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男大当婚,女大当嫁"这句老话,在当代社会依然像一把无形的尺子,丈量着无数年轻人的婚恋进度。
在我们这座三线城市,28岁的姑娘要是还没对象,那在父母眼里简直就跟"滞销货"没什么两样。
茶水间里,老吴捧着保温杯发呆的样子我太熟悉了,每次她女儿小周又拒绝相亲,她就会这样魂不守舍。
小周这姑娘要模样有模样,要能力有能力,在外企当客户经理,年薪20多万,开着自己买的奥迪,用着神仙水,活脱脱一个都市丽人。
可就是这样优秀的姑娘,在婚恋市场上却成了"老大难"。老吴急得嘴角都起了泡,整天跟个复读机似的念叨:"28了,28了..."
这让我不禁想起自家23岁的闺女,是不是再过几年,我也要步老吴的后尘?都说婚姻是终身大事,可为什么我们总是急着把孩子们往婚姻里推呢?
去年夏天,老吴突然容光焕发,原来小周终于松口相亲了。对方是个程序员,985硕士,年薪不低,最重要的是"人家也想早点结婚"。
从认识到领证,只用了90天,快得跟坐火箭似的。婚礼筹备期间,男方父母始终缺席,直到婚前一周才露面。两位老人衣着朴素,寡言少语。当时我就隐隐担忧:对亲家了解如此有限,这段婚姻真的稳妥吗?
婚后没多久,小周的生活就开始"消费降级"了。以前朋友圈晒的都是米其林餐厅,现在全是拼多多砍价链接。记得上个月在商场遇见她,那个曾经用着香奈儿包包、踩着Jimmy Choo高跟鞋的姑娘,现在拎着个帆布包,连口红都没涂。
她苦笑着跟我说:"姐,我现在连星巴克都舍不得喝了。"看着小周从光鲜亮丽的都市白领变成现在这副憔悴模样,我这个旁观者都觉得心疼。
原来小周的公公婆婆既无退休金也无存款,之前靠摆摊为生,供儿子读书已耗尽积蓄。如今小夫妻虽然收入不低,但却要负担高额房贷和赡养费。婚后第三个月,公公第一次心脏病发作住院,一针进口药就花了三千八。小周想着毕竟是第一次,咬咬牙付了。
没想到这只是个开始,接下来的日子就像打开了潘多拉魔盒——公公患有心脏病和糖尿病,却不忌口,基本每个月都要住一次院;婆婆患有类风湿,本应静养却坚持做家务,导致疾病三天两头发作,医药费像无底洞一样吞噬着小两口的积蓄。
最让小周崩溃的是公婆的生活习惯。老两口住在乡下时养成的毛病,在城里显得格外扎眼。公公总爱在电梯里抽烟,烟头随手就扔,邻居多次投诉也不改,还和人对骂;婆婆去超市买菜,总爱顺几根葱蒜,被发现还理直气壮:"这点小东西还要钱?"
二老随地吐痰、辱骂保安,在小区声名狼藉。小周谈起了都声音颤抖:“我现在都不敢走正门,就怕遇到被公婆得罪的邻居。”
经济上的压力让小两口喘不过气来。原本计划两年后要孩子,现在想都不敢想。小周偷偷跟我说,她现在连卫生巾都换成最便宜的了。
而最让她寒心的是丈夫的态度,每次她提出要公婆注意点,丈夫就说:"他们把我养大不容易,你就不能多包容点?"
上个月小周生日,丈夫送了她一支口红,她感动得直掉眼泪——这是婚后收到的唯一礼物。可第二天就发现,这支口红是婆婆从超市"拿"的。
小周终于爆发了,收拾行李回了娘家。老吴看着女儿哭红的眼睛,悔得肠子都青了:"早知道这样,我宁可养她一辈子!"
现在的小周,正在考虑离婚。但28岁离异,在这个小城市意味着什么,她比谁都清楚。每次想到这些,她就整夜整夜睡不着,头发大把大把地掉。而这一切,都源于当初那个仓促的决定。
看着小周的遭遇,我突然明白了一个道理:婚姻就像买房子,光看户型图不行,还得查清楚是不是危房。现在的年轻人结婚,往往只看对方个人条件,却忽略了原生家庭这个"隐形炸弹"。
一个"三无家庭",没有稳定的退休金、没有良好的健康状况、没有基本的道德品质,带来的不只是经济压力,更是一地鸡毛的生活。
古人说"门当户对"被批了几十年封建,可现在看来,两个家庭的价值观、生活习惯如果不能基本匹配,婚姻这艘船迟早要触礁。
当然,这不是说要歧视家境不好的人,而是提醒我们要睁大眼睛,看清对方家庭的真实情况。
所以啊,与其被年龄焦虑逼着走进一段仓促的婚姻,不如多给自己一些时间。毕竟,婚姻不是终点站,而是另一段人生的起点。
就像老吴现在常说的:"宁可女儿单身到40岁,也不能让她跳进火坑。"这句话,值得所有正在被催婚的年轻人,和正在催婚的父母们好好想想。
门当户对是永恒的真理。
这么糟糕的男人一家子,又没小孩,还不赶快离!28岁很老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