冰嬉运动为什么成为大清国朝盛典?因为它关系到清朝的武力和稳定

喵先生的科普时间 2023-10-01 07:33:01

#千古风流人物#

八旗制度是清帝国的核心制度,八旗武力是清帝国维系统治的核心力量,如何维持八旗武力关系到清帝国的政治稳定与统治合法性。八旗在清开国时所向披靡,是清帝国夺取天下的重要武装力量。然而,定都北京后,八旗军事传统逐渐退化,八旗兵丁多沾染恶习,战斗力下滑严重。清帝国历代皇帝为提高八旗战斗力想出种种办法,如乾隆年间创立的“冰嬉”活动无疑是一项重要举措。“事虽游玩,而习武练勇之法寓其中”,是这一活动的主要特色,作为“国朝盛典”,“冰嬉”活动被更多的赋予了政治意义与文化意义。

《冰嬉图》局部

一、乾隆以前的冰上活动

冰嬉作为我国古代冰上运动的总称,在中国历史悠久。隋唐时期,居住在黑龙江和嫩江流域的室韦人就因“地多积雪”而“骑木而行”,黠戛斯人“乘木马驰冰上,以板藉足,屋木支腋,蹴辄百步,势迅激”,位于今勘察加半岛的流鬼国“以木广六寸,长七尺,施系于其上,以践层冰”,这些生活习俗并不局限于冰上活动,也包括雪上运动,这个时候的“冰车”兼顾生产功用与生活价值,但都可视作冰嬉运动的雏形。

在元代,冰嬉运动得到了极大的发展,甚至出现了狗拉的冰车。当时征东元帅府辖下地区交通不便,硕德根据当地的山川形势,采取“夏行舟,冬以犬驾杷驶冰上”,极大地改善了当地的交通条件,而这里的“杷”就是爬犁。为了确保这种狗车正常运行,元代甚至还专门设有“狗站”。此外,在一个叫吉利吉思的地方,当地人在冬天的时候“乘木马出猎”,这里的“木马”指的是像滑雪板一样的东西,是当地人在冬天用于捕猎的工具。

爬犁

到了明代,坐冰车成为冬季一项重要的出行方式,甚至有很多贫苦百姓以拉冰车为业,他们“拉拖床以糊口”,“遇雪满林皋,坐拖床者艳素杂沓,交拉如织”。等到什刹海结冰后,在木板上放上交床与蒿荐,由一个人在前面拉着绳子,可以在冰面上行动如飞,这种娱乐方式在当时的官僚士大夫阶层中颇受欢迎。

嘉靖二十一年(1542年),皇太子从紫禁城出发,前往西苑拜谒嘉靖帝,因太液池已经结冰,于是乘坐冰车穿过太液池。夏言《浣溪沙》词有言:“玉树琼楼照眼明,互床稳坐度层冰。”由此可见,冰嬉运动不仅深受民间的喜爱,而且也为皇室成员所热爱,这为清代冰嬉运动的繁荣发展奠定了基础。

东北地区千里冰封,万里雪飘,一年之中河流的结冰期几近半年。这种特殊的自然环境使得东北地区各少数民族对冰嬉运动非常熟悉。而满族作为在白山黑水中成长壮大的民族,将冰嬉视为一项官方活动,十分重视。天命十年(1625年)正月初二,清太祖率一众福晋、八旗贝勒及满、蒙、汉各族官员在太子河附近“玩赏踢球之戏”,有贝勒踢球与福晋赛跑等活动。清军入关后,冰上运动从关外传播到京师。康熙年间,皇室成员乘坐拖车在太液池上滑行,同时还有许多八旗子弟脚踩冰鞋做抢球游戏。这时候冰嬉运动设有专门的奖励制度,为后世的冰嬉大典的奖励制度开启先河。

二、乾隆朝的冰嬉运动:国朝盛典的极盛时期

随着国力的发展与社会的稳定,冰嬉运动在乾隆朝逐渐成为定例并趋于极盛,这项运动也从一种宴会形式转变为一项具有政治意义与军事意义的重要活动。乾隆朝把冰嬉运动与习满语、善骑射并列,使之成为重振八旗武力、复兴满族文化的重要手段。

清代冰嬉运动作为皇室内部的运动,已经与百姓日常生活相脱离。既然与皇室相关,那么冰嬉运动的筹办规格、表演形式与奖励制度便形成一套定例,正式成为国家的一项重要制度。

在清代,内务府负责承办冰嬉大典,包括筹措银两、表演道具,挑选并训练表演者。赵慎畛在《榆巢杂识》里记载,每年冬季,内务府从八旗和内务府三旗中挑选善走冰者,向他们提供装备,经过一段时间的训练之后,这些人将在冰嬉大典上进行表演。

