约4000名士兵参与这次远征,他们中的许多人都是经验丰富的战士,深知荒野作战的艰难。
整个远征部队由主力步兵、辅助炮兵和必要的后勤支持部队组成,确保在行进和作战中的自给自足。

沙利文远征展开后,易洛魁联盟没有组织起有效的抵抗力量。大陆军的推进极为迅速,几乎没有遇到可以阻挡前进的障碍。
士兵们按照事先的计划,有条不紊地对沿途的易洛魁村庄进行清理。
他们进入一个村庄后,首先将所有房屋付之一炬,确保任何能够提供庇护或资源的建筑彻底被摧毁。
紧接着,粮仓被翻开,里面的玉米、小麦和其他储备粮全部被焚烧或撒毁,无法再供给撤退的部落。

在部分村庄,士兵发现了尚未完全离开的易洛魁家庭。
面对这样的情况,指挥官没有进行俘虏,而是驱赶这些人远离家园,确保村庄彻底荒废。
那些易洛魁人只能匆忙收拾一些随身物品,赶往北方的加拿大避难。
在没有得到保护的情况下,许多易洛魁人不得不丢下牲畜和粮食,带着老弱病残一路逃亡。

士兵们每天按照任务摧毁数个村庄,并继续推进,始终没有给易洛魁联盟留下喘息和重整的机会。
偶尔有小股易洛魁战士试图发动袭击,但这些零散的攻击都被迅速镇压。
远征军的训练和人数优势使他们在任何可能的交战中都占据主导。

易洛魁人的部落社会以村落为基础,而沙利文远征的破坏性行动,直接摧毁了这些部落赖以生存的核心。
整个区域变得荒芜,大陆军确保每一寸土地都被清理干净后才继续前进。
很多易洛魁人在撤退的路上失去了亲人,他们只能通过森林和沼泽寻找新的栖息地。
迁往加拿大的道路充满了艰难险阻,而剩下的土地也早已被其他部落或殖民地占据。

在沙利文远征的一次行动中,发生了一件引起广泛注意的事件。
在清理一个被焚毁的易洛魁村庄的过程中,一名大陆军士兵发现了一名隐藏在废墟中的易洛魁小女孩。
这名士兵,希望通过这一行为获得将军的赏识,便决定将小女孩带到华盛顿将军面前,作为战争中的一种“战利品”展示。

士兵将小女孩带到华盛顿所在的临时指挥部。在众多士兵的围观下,小女孩站在华盛顿面前,显得异常脆弱。
华盛顿并未按照士兵的预期将小女孩作为奴隶对待,而是命令人将她带到了附近的一个剥皮桩旁。

在那个时代,剥皮桩是用于处理死去动物皮肤的工具,而此时它却成了展示的工具。
小女孩显然意识到了自己面临的处境,她的眼泪和鼻涕无助地流淌,她哀求华盛顿,请求饶恕自己的生命,希望避免即将到来的残忍命运。

然而,华盛顿的反应却是冷漠的,他命令士兵展示如何用铁钩处理一具尸体。
华盛顿自己动手,将铁钩穿过了小女孩的下巴,他还向围观的士兵解释剥皮的技术细节,声称这样可以确保皮肤的完整,不易断裂。

随后,华盛顿将小女孩挂在剥皮桩上,这一幕令所有在场的人都感到震惊。
战后,华盛顿因其在这次远征中对易洛魁联盟的无情打击和对待俘虏的残忍手段,被易洛魁人恶名昭彰地称为“城镇摧毁者”。

从美国政府正式建立军队的那一刻起,西进扩张就成为其核心目标之一。
为了实现这一目标,军队被明确赋予了一项关键任务——征剿印第安人。
这种行动从一开始就不只是单纯的军事冲突,而是一场针对北美原住民的系统性清剿,伴随着无数的血腥暴力。

1803年,美国政府进一步明确了这项任务的长期性和重要性。正规军的建立为扩张提供了稳定的军事基础。
尽管正式的军事冲突直到1811年才大规模爆发,但在此之前,各地的民兵早已在边境地区与印第安部落展开了小规模的冲突。
这些冲突往往伴随着对村庄的洗劫,对居民的驱逐甚至屠杀。

