继3月初锁单1.9万之后,小米汽车的销量仍在狂飙,甚至并未因安徽车祸事件受到持续影响。从首年交付13.7万辆到2025年目标上调至35万辆,很难只凭一句“雷军擅用互联网思维”来概括“米车狂飙”的现状。
爆单的三角平衡:产能、产品与定价小米SU7系列的成功,源于精准的市场定位与供应链优势。标准版21.59万元起售,Ultra版以52.99万元对标百万级性能车,凭借三电机系统、赛道级电池和碳纤维车身,硬生生将“高端性价比”标签焊在用户心中。
数据显示,SU7 Ultra发布3天锁单破万,拉动全系周新增订单超1.9万,其中Ultra占比高达30%,新YU7也将杀入车市,资本市场的反应非常积极,可以说车主和投资者对小米汽车都有着较高的认可度。
产能曾是小米的短板,但双班生产与二期工厂投建(年增15万辆)正快速填补缺口。尽管交付周期长达30-43周,用户仍愿为“极致体验”买单,足见品牌势能之强,
安徽车祸事件引发舆论对智能驾驶安全性的质疑,小米第一时间公布行车数据、配合调查、承诺透明处理。4月初小米股价由59高位降至37,个别媒体人唱衰“这可能是小米汽车的滑铁卢”,但小米危机公关做得也很稳健,全年35万辆目标未受动摇,增长势头依旧为业内看好。
小米的野心不止于轿车,6月或将推出SUV车型YU7,预计起售价23.59万元,CLTC续航770km,配备四屏交互,剑指特斯拉Model Y9。若延续SU7的产品逻辑,YU7有望以“高配低价”再掀市场风暴。
尽管质量管控与舆论风险如影随形,但小米汽车已经实现了供应链整合能力、用户信心和市场认可的三重buff,品牌护城河足够坚固,就有望实现“订单驱动产能”的良性循环。不得不说,现在的年轻车主真的不吃BBA那套了,友商眼红也没办法。至于未来米车能否继续自己的“加速度神话”,就交给时间来证明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