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小金川之战:清朝确实是惨胜,但是对中国的意义却是超乎想象

时尚前沿探索 2025-03-16 21:29:13

乾隆皇帝自称“十全老人”,他这“十全”指的并不是他“十项全能”,而是他发动了十场战争。当然,乾隆这一生也并不是只发动了十场战争。有些规模较小,没什么意义的战争,乾隆是不会将它们列入自己的功绩的。

在乾隆这十全武功里,最令清军感到棘手的战役,当属平定大小金川的战役。清军为了拿下大小金川,付出了沉重的代价。大小金川究竟在什么地方?这个地方有什么特殊?为什么平定大小金川会成为最惨烈的战斗?乾隆发动这场战斗,真的值得吗?

大小金川哪里来?中国第一大河长江,发源自青藏高原的高山之中,它从西向东,横穿了整个中国。在四川省境内,长江有一条重要的支流,名为岷江。岷江又分出来一条重要支流,叫大渡河。红军长征时期的强渡大渡河和飞夺泸定桥就发生在这条河上。

而大渡河有两条支流,左岸支流名为小金川,右岸支流名为大金川,两条支流在丹巴县城汇合,形成大渡河。在明清时期,大小金川的名字便已经存在了,最早一次出现在明朝初期。明朝在这边盖了一座金川寺,还封了当地的首领为禅师,负责管理这片区域。

到了明朝末年,朝廷觉得金川寺管理得不好,于是他们又在这里设立了“土司”,又称“土官”,负责管理这片区域。之前金川寺是一人管两条金川,后来朝廷发现不合适,于是就在设立土司的时候设立了两个土司衙门。

而古人以右为尊,因此右边的支流被称为大金川,设立大金川土司;左边的支流被称为小金川,设立小金川土司。土司这个官职从很早之前就有了,与其他官职不同的是,土司其实是一个世袭制的官职,而且可以一直传下去。但是这样的官职很容易出事,因此又出现了“改土归流”。

改土归流也就是将“土司”改为“流官”,进行流动管理,这样就不会出现家族过于强盛的问题。但是“改土归流”政策进行得并不顺利,谁又愿意将自家的权力交出去呢?明朝末期朝政混乱,朝廷已经顾不上废除这些偏远地区的土司了。

趁着明朝与清朝打仗的时候,四川地区的土司趁机独立,试图割据一方,不受清朝廷的管辖。但是独立出去的这些土司有强有弱,强的土司想出兵吞并弱的土司,比较弱的土司没有办法,只好投奔清朝廷,希望清朝廷庇护他们。

清朝廷见这些小土司纷纷来降,于是便友好地接待了他们。小的土司来投奔清朝之后,一些大的土司也纷纷来降。清朝廷还给他们颁发了印信,作为统治一方的信物。而这枚小小的印信,也就是后来引发战争的导火索。

大小金川什么错?在第一次平定大小金川的战役发生前,在四川地区还有另一场小型战争发生,便是瞻对之战。其中,瞻对是个地名。瞻对里的人虽然也投降于清朝,但是他们只是口头投降,实际上根本就不遵守清朝的各种法律。这些少数民族十分野蛮,经常发生争斗,清朝廷只好派兵前去镇压。

军队去了之后,很快便将几个领头的抓获,带回了京城。但是还没等清朝大军走远,人们又闹起来了。雍正在位期间,发生了很多次这样的事,搞得雍正也没了办法,总不能将这里的百姓们都杀了吧?一直到乾隆年间,乾隆派川陕总督庆复前去平定瞻对。

庆复早就听说过瞻对之地的大名,心想:皇上这不是给我找罪受吗?我可不想在这里久留。于是庆复就想着随便糊弄一下就好了,反正抓到了这里的领头人,他们也会再选出来一个来的。而瞻对这边,庆复这次的目标是一个叫班滚的人,他是一个寨子的首领。

班滚听说清军来围剿他们之后,知道自己不是他们的对手,于是他就想了一个金蝉脱壳之法。班滚事先让寨子里的人都躲到了山里,然后他又放火烧了自己的山寨。庆复来了之后一看,不由得高兴起来。他正想不到理由撤军呢,结果这里就“失火”了。

于是庆复赶紧向乾隆汇报了失火的情况,并且请求立即撤军。庆复撤走之后,“清军是笨蛋”的传言可就传开了。当地的人们开始越来越不尊重清军,越来越轻视清政府,对于清政府制定的法律,也当作耳旁风了。

当初清朝廷给予众土司印信的时候,规定一个人只能拥有一个印信,这是为了防止这些土司之间相互征伐。但是自从瞻对的事情发生后,这些势力比较大的土司又开始蠢蠢欲动。其中动作最明显的土司,当属大金川的土司莎罗奔。