具体流程为,每年十月,从前锋营、护军营、健锐营等京师八旗精锐中抽取“善走冰者”1600人(每旗200人),设立由冰鞋处直接领导的“技勇冰鞋营”,八旗兵丁称为“冰鞋”,教练就是“冰鞋教习”。“技勇冰鞋营”的编制分为翼、营、队、堆四类,一翼有翼长,辖四营;一营有营总,辖五队;一队有队长,辖五堆;每堆各有一名堆长。内务府预备冰鞋行头、弓箭与球架这些基本道具。冬至以后,皇帝驾幸西苑三海,视察八旗兵丁的训练成果。

《冰嬉图》局部

乾隆年间的冰嬉运动趋于极盛,各种冰上活动种类繁多、层出不穷,颇具代表性。其中最主要的有:抢等,抢球,转龙射球,摆山子,花样滑冰,打滑挞。

抢等类似于现在的速度滑冰,设立起点和终点,先到达终点者为胜。清代潘蓉陛在《帝京岁时纪胜》中说:“冰上滑擦者,所着之履皆有铁齿,流行冰上,如星驰电掣,争先夺标取胜。”抢等的终点在皇帝乘坐的冰床附近,而起点在两三里外,由皇帝发炮施令,宣布比赛开始,在临近终点之时,有侍卫协助减速。最后,按照到达的先后顺序分为头等、二等,领取赏赐各异。

抢球作为一种集体性冰上项目,不允许用脚踢,只允许用手投掷争夺,抢球的时候分为左、右两队,左队着红衣,右队着黄衣。在御前侍卫把球踢到中间后,左、右两队马上开始争夺,两队各有一个球门,在一场中把球投到对方球门数量最多者胜。

转龙射球这一活动把弯弓搭箭与滑冰相结合,提高了技术要求。在这一活动中,八旗每旗各出一队,按照旗色顺序前后相接,在弯曲的轨道上表演各种平衡动作。而弓矢兵则负责射中旌门上的天球与地球。正如樊彬在《燕都杂咏》里所说:“太液冻初坚,冰嬉对对连。弯弧兼肄武,仰射采球圆。”

八旗兵丁冰嬉运动

对参与冰嬉的八旗兵丁也会给予一定的赏赐,一等十两,二等八两,三等六两,其余兵丁均为四两。其中有些表现尤为突出的人还会得到皇帝特别的嘉奖。有一个苗族青年喜桂因为自创的“燕子三点水”动作被皇帝赐名为“冰上燕儿”,并被特准加入旗籍。

三、国俗家法:清王朝冰嬉运动的政治意义

清王朝的皇帝以金、元两朝为借鉴,非常重视骑射,并视之为满洲根本,正所谓“肄武训兵,诚为要务”,冰嬉运动是检验八旗兵丁骑射水平的一个重要手段。清王朝的历代皇帝都十分重视冰嬉运动,将它抬高到国俗家法的高度,使冰嬉运动与满语、骑射处于同等重要的地位。冰嬉运动在有清一代超越了娱乐这一单纯含义,更多的具有了政治意义与军事意义。

乾隆帝

乾隆帝认为冰嬉运动有利于提高八旗的战斗力,因此将冰嬉称为“冰技”。他多次在诗文中表达出对冰嬉运动的重视:“顺时陈国俗,择地视雄观”,冰嬉运动“盖以肄武习劳,不忘家法”,乾隆帝认为,冰嬉运动有利于重振满洲人尚武习性,提高八旗兵丁的组织纪律性,增强八旗的战斗力,从而维护满洲统治的稳定。

除此之外,清王朝还会邀请一些外藩使臣一同检阅八旗兵丁的训练成果,不仅体现了清朝皇帝对他们的礼遇,还借此机会宣示大清国威,震慑四夷。而广泛的赏赐制度更是让一些失去生计、被迫举债度日的八旗子弟能够继续存活下去。嘉庆帝指出:“冰嬉之制,藉习武以行赏赍,示嘉惠兵丁之至意。”皇家的冰嬉活动主要在年末举行,在这时向八旗兵丁发放大量的赏赐,不仅能够解决他们过年的问题,还能让八旗兵丁们感受到皇恩浩荡,从而更加重视这一项冬训活动,最终有利于八旗战斗力的提高。

文史君说

冰嬉运动在清代得以发扬光大,为历代帝王所重视,成为一项定制。清代的冰嬉运动与前代相比有着很大的不同,更多地突出了政治意义与军事意义,强调提高八旗兵丁的战斗力以维系满洲的统治,巩固政权的稳定。在清代,冰嬉也被称为“冰技”,这体现了满洲习武的民族传统,也体现了清朝皇帝对国俗家法的传承。

参考文献

赵慎畛:《榆巢杂识》,中华书局,2001年。

(作者:浩然文史·神启)

本文为文史科普自媒体浩然文史原创作品,未经授权禁止转载!

本文所用图片,除特别注明外均来自网络搜索,如有侵权烦请联系作者删除,谢谢!

0 阅读: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