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起1945年到1949年那会儿的国共内战,为啥看起来更厉害的国民党,最后竟然输给了实力稍弱的共产党,这事儿大家一直议论纷纷,两边各有各的说法,差别可大了。那有没有个比较中立的解释呢?我想应该是有的。
那些曾经深入参与中国抗战和内战事务的美国人,对这事儿都挺上心的,也确实搞出了一些研究成果。就好比那个有名的美国政治传记大咖布赖恩·克罗泽,他写了本《蒋介石传》,挺有影响力的。还有那位美国的中国问题研究大牛胡素珊,她的《中国的内战》也是这方面的代表作。
说说我读克罗泽的《蒋介石传》的感觉哈,这本书在讲述国共内战国民党为啥会输得那么惨时,给出了一些咱们中国普通读者可能不太熟悉的看法。
这本书讲到中国内战那段历史时,提到了当时美国政府对中国内战保持中立的态度。他们怎么做的呢?简单来说,就是结束了从全面抗战那会儿开始,一直持续给中国的军事援助。
另外,说到抗战快结束的时候,苏联派兵到了中国,他们在内战那会儿,时不时给东北的解放军伸把手。这种军事力量的变化,在克罗泽眼里,可是导致国民党被共产党打败的一个重要原因,不能小看。
我觉得吧,克罗泽说的那些原因,在国民党最后为啥输了这件事里,到底起了多大作用,这事儿还真不好说,没法给个准数。
胡素珊的《中国的内战》一书,为我们揭示了另一个关键因素:共产党在政治层面的成功较量,实际上才是国民党最终败北的根本所在。这也是为什么胡素珊选择将这本书的副标题定为“1945-1949年的政治斗争”的原因。
这本讲“中国内战”的书,有近五十万字,厚达五百页左右,但奇怪的是,它很少谈到具体的战争是怎么打的,也没怎么分析军事策略。明显看得出来,作者心里头有数,1945到1949年那会儿,中国命运悬于一线的内战里,战场上谁赢了几仗、谁丢了地盘,这些都不是国共两党谁胜谁负的关键。
在《中国内战纪实》里头,作者说的那个“政治较量”,关键点之一就是国共两党在城市跟农村搞的经济路子大不一样。对待那些穷苦的农民、地主、工人、老板、学生还有文人墨客这些社会上的各类人,国共两边那是拼了命地在“争地盘抢民心”——这明摆着就是一场政治上的大战。
其实,这些经济和社会政策,它们不仅仅能归类到宽泛的“政治”里头,在战争动员这块儿,简直就是“头等政治大事”。胡素珊女士就觉得,只有当政治斗争关乎到亿万人的经济和社会福祉时,它才会成为战场上谁赢谁输的终极决定因素。
胡素珊经过深入研究,发现了个挺有意思的事儿。在中国广大农村,大家手头的土地其实差得不算太多,但共产党搞的土地改革那叫一个轰轰烈烈。要说怎么调动老百姓的积极性,国民党还真得学学共产党这一手。
在城市里头,共产党的做法可就温和多了。他们对待那些民族资本家啊,还有大大小小的工商业老板们,不光不抢他们的家产,还让他们继续发展。就连工人们为了自己的利益斗争,他们也会看情况来处理……这么做,说到底,就是为了让城市的经济能够稳稳当当、长长久久地发展下去。
得明白,打仗时候最关键的就是两样,一个是要有足够多的人手,另一个就是得有足够的物资支持。
胡素姗的研究发现,国共两党在争抢权力时,有个很重要的点,那就是要从当权的那一方手里抢资源。到了1945年到1949年这段时间,国共两党在政治资源上你来我往,最后共产党赢了这场较量,成了最大的赢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