莎罗奔这个土司之位是从哥哥那里继承来的,他上任之后,将自己大哥的女儿阿扣嫁给了小金川的土司泽旺。清朝廷并没有禁止土司之间联姻,因此这个嫁侄女的行为并没有问题。但是这个小金川土司泽旺却是个“妻管严”,他被阿扣给管得死死的。

这个阿扣不仅欺负泽旺,还与泽旺的弟弟私通,最后大金川土司莎罗奔勾结泽旺的弟弟,杀害了泽旺,然后由泽旺的弟弟接管了小金川。虽然莎罗奔只有大金川印信,但是他已经统一了大小金川。

按理来说,清政府是不可能允许这种事情发生的,因为这相当于是在分裂国家。但是担任川陕总督的庆复却只是发了一篇通告指责莎罗奔,并没有采取实质性措施。而且莎罗奔还将自己的女儿嫁给了巴旺土司,试图故伎重施,掌控巴旺土司。

后来莎罗奔直接连藏都不藏了,直接派兵攻打其他土司,这事终于瞒不住了。四川巡抚纪山还试图用喊话的形式阻止他们,不但没有用,纪山自己还被打了一顿。身为四川巡抚的纪大人自然咽不下这口气,他立即向乾隆报告此事,请求乾隆派兵支援。

乾隆命令云贵总督张广泗兼任川陕总督,认为张广泗在云南等地干得挺好,处理苗疆问题也比较到位,因此他想靠张广泗解决大小金川的问题。但是这里的人可不比云南那边,莎罗奔不仅不服气,还打伤了清朝官员。乾隆大怒,立即向大小金川出兵,战争正式开始。

大小金川平两次接到乾隆的命令之后,张广泗信誓旦旦地跟乾隆保证:“臣一定将这里的叛贼打败,要是做不到,皇上您就砍了我!”但是张广泗带兵进入大小金川之后才发现,这个活可能没有那么简单。大小金川的土司已经在这里经营了几百年,防御工事就像雨后春笋一样多。

大大小小的防御堡垒到处都是,外人要想攻进去十分困难。一开始的时候,张广泗还不想呼叫援军,他想自己试试能不能搞定。但是他用尽了各种办法,根本无法对这些碉堡造成有效伤害,他只好调来了大炮,利用重武器攻打碉堡。

按理来说,用大炮进攻碉堡应该很简单,而大炮刚来的时候也确实如此,但是当清军开始向前推进的时候,清军这才发现问题。这里的道路崎岖难行,还有很多地方是山路,是茂密的丛林,大炮在这种地方压根进不来啊。

而且叛军回到丛林就跟回了家一样,神出鬼没,清军在丛林里前进一步都要付出很大的代价。乾隆对张广泗的表现很不满意,于是就想派岳钟琪去帮帮他。但是后来乾隆想起来,岳钟琪跟张广泗关系很差,又改派了讷亲前去。但是讷亲的到来并没有起到什么作用。

乾隆大怒,命二人回京述职,然后又派去了一员大将傅恒。傅恒不仅带了援军,还带来了兵部研制的各种新型装备。但是傅恒并没有像李光泗那样往里冲,他将叛军包围了起来,试图利用人数优势耗死叛军。两年之后,莎罗奔顶不住了,在战场上投了降。

乾隆也接受了叛军的投降,因为他也不想再打下去了,但就是这个举动,再次埋下了祸根。二十年后,大小金川再一次发起了叛乱。这一次的战斗依然很艰难,叛军的装备更精良了,工事也更坚固了。清军也不是没有进步,大量精锐再加上阿桂的指挥,终于彻底平定了大小金川。

但是代价呢?这第二次平定大小金川耗费了难以想象的人力、物力、财力,多名清军大将死在这里。之前被乾隆叫回去开会的讷亲与张广泗,也因为打败仗被乾隆给杀了。耗费了大量的资源,收回的也只不过是一个县大小的土地罢了,而且还是位于深山之中的土地。

平定大小金川两场战争,总共花了七千多万两银子,投入的人马有六十多万,还有多位大将因此丧命。而这场战争的意义,绝不是收复了一小块土地,杀了三万叛军这么简单。首先,大小金川被清军控制以后,这片地区的其他土司就再也掀不起什么浪花了,只能乖乖接受“改土归流”。

这相当于为后世拆了一颗“定时炸弹”。其次,大小金川其实还是从四川进入藏区的交通要道。只要把握住这里,清军从四川进入青藏高原甚至是新疆,就能畅通无阻。这为后来的战争提供了帮助,因此这里有很重要的战略意义。

因此平定大小金川的真正意义其实不在当下,而是在未来,这是一场“罪在当代,功在千秋”的战争。怪不得乾隆会把这样一场不出彩的战争放在十全武功的第二位,它确实有资格!

0 阅读: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