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新华社报道,2025年日本大阪世界博览会已于近期盛大开幕,中国馆正式亮相,参观者纷至沓来。这场全球盛会中,中国馆备受瞩目,各项工作均已准备妥当,即将在接下来的时间里,全方位展示中国魅力。
日本大阪世界博览会(资料图)
日本大阪世界博览会从4月13日持续至10月13日。中国馆占地达3500平方米,作为世博会占地面积最大的外国自建馆之一,其建筑设计以“中华书简”为灵感,由中国工程院院士崔愷提出概念方案。方案巧妙融合竹子、汉字、书卷等文化符号,将古老竹简与现代信息时代相连接,诉说中华千年历史,呼应“共同构建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绿色发展的未来社会”的参展主题。
步入中国馆,宛如踏入一座融合历史与现代的艺术殿堂。一楼展厅,以“二十四节气”为主题的大型多媒体动态影像圆盘十分醒目。地球绕日运转,不同光照与温度下,中国古人精准把握二十四个关键变化节点。动画形式的展示,生动诠释了天人合一、道法自然的中国智慧。馆内还通过数字化方式展示《耕织图》,展现古代农耕文明下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场景,体现中国传统生态智慧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
中国馆通过多个生动案例,向世界讲述“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故事。厦门筼筜湖曾是污染湖泊,经治理后成为生态宜居之地;湖南十八洞村在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进程中,实现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协同共进;塔克拉玛干沙漠在生态修复工作上成效显著。这些案例彰显中国当代生态治理的智慧与绿色发展理念。
日本大阪世界博览会(资料图)
从设计选材到施工运营,中国馆全过程践行绿色低碳理念。建筑采用环保材料,优化自然采光与通风系统,减少能源消耗;屋顶设置太阳能板,收集雨水用于灌溉等。中国馆在建筑领域的可持续发展实践,为全球提供了可借鉴的范例。
在“生生不息”展区,前沿科技成果吸引众人目光。嫦娥五号、六号采集的月球正面和背面土壤样品,让参观者近距离感受中国航天探索成就;“蛟龙”号体验舱,让人仿佛置身深海探测现场;“八网融合”智慧城市沙盘,以海滨城市为例,将能源网、交通网等不同功能提炼整合,借助人工智能实现城市精准分析与协同指挥,描绘出未来城市绿色发展蓝图。这些科技成果不仅推动中国社会发展,也为应对全球挑战贡献力量。
大阪世博会期间,中国馆将举办丰富活动。各省市活动周,展示各地特色文化与发展成果;非遗展演中,戏曲、杂技、剪纸、刺绣等传统技艺轮番登场,尽显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魅力;文旅推介活动,向全球游客展示中国丰富旅游资源与风土人情;学术交流活动,汇聚国内外专家探讨生态保护、科技创新等全球性议题;经贸论坛,为中外企业搭建合作桥梁,推动绿色能源、智能制造等领域合作。
日本大阪世界博览会(资料图)
国际展览局秘书长迪米特里・开尔肯泽斯称赞,中国馆带领参观者了解中国历史发展与对未来社会的服务构想,其内容和理念与本届世博会主题高度契合。日本经济团体联合会会长十仓雅和参观后表示,中国馆展现的人与自然共生理念、悠久历史及对未来的展望令人感动。众多国际人士的认可,彰显出中国馆的吸引力与影响力。
中国馆在大阪世博会的精彩呈现,是中国向世界展示国家形象、推动全球交流合作的重要契机。它承载着中国的历史文化、现代科技与发展理念,期待在接下来的时间里,吸引更多参观者,促进各国在文化、科技、经济等多领域的交流与合作,携手共创美好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