进入1814年,詹姆斯·麦迪逊政府推出了一项更为残酷的政策,这一法令规定,对每一个被杀死的印第安人,都会依据其年龄和性别给予相应的奖金。
这种“奖励机制”直接将杀戮变成了获利的工具。
每一个成年男性印第安人可以换取100美元,而女性和12岁以下的儿童则被标价为50美元。

这种政策在西部边境地区迅速得到实施。许多白人定居者和民兵小队组织起来,专门以猎杀印第安人为生。
他们不再将战争视为仅仅为了防御或反击,而是一种可以带来直接经济收益的“事业”。
甚至一些地方政府也对这种活动大开方便之门,为这些民兵提供武器、补给,并公开支持这些行动。

在实际操作中,捕获和杀害印第安人的过程极为残忍。
印第安部落的村庄经常在夜晚被突袭,成年人和青壮年男子是首要目标,而妇女和儿童也难逃厄运。
被杀死的印第安人头皮被剥下并作为凭证带回,换取政府的奖金。
这些头皮被分类保存,作为证明猎杀成绩的官方记录。

许多印第安部落被彻底摧毁,幸存者被迫离开他们的土地,向更遥远、更贫瘠的地区逃亡。
而那些无法逃离的人,则面临着更为悲惨的命运——无论是作为奴隶被贩卖,还是在突袭中被杀害。对于许多印第安人来说,这是一场没有尽头的浩劫。

19世纪20年代至90年代,美国的西进运动不断加速,原住民成为了扩张道路上的主要障碍。
1830年,安德鲁·杰克逊总统通过强大的政治运作,促使国会通过了《印第安人驱逐法案》。
这项法案为迫使印第安人离开其祖传土地提供了法律依据,数十个部落的命运从此彻底改变。

法案通过后,联邦政府迅速组织行动,以军事手段驱逐印第安人。
在部队的直接威逼下,大批原住民被迫迁移至密西西比河以西的地区。
这些迁移并非和平进行,而是伴随着持续的冲突和暴力。许多村庄在夜间遭到突袭,居民们在睡梦中被士兵驱赶或者直接被杀害。
火光吞噬了印第安人的家园,牲畜和农田被毁,村庄在一夜之间变得死寂。
许多地方在清剿之后再也没有了原住民的踪迹,成为白人定居者的“新开垦地”。

驱逐的过程被后世称为“血泪之路”。
大量印第安人被迫在恶劣的天气条件下徒步长途跋涉。他们携带的粮食和物资极为有限,病疫和饥饿在队伍中蔓延。
联邦军队和当地民兵负责押送这些人,任何胆敢抗拒的部落成员都会遭到严厉惩罚。
成千上万的人在迁徙途中失去生命,路边的土壤埋葬了无数的亲人。

在军事行动的配合下,联邦政府与各州民兵进行了超过一千次不同规模的联合进攻。
这些行动涉及到不同部落,包括切罗基、克里克、乔克托和奇克索等。
每一次军事行动都以武力为后盾,确保印第安人无法在其原居住地停留。
一些规模较大的战斗中,印第安战士试图反抗,但他们的武器和人数远远不及装备精良的正规军。

1862年,在明尼苏达州的曼卡托地区,达科他苏语部落爆发了一场反抗行动。
尽管起义的主要原因是白人定居者违反了与部落的条约,拖欠物资供应,但联邦政府毫不手软地镇压了这场起义。
大批达科他人被俘,战后的审判极为仓促。
最终,38名被指控的酋长和领袖被判处绞刑。

在这几十年的时间里,随着屠杀和驱逐的不断进行,印第安人的人口急剧减少。
许多部落彻底消失,幸存者被迫同化或被安置在条件恶劣的保留地中。
到19世纪90年代,印第安战争基本结束,曾经的广袤部落领地已被大规模的白人定居所取代。
参考资料:
[1]邱惠林.论美国印第安民族的衰落[J].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5(4):78-8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