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说:他们现在不回国,难道真的是因为赚钱多嘛?
一些调皮网友回答:先别管为啥不回国,幸亏去的是欧洲,不是美国!
都知道,最近美国发起贸易战后,美国高校超过500名中国学生和员工的签证被吊销!就依照这种癫狂的行为,如果当时我国的14万欧洲打工人去的是美国,现在的结果可想而知。
那时候的欧洲,就像一个巨大的战场绞肉机,各国忙着招兵买马扩充军队,全力打造武器军备。出现了很严重的问题,大量壮年男子投身军旅或者军工产业,本国劳动力严重短缺。
随着战争武器的不断更新,战壕变得愈发重要,可是欧洲人愿意在前线冲锋陷阵,都不愿干挖战壕这种繁重的体力活。
想来想去,列强高层想出一个办法,从落后的盟国招募工人。
当时人口数亿、劳动力价格极低的中国,就成了他们眼中的“香饽饽”,那些外交官、商人可会算计了,不仅通过北洋政府招工,还私下给中国百姓“画大饼”。
他们隐瞒工作性质,不说去挖战壕、上战场、修铁路,只说去挖煤矿、当工人,还把工资待遇吹得天花乱坠,就这样哄骗了许多朴实的农工。
这些华人劳工远渡重洋来到欧洲,结果却大失所望。
什么煤矿、工厂,全是谎言,眼前只有炮火连天的战场,危险不说,之前承诺的福利也大打折扣。
工作内容极其繁重,有的要冒着枪林弹雨运送物资弹药,有的得抡起镐头猛挖战壕,甚至还有身强力壮的劳工被直接送上战场。
更惨的是,一部分人被拉到阿尔卑斯山上,顶着高海拔和严寒天气修建铁路,那环境比战场还恶劣。
在荷兰,他们甚至教会了当地人怎么用更省力的方式挖运河——毕竟我们老祖宗修大运河的时候,荷兰人还在和风车较劲呢!
最戏剧性的转折是发生在婚恋市场。
起初欧洲姑娘们对这些留着辫子(当时还有部分人保留清式发型)、吃奇怪食物的东方男人敬而远之。
有人会很好奇,这些在欧洲备受欺负的华人劳工,为什么还能娶妻生子、组建家庭,留下30万混血后代?难道只是依靠会做饭吗?
两次世界大战让欧洲很多国家的青壮男子死伤惨重,就算有幸活下来的,也大多伤残。
男性数量锐减,可女性却基本没受太大影响,战争结束后,出现了大量寡妇和适龄少女,她们生活没有依靠,又寂寞难耐,华人劳工就成了她们的选择之一。
而且中国男性在欧洲女性眼中特别靠谱,不花心,一心赚钱养家,勤劳本分、性格温和,还会帮忙做饭、打扫家务,和赚不到钱还整日酗酒打人的欧洲男人比起来,简直好太多了。
再加上华人劳工身在异国他乡也渴望家庭的温暖,双方很自然就走到了一起。
后来,战争结束,政府想把劳工遣送回国时,不少欧洲妇女还集体示威游行,打出“不要带走我们丈夫”的口号。
最终,欧洲各国政府只能妥协,让已婚华人留在境内,还给予他们合法身份。
这些人就是如今三十万欧洲混血的祖先,他们中有的平平淡淡过日子,有的靠着勤劳聪明闯出一片天地,还有的进入政坛维护当地华人群体权益。
更神奇的是,这些家庭往往能说三四种语言——跟妈妈说温州话,跟爸爸说法语,在学校说德语,上网时还要用英语,大脑语言区活跃得像是联合国同声传译的训练营。
回望这段历史,你会发现网友的调侃其实暗含深